日新知

知行诺一

知诺浮想: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思考深入,非常有启发。非常感谢 @藏德无限 老师。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学习六节理论的总结与一些问题的探讨

归正按:本篇文章,出自“藏德无限”,归正欣赏“藏德无限”为学的认真与执着,也认为本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值得西医和“当代中医”细细品味。学人如此,中医幸甚!今天,归正很荣幸地第一次交出“归正先生”公众号的位置,让给有识之士。诚然,归正希望有更多的学人能够遵循古圣残留至今的思路,回归真学!更希望“藏德无限”精诚进取,期待在未来能有根本性的突破。好了,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藏德无限”的开讲时间!

---Charles Courtney Curran《秋景》


2004年,《思考中医》这本书正火,看后大呼过瘾,看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中医神奇,中医高手三下五除二的功夫,如同看金庸大侠的武侠小说,弥补了内心深处的自卑与缺憾感。除了这些,《思考中医》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深入思考中医的契机,在《素问》中论述四气状态的时候,说了生长收藏是阳气不同的状态。书中还有一句话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通俗点说,阳是动力,阴是有形的物质。阴阳的两种含义让我产生了混淆与疑问,对阴阳的真实义起了疑情,四气调神大论解读的再好,但跟医圣的伤寒论之间是独立的,两者之间并没有看到沟通的桥梁。能否将两者统一起来是很长时间以来思考的问题,后来也询问过几个中医学院的老师,无果而终。

2013年,小公主在博客上推荐中医归正,沿着足迹找到先生的博客,读后解答了多年的疑惑,哦,原来世界上确实存在伤寒论与四时的统一问题,这让我坚信自己遇到了真经,从此以后,矢志不移。有人问我,凭什么你遇到的就是真理?这是一句多年让我无法用左脑辩论式的语言来证明的话。语言在我执的辩论下很快处于下风,经常都是无力的。他们不知道一个人在内心疑惑很多年后突然遇到柳暗花明的感受,那是一种透出去的光明,真是“一灯除尽千年暗”

此后,断断续续的写了三年的博客,从边角小心翼翼的欲图探究六节这个庞大的中医真理体系。2016年1月的大连之行到如今又是两年多过去了,尽管进步不是很大,但六节的框架与思维模式已经清除了十多年来的错误框架,深深的在心里扎了根。遇到六节,臣服于她那隐藏于底层的真理框架,百姓日用而不知。六节的真理,“安忍如初缘,德厚如地藏”。内心坚信六节或隐或现的透露出的点点生机,必将成为日后摧枯拉朽的狂风暴雨。真理是有生命的,是超越时空的,是亘古未必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形态为转移的,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面把这几年对六节的思考与体会呈现给先生与诸位同学,以供探讨。

一、中医真理的标的

这个问题,先生已经发了如何学习中医的公众号文章,不再赘述。

一旦认定真理,就要咬住青山不放松,因为错误的路千万条,但绝对性的真理只有一个。有人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会陷入诡辩论的泥淖,对于生命的真理来讲,是绝对的。

伤寒论是用,但隐藏着中医真理之体,用显体隐。形形色色的身体现象或疾病背后是人体客观的生理和病理。解读伤寒论,其实就是透过现象寻找真理的本质,然后透过对本质真理的获得,回过头再发挥作用。真理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任何人企图以主观性的先验理论凌驾于真理之上最后注定要失败。

真理的频率倾向于那些热爱它、追求它、探索它的人,属于那些拥有丰沛的生命感受力的人,甚至真理会以某种形式化现为灵感,孜孜不倦的以上帝的身份将面包屑丢给那些拥抱真理的人。

学习中医,定位内经与伤寒,当之无愧。其他都是流散无穷的杂讯,或可见其中真理的影子,但毕竟无法完整系统的彰显真理的全体。

二、对阴阳、四时、六节的思考与探索

如本篇开头所讲,阳生阴长,阳化气、阴成形的概念充斥着中医界,惯性的接受一千多年来的知识熏陶,却从未有人扪心自问,自己所理解的概念从基础上来讲对吗。中医学院的教科书,因为政治因素,引入了马克思学说中的矛盾论,不顾客观实际,用一个脱离实践的先验式的前提(马克思的矛盾论并没有错)硬生生的解读千百年来就一直未走出的阴阳理论,中医的学院派人才便在几代之中陷入阴阳的漩涡而不可自拔。阴阳互根、互相制约、此消彼长,这是社会学的发展特征。即使用到人体上,也得经过理论的融通与实践的检验,就这样硬生生的挂在空中供人学习,效果如何没有人关心与挂念。

1.阴阳概念的澄清

1.1阴阳主体不对等

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等概念在现今的中医界比较常见,中医的扶阳派也偏向重视阳的力量。这里的阴阳已经混淆了中医本质的阴阳概念。剖析一下,此处阴阳在主体功能上是不对等的。易经系辞上说,天尊地卑,贵贱位矣。天为阳,地为阴。扶阳派片面的理解了这句话,因为还有内经上还有一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过于偏向阳,就会出现火神派的弊端,严重割裂了阴阳的含义,大剂量的使用姜桂附,从短期上看,确实起到了部分的临床效果,但从本质与长期来看,是取效一时,得不偿失。用佛法上的语言来讲,起了断灭见,不知生命本身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1.2教科书的阴阳概念

教科书的阴阳概念,是时代的政治性产物,是典型的教条主义,打着马克思的旗号反马克思。马克思学说注重的是辩证的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不是脱离实践的先验式命题,用一个紧箍框套在头上,满世界的宣布紧箍的正确。阴阳互根、互相制约、此消彼长尽管脱离了实践,但有一个概念性优势,就是阴阳是平等性质的主体。前面的阴阳主体性质是不对等的。如果有人能理解这一点,就会发现火神派的弊端。理论框架的错误,会让人走向偏执,错之毫厘,谬以千里。

1.3六节中的阴阳概念

最先思考阴阳含义的时候,是《思考中医》中解读的四时,书里理解成四时是阳气不同的阶段与状态。其实,这种理解方式是正确的。当时过于纠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概念与它的关系。其实两者含义是不一样的,可惜作者只是一语而过,并未进行扩展。说到底,还是未触及本质。

内经素问的第一篇已经从总体上出现阴阳、四时的概念。

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并未对阴阳的总体含义与功能进行展开,上去就直接谈四时,但在总结中这样写“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本篇总结性语言相比第一篇,则更加具体的将阴阳在人体上的重要意义表达出来。阴阳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具体功能,其实隐藏在四气调神的具体文字中,结尾显,开头隐寓,不知是否有人能注意到这点。

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上,黄帝开篇就谈到阴阳,篇幅都注重在对阳气的功能叙述上,并未谈及阴的含义或者功能。最后一段的阴容易诱导人将阴的含义往物质功能上靠。先生说的对,读经要分不同层次的视野。

能启发人的是下面这段: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是对阴阳功能的总体定义,句式简单而对称。六节三阴中以太阴为打头,三阳中以太阳为最盛。如果以太阴作为阴的代表,而太阳作为阳的代表,那么,以太阴为代表的三阴的主要职能是藏精,以太阳为代表的三阳则为卫外。

再进一步看,藏精的下一步是起亟,由精的浓缩状态进一步转化成三阳的状态,这里面用了“起亟”。而三阳卫外的目标是“为固”,是实现三阴的全面收藏的前提。

至此,阴阳总体定义的范围已然包含四时(少阳、太阳、太阴、少阴)、六节(三阳、三阴)。而其中又尤以太阳、太阴为重。

四时六节的原理与内容都在归正老师的博客与微信公众号中,兹不赘述。

三、其他的思考

六节之首为太阳,太阳对人身的重要性从先生的博客与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中可以领略到。

1、太阳的物理结构

研究中医的基础,从五行出发的人,很少顾虑到人体的现实,都是空里来,空里去,空谈。太阳的气量与功能在人身上都是最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物理结构来看,人身的空间中遍布分形特点的血管,从心出发,遍及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这些管道构成了太阳集权行使自己权力的物质基础,集权并非官僚主义,而是上下负责,君臣一心。太阳的物理结构构成了太阳气量与功能的物质前提,没有此上下相同、互相照应的网络,焉能行使应急的功能。太阳是三阳的代表,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太阳的气化、卫外、修复、平衡功能。因此,空间网络系统必然成为其物质结构支撑。可以认为太阳的形态学就是网络,这是最优化也是最有效率的网络结构。华严经上讲的因陀罗网光光相摄的境界,也投射了太阳在人身上的物理结构。

心属太阳,太阳网络遍及的地方,就是心的国土。君火以明,说的是太阳君主对外在环境的适应与内在环境的生存与平衡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与警觉性,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高度与快速的反应,绝对不是麻木不仁的君主所为,太阳的功能几乎是生命的本能,只要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几乎都具备。

以上是从血管网络的角度论述太阳的物理结构,但从太阳病的篇目来看,恐怕还有一个代谢水的网络结构,但是否假道血管而行之,这里只提出问题,供以后思考。

2、太阳的动力需求

不考虑六节的始发点及循环,太阳直接的动力需求来自人与外界的适应与自身的生存,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必有太阳气化的完美实现与循环无端的护卫。这是太阳的直接现实动力。有了这直接的动力结构,就不难理解六节中以太阳病为首,因为与太阳直接打交道的问题就是自己能否生存的现实。

前几天群里先生发的兔子耳朵图片,血红的耳朵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这也是太阳的功能。在遍布网络状血管的耳朵上,先生说见到了太阳,这就是太阳的形态或者叫物理结构。如此说来,内外体温的调节与平衡,也包含在太阳的管辖范围里。

3.太阴的物理结构

肺属太阴,太阴的物理结构的承载主体,是肺。从解剖学上看,肺的体积及表面积几乎占据了整个胸腔的位置。算上肺部的毛细血管及肺泡的表面积,肺也算的上仅次于心的作用范围。因此从可见的物理结构来看,心肺为人身之父母,也当之无愧。

肺的功能近几年来也有诸多发现与颠覆,2017年3月22日,Nature刊登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MarkR.Looney教授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The lung is a site of plateletbiogenesis and a reservoir forhaematopoietic progenitors),他们首次证实肺是个造血器官,动物体内有一半以上的血小板来自于肺部;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首次发现肺部储存有多种造血祖细胞,这些细胞可以用于恢复受损骨髓的造血能力。以上是从微信公众号摘录出来的内容,仅供参考。这里需要探索性的思考:肺竟然与血有关。

中间插入一段有争论的话题,因为与太阴有关,这里仅代表个人的看法,供大家争论思考。

先来看伤寒论原文中有关荣卫的条文,列举如下:

0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弱故也。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0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以上四条经文是用网友南山行编写的《伤寒杂病论之元素拆解宋版》小程序输入荣、卫等关键字两次搜索出来的。

先看第50条,脉浮紧,浮字说明太阳奋起御敌,紧说明可能太阴有受到牵连。身疼痛是两大系统共同御邪的结果。治疗方法可能是麻黄汤发汗。但有一个条件,尺脉迟,不可发汗。说明发汗需要前提条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血弱,说明血与汗有相关性。目前争论的焦点在荣被理解为血或者精微物质之类,这里“荣气不足,血弱故也”说明“荣”尽管与血有关,但不是同一种东西。个人理解,荣气是动力,确切的说,动力不足,造血的量不够。荣既然与卫近乎平等,说明荣、卫应该是同一性质的主体。

如果卫外的功能大家承认,跑到荣上就降格为血、精微等物质层面了,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这不是同一性质的主体,如同对阴阳功能“阳是动力,阴是五味”的认识。

总结伤寒论第50条,荣气当是收束、检点、整合、加工精华物质成血的能力。不敢说它的功能是否归属于太阴,这里只抛砖引玉。

4、关于咳嗽的问题

咳嗽在临床上很常见,尤其是常见于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咳嗽的概率反而见得少,遇到感冒高发期,医院的小儿科咳嗽的小孩屡见不鲜。

咳嗽,一般中医联系的对象都是肺,如果这样归属那么咳嗽似乎应当属太阴病。但这仅仅是现象,在没有理解生理与病理之前,这种臆测的想当然的思维占据了大多数中医的头脑。

某一年冬天,天冷的厉害,那个时候就已经学习了伤寒论,但没有接触六节的思维模式,咳嗽到最后就是吐黄的浓痰了,按理来说,这就是西医说的发炎了,当时用的是麻黄汤,三服药之后,浓痰消失,咳嗽好了,当时认为是奇迹。因为不懂其中的道理,歪打正着以后,反而认为比较奇怪,没用通常人所认为的消炎药。

今天思考后的结论,感冒初起的咳嗽,基本上属于太阳病的范畴,好似与肺有关,但毕竟关系不大。感冒后太阳急性或慢性宣发障碍,都会迫使水液循环变缓或更改道路,或者气化不完全的产物通过肺的治节而排出,这便是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后的产物在太阳不开的情况下,由于前方道路不通,不能及时消除此处的病变,形成新的病因刺激支气管而发生咳嗽。因此,咳嗽基本上属于太阳病,太阳的宣发障碍是根本。

5、关于太阳病的认知

太阳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与警觉性,在与外界环境接触沟通的时候,会敏锐的感受到外在的刺激变化而发生反应,发生的应急反应,当机体不能及时恢复功能的时候,便变成了太阳病。伤寒论以太阳病为首原因可能基于此。

以此原理来理解,太阳病的范围真是大、方、广。曾经饮酒的时候醉过,过度饮酒的时候,也会产生头痛的现象。以以上原理来看,其实喝酒就是人为的太阳病。抽烟、喝茶、吹空调、中暑又何尝不是,都涵盖在太阳病的范围里。

6、急性结膜炎与太阳病的思考

去年的时候,偶尔一次感染了某种病毒造成了急性结膜炎,眼睛红肿。基本症状是眼睛红肿、小便不利。找到当地的中医,给开的龙胆泻肝汤加利小便的药。服后不效,后又找到裘万吉医生,他当时给拟的方子,我记得主方是五苓散。我服用大概3天左右,眼睛恢复。后来相继传染到两个儿子与母亲。小孩子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小便不利这个特征或者是这个特征当时不明显,开方方向并未向着五苓散的方向走。走的路子是应用西医的抗菌与抗病毒眼药水,但并未变轻,反而越来越严重。后来用了达原饮,不效。

思考之下,眼睛红,眼睛并不属于内脏器官,而几乎处于最外围,内含丰富的水。如果体内的水液代谢渠道出现障碍,这里便变成一潭死水,死水是没有免疫能力的,太阳周遍一切的范围在这里可能成为局限。而家里无论老少,都得了急性结膜炎,猜测此病毒并不仅仅是在眼球处繁衍增殖,更可能是深入体内破坏了人体的水液代谢循环,再细究,水液代谢循环障碍会产生眼球处的坏水,急性结膜炎的红眼病仅仅是表象,背后是太阳的水液代谢产生了障碍。

大概方向如此,心里还不是很确定,当时正在读有关“大数据”的书,便顺手上百度搜了一下,“结膜炎五苓散”,首例便出现有人屡次应用五苓散治结膜炎,从事实上验证了此路走得通。后来在阅读先生的一些文章时,出现过用桂枝汤治急性结膜炎的记载。说明急性结膜炎应该属于太阳病的范畴。

此后大胆应用五苓散,36小时变轻,五日内恢复正常。如果懂得了中医真理的框架,大数据也会从旁证角度上给予注解。

此文,于8月28日开始构思,将近年来学习的思考与总结奉上,供诸位朋友批评指正。真理在纯真的疑情驱动下会越探索越明,或许会屡次而不得其门而入,但毕竟近了,相信上天会悄悄的敞开哪怕一条门缝。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tDjKRo0YMsci2lm0ilAQeA

知诺浮想:

植物努力克服重力向上生长。
动物需要一定体温才能生存。
上帝仙佛列位天上,恶魔妖鬼来自地下。
生灵喜阳,向阳,本是天性。
清阳健动,似无而有,彻透有形之体,发起生化,所以主生长;浊阴静顺,受无形之施,成物塑形,因而主收藏。阳失之健,则阴不受制,堆积异化,积重难返。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我们凭什么得以永生

归正按:本篇文章,绝非宣扬迷信,而是从宗教、中医的角度出发,对一种无限接近于零的可能性进行探讨。这种可能性,可以借用归正恩师Jay Williams教授的语句“The Impossible Possibility”

信念,当如教堂的屋顶,倔强又虔诚地指向苍天

---Jacob Van Ruisdael《Landscape with Church》


归正旧时醉心研究西方哲学,曾读过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一段论述(所出篇章归正实在记不清了),大致意思为:

大地生灵仰望日月当空,向往祂们的永恒不息。然,限于个体生命消亡的注定,生灵们皆选择了繁衍来保有在未来最终获得永恒生命的可能性

亚氏的论述,有他的局限性,但对永恒生命的向往和探索,却实实在在地深植于万物生灵的基因之中,更成为了人的一种本能。

人类对永生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宗教和医学两个领域。

先说宗教:据归正所学,世上的主流宗教,都将永生写入了基本教义。在这些宗教中,归正很推崇佛教(虽然归正是基督徒),这是由于佛理不驻足于永生,而是将教理推到了其它宗教难以企及的高度---寂灭。这里点到为止,今天的讨论主题不在于此;

再说医学:人类通过现代医学寻求永生的例子很多,有人寄望于冷冻之后的复活,有人苦心探索基因改造。对此,归正不看好,也私以为这些都有违伦理。继续往前追溯,在科技未兴的过去,人类多是通过吞食“丹药”来谋求永生。秦皇汉武、魏晋隐士,皆入此流。大明嘉靖皇帝,吞服丹药四十多年,但是很遗憾,终究没有永生。

归正认为,古人对宗教或医学的理解,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繁体医字从“巫”就是最好的证明。也许,我们就应该回到这种医巫蒙顿未开的状态,才能获得探讨永生的正确基础。好了,进入今天的正题:“我们凭什么得以永生”


一、“永生”的基础---古人质朴的阴阳观

首先,把探讨的基础夯实了,才能充分论述。这里再强调一下,归正探讨的基础,是纯粹的古中国人体观。

我们的祖先,将人体能量归纳为两大类,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阴”和“阳”。“阴”,重浊下沉,“阳”,轻清向上。生命的衰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人体“阴进阳退”的一个缓慢过程,生命结束时,人体内一切的动态全部消失,冰冷阴凉,只剩阴气。

顺着这种思路反推:若有人能够减缓人体“阴进阳退”的衰亡进程,尽量维持人体的阳气,就能够长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偶有见到这种人;若有人能够扭转人体“阴进阳退”的衰亡进程,提增人体阳气,缓缓压减阴气,让人体达到“纯阳”的状态,就可能永生。然而,这太难了,难到几乎只停留在纸面之上。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归正认为,《圣经》新约中对耶稣基督在西奈山上“Radical Transformation”的描述,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

中医的《黄帝内经》,就是古人接受人体“阴进阳退”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就如何缓解人体病痛展开论述。在此,归正建议大家认真翻读《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是否发现此篇很像是中古道家经文?此篇之后的经文,才逐渐褪去了道家色彩,进入祛病强身的探讨主题。归正认为,《上古天真论》正是医与道分家的关键节点,在此分离为两大体系。如果医家讲的是如何祛病强身,那么道家讲的则是如何通过修炼扭转人体“阴进阳退”的衰亡进程,进而得到永久的解脱---永生。再进一步,如果上古医家所言在理,那么道家所言也同样可信,因为他们探讨的是同种认识观下的人体。


二、“永生”的思考---对神圣人体的窥探

说到道家,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吞食丹药,就像大明的嘉靖皇帝。

所谓吞食丹药,属道家的外丹学说,起源于汉代的《周易参同契》。该书中大量记载了炉、鼎、金华、秋石、丹砂、木精、铅、汞、水、火等物质,这些记载太容易让人觉得古人是在冶炼以金属为原料的灵丹妙药,而作者魏伯阳先生也不愿做出真实且难解的辩护,以至于魏先生被通史认定是化学家。

后人虽然对书中绝大部分记载都一知半解,但却对一两句话过目不忘:“变形免世厄,上图号真人”,大意就是丹药炼成之后,就变形成仙获得永生了。这句话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于是乎,后人开始了对各类金属混合物的探索,自此以后的中国历史,就没有少过炼丹炉烟的飘渺。

归正认为,外丹学说的出现,即非正道。《周易参同契》中看似有关冶炼工艺的描述,其实都是对人体特定部位的隐喻,合格的读者,必须要将这些内容全部纳入人体。所有向外求永生的,终将失败,就像魏伯阳先生告诫后人的:

杂性不同类,安肯同体居?

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

大意是:外来之物绝无法与人体契合,无论尝试多少次,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炼丹,只能向自身求,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外丹”,只有“内丹”。

所谓内丹,用人话说,就是圣人在入定状态下,引导人体内在的奇妙原素,在人体的丹田穴凝炼而成的丹药。内丹的修炼,涉及到对神圣人体的探知,《周易参同契》中所提到的那些“炉、鼎、木精、秋石、丹砂、铅、汞”非人体物质,都必须在人体中找到准确的定位,归正在前期的文章中,其实隐约已提到过这些内容,大家可以自行翻阅:

生气通天谈脏象

金匮真言---带你读懂《黄帝内经》第四篇

归正先生---我所知道的“修炼”

概括地讲,内丹的修炼过程,包括了正一阳初动中宵漏永、三田、三车、三关、进火、沐浴、封固、采内药、服食等等一系列过程,整个过程应该是无限奇妙且步步凶险,绝非寻常人做得到的,必须要有足够的心性修为,否则是不允许涉足其境。因此,在开始修行之前,如何磨砺自己的“凡心”,就是重中之重了。


三、“永生”的准备---焚心煮骨的修行

蓬莱路仗三千

行满独步云归

这是古人对修行旅程的感慨。确实,自古有志修炼内丹的人很多,真正炼得却万中无一,太难了!鉴于炼丹的绝难,自古众多的失败者总结教训,认为不可急于求成,要分两步走:

先是修性闹市,再是炼气山林

修性闹市,即是“准备”。修性,也称“炼己”,是一门苦功,不是哪位大师、上人、活佛所能帮助你的,现在网上偶尔流传的什么藏传“仁波切”开光灌顶的神迹,在归正看来不过是戏子侏儒的儿戏罢了。这窄门只能自己走过!入了一门宗教,比如说佛门,一般先给做些挑水、砍柴、煮饭、耕种的辛苦杂役,让愤世嫉俗者、失意失恋者、自命清高者、逃债逃命者逐渐感悟自身的平凡,使曾经失衡的心态慢慢放平。少则数年,多则三五十年,最终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方才具备了“炼气山林”的基础。

炼丹,古称旷世一传,普通人哪有机缘涉及?或有某种因缘际会,让凡人稍涉略知一二,天地鬼神也都在瞠目审视,夙业前因都会在炼丹时呈现、并影响修炼的进程,丝毫不容耍诈取巧。若无安定的心,到此必然止步。这里归正想起基督教做礼拜前常说的:“让我们安静自己的心,等待神的到来”... 基督教里面可以琢磨的细节还是很多的,这是一门曾经极伟大的修行宗教,可惜,经历几场宗教运动之后,被彻底世俗化了,遗憾之至,遗憾之至啊!

归正向来狂妄,也确实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有不足之处,但是呢,选择对一门宗教的虔诚和践行,却是“修心炼己”的真正开始,此处必须选择,此处无法讨巧。至于选择哪门宗教,归正认为只要是教人为善的,都可以是选项。


四、静思

讲了太多,分享一个归正曾经经历过的场景作为收尾吧:

昔日归正修学高山之上,曾有一日,枯坐在教堂边上,思考人生,迷离之际,忽然听到了钟楼上的敲钟声。英文单词的时钟“Clock”,源自拉丁文“Cloca”,意为教堂的钟声,哦,原来时间是用来提醒人们去祈祷的... 

对信仰的虔诚,就是永生的开端。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RYqy0Py8VMZ6UyhYr46-cg

知诺浮想:

源远未必流长,八十岁的老中医未必比一个毛孩懂得多,未触及本质,即使两千年又有何益。封闭的江湖,既缺少往上直通九天触及真理的意志与勇气,又缺少往下细致入微的安忍平静。经验的累加仅是线性思维,符合生命架构特征的真理却可能是多层次的非线性,没有磅礴广大包容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思维,安能接近一分。缺少融合多学科交叉的胸怀与思维,哪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医真理既具有系统宏观的战略层面,又具有生命本然的生机遍及一切的细致入微的微观视角。本是系统工程,未触及本质基础性框架,只能隔靴搔痒,望彼岸而兴叹,纵使喊破喉咙也枉然。时代面临灵魂深处的变革,六节真学能否摧枯拉朽,如秋风扫落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祝愿先生归来依旧少年。
— by 藏德无限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中医两千年,源远未必流长!

且把黄昏当做朝阳,在落日下尽情自欺欺人吧!

---Clarles Gleyre《Evening or Lost Illusions》


中医两千年,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众多的分流——学派。这究竟是为中医学增添了斑斓的色彩,还是主流无力、不畅,旁渍而形成的片片滥泽?历代名家著书立说,固然都有一技之长,却始终无法统领杏林。他们对学术发展究竟有何贡献?中医眼下的窘境,便是残酷的回答。今天的中医学者已经看不懂内经和伤寒论中的许多经文,归正认为历代医学名家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承传失职!陈修园先生在《医学三字经》的首节总评医史,说仲景先生之后“红紫色,郑卫音”,这是对历代名家最贴切的评价。陈修园先生曾提醒学人,莫因兼色而乱正(红,五色之一,正色也。紫,兼色而近于红者,令人难辩),莫因靡音而忘卷。

何谓中医之正?《内经》、《伤寒论》是也,中医学之正论、正源也。两部经典,有着承传关系:仲景先生在自序中明言“撰用素问九卷”;素问热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理传递,就被张机立为伤寒论的提纲。《内经》用以阐明藏象这一核心理论的工具不少,成系统的有四时、五行、六节。仲景先生在写《伤寒论》时却独取六节,已经清楚地说明六节藏象理论是当时中医学理论的最高成就,最具临症实用价值。

但是很遗憾,内经和伤寒论中的六节理论都失传了!对此,除了没有记载的可能变故外,师徒传授时“留一手”的中华文化劣习难逃其咎。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第九卷上清楚地记载:“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伤寒论》传世版中,根本就没有六节理论论述。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六节”的叙述,为何似有似无?素问热论中三阴三阳传递,容易理解和接受吗?一千八百年来,六节理论始终不见正解,这就是中医承传的死穴!

失传的六节理论,是阴阳国学在中医学运用中的特创。早在《内经》中的运用,就比五行论更为广泛而重要,在《伤寒论》中则是唯一的指导理论。《内经》一书以理论探讨为主旨,六节失传的结果,使五行藏象论得以牝鸡司晨,后人研究的方向虽然偏离,但还可以继续,千百年来还有自鸣得意的时候。但《伤寒论》就悲催了,这是“临症第一书”,其医学地位不在《内经》之下,极其重要,既是承先启后的关键,又是理论到临症的津梁。六节失传,后学者缺乏正确引导,对经文便出现不同的理解。当历代医家朝不同方向“加深”探究的同时,也逐渐疏离了经典核心内容。六节失传的结果对后世中医理论和临症运用是致命的打击。后学面对经典,只是各抒己见而已,最终导致门派林立,彼此间互相攻讦、贬诋,实际上早已沦为菜市场上的杂谈。放眼一千八百年来,能让归正信服推崇的学派一家都没有!

六节虽然失传,但经典仍在,特别是《内经》中大量的三阴三阳论述,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寻回六节理论的线索。然而,《内经》文古,脱简错简,阅读有相当的困难,作为最早的医学论文集,本来就是百家争鸣的典范,不同见解并存。学人若无良好的治学素养和很高的综合能力,太容易放弃无法理解的经文,而被自己喜欢的章节纠住不放。因此,就算最终窥得某一章节的正义,也只能是全部经典的一鳞半爪。学医行医几十年后,再“引经据典”,揉合进自己的临症心得,挑选喜欢的案例,便可能以一知半解的根底,创造出一支新学派了。试问仲景先生之后,对《内经》《伤寒论》注解的名家究竟有多少?面对那汗牛充栋的经典注解,后世杏林纵然有天资聪慧者,也难逃脱历代名家布下的天罗地网。从唐王冰献出“七篇大论”,到明张介宾的《类经》都无法解决六节问题。再从孙思邈的“三方要领”,到喻昌的“三纲鼎立”,一千八百年来中医界浪费了无数的人才和智慧,却并没有找到杏林公认的医学正道!

感谢历代学者,对《伤寒论》胡言乱语之后,始终没有剔除那经历一千八百年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三阴三阳(六节),姑且不论这是出于对历史的忠诚,还是出于对仲景先生的心存敬畏。归正更崇拜张机以六节盖顶,且方药多变,终究让《伤寒论》没有沦落到江湖郎中背囊中的杂技。

坦诚而大胆地讲,《伤寒论》后诸学派的创造者,正是由于对内、伤经典学而未通,按自己的理解而发挥,衍生出众多似是而非的“兼色”。更因为经典难懂,时学近易,故习之者众,年复一年,难免有人提出了“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这样自以为是的革新呼喊。在这里,归正略举数则后世创立,影响最大,至今通行的中医学理论,予以必要的针砭。因为不放下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成见,就无法直面祖宗于内、伤古卷。

一、五藏五行为中心:内经好像有不少类似的内容,颇有系统,故千百年医家袭用不疑。但其生克理论连“五藏相通移皆有次” 这样最基本的生理都解释不了:请问藏气流传是按肝心脾肺肾再肝(相生),还是肝脾肾心肺再肝(相克)的次序进行?五行生克用于生理病理, 究竟是无条件的, 还是只在某些情况下适用? 这是中医理论的最大误解,它巧妙地掩盖了四时藏象论和六节藏象论。请注意,仲景先生在伤寒论397条正文中从来不提“五行”二字,后人却把五行当作圣品供奉在医学殿堂之上。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医理论的“支柱”。

二、八纲辩证:内经也有不少散在的类似内容。这擒病的“巨灵神”,看似天网,包罗万有,实则空洞无物,临症实施不着边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伤寒论》里处处可见,为何仲景先生就不懂得整理成独立的辩证体系?要由后人读书才“发现”?很明显,这是后人不解六节之后,把从圣经里拾到的零碎堆砌而成的“系统”。可悲的是,误扶这差役上了太师椅,一坐便是千百年。

三、藏府辩证:五藏六府再分气血阴阳虚实,似乎缕析精确。盖不知其要致流散无穷之谓也!不过,这倒有西医学追根究底的风味,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万法归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髓相去甚远。

四、卫气营血辩证:曾被捧为新秀之尤,欲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并列,互为经纬。实际上,近代中医学已经把它凌驾伤寒论“六经”之上。因为《伤寒论》早已看不懂,而温病学则是新兴的时髦学派。归正相信叶桂先生得之丰富的临症经验,遗憾的是没有相对应的卫气营血生理学作基础。请问学人们,卫气营血这四个字可否构成独立的生理系统?这与三阴三阳贯穿五藏六府而为生理统帅岂可相提并论?归正认为,叶先生并没有看懂《伤寒论》,并不理解六节的真实含义。

说句大实话吧!时下中医已经误入歧途太久了。更可怕的是,学人们早已看惯了时下流行的、似是而非的“兼色”。若是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那么百年来西医学让我们相形失色,方肘子之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废除中医,难道都不能给中医人些许反省的提示吗?魂兮归来!千百年的探索已经证明,东西南北方皆不可以托止。魂兮归来!内经、伤寒论所记载的祖先智慧远超现代人的想象,让我们先弄明白,暂时还不需要向别处企望。

对于很多中医人而言,现在需要足够的勇气,去否定自己多年甚至毕生所学,放下个人辛勤努力所得到的名誉,去直面久违千年的真理。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太久,一旦出来见到了阳光,暂时的不知所措在所难免,或许还是痛苦的。然而,请问认真看书的学人们:是否注意到古今医家发表议论时总是在厚古薄今?这是否在提醒我们中医学者已经一代不如一代?再看看中医学院的学子们面对经典时茫然的眼神?

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中医学的今昔。中医的源头何在?现在是末流吗?会断流吗?如果不掘开源头认清祖宗,不疏理淤塞难行的藏象及辩证理论,不清理历史长河边的片片滥泽,中医学的主流就无法形成,更何以流长?

文末附上归正过往部分文章清单:

我的外公

生气通天谈脏象

你所知道的中医都错了

归正先生---如果让我再学一次中医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夏日凉茶---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

须弥山

金匮真言---带你读懂《黄帝内经》第四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上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中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下篇)

关于补肾---也许我们都错了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鬲肓之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

千般疢难---告诉你疾病背后的内因

请慎用你的精神力

水断上源:告诉你吸烟背后的故事

问路何方:中医渐亡之殇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drdZAF5LZ9Y4OAJEXPoEqg

知诺浮想:

医圣的致病三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房室金刃虫兽。”是指导我们预防疾病的真“知”。然而更需要我们自身重视并持之以恒的实“行”。
对自我的认知不当和节制不足,导致衣食住行上的行为偏差,或许才是很多疾病的根源。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千般疢难—告诉你疾病背后的内因

引言:快有一个月没出新文章了,归正特别想念大家,在此祝大家暑期快乐安康。这个月来,发生的事情貌似特别多,吸引了归正太多的思考精力,比如说疫苗,再比如说二胎税... 当然,这不是归正应该去思考的问题,在此建议高堂国士们抓住现状之上的“内因”,为人民制定出可行且有效的办法。归正今天文章的主题,也是“内因”,不过这是人体疾病背后实实在在的“内因”,好了,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

---Bartolome Murillo《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今日文章枯燥难懂,非耐心向学者,此处可以止步

“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病因,病源无自。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常经。……若于三因推明,外曰寒热风湿,内曰喜怒忧思,不内外曰劳役作强”

这是宋陈言的《三因方》对人体病因的解释,认为病因可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其学术权威性可谓千年罔替,至今中医界都在使用三因划分。不过,归正要很遗憾地告诉大家,三因划分,虽看似条理清晰,无懈可击,但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方面的失误还很致命。

其实,早在《三因方》出现的千年之前,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针对病因有过自己的论述: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归正认为,仲景先生对病因的认知,远超陈言。学者若要寻得真理,唯有拜仲景门下。在这里,归正先将仲景先生和陈言的病因论述进行比较和分析:

病因

张仲景三条

陈言三因

第一条

经络受邪入脏腑

内因

喜怒忧思

第二条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外因

寒热风湿

第三条

房室金刃虫兽

不内外因

劳役作强

一、在不内外因方面:陈言将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另立名目,曰不内外因。在归正看来,其本质与仲景先生一致,但没什么新见地;

二、在外因方面:六淫外袭,太阳宣发遏郁,血脉壅塞,乃见恶风寒、身背酸疼,肢体沉重,鼻塞、声哑、咽喉疼痛,不思饮食,头痛,耳目不清等等。无论是在仲景或陈言的时代,还是这个时代外感的病理和症见,大致是相同的。陈言的外因,就是仲景先生的外因,也是当下与往后的外因,同样正确,但也同样没有突破;

三、在内因方面:仲景后,尤其是陈言为书《三因方》后,中医人死死抱住七情所伤,认为只有自身产生的情志异常才能列为内因。然而,仲景先生却认为外因致病延宕不去,或早或晚都要循经络入脏腑致病,才是内因的主体。所谓“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很遗憾,仲景先生的内因论述却不为后世绝大多数医家所接受。翻开近代各类教科书和名家典籍看看,又有谁跟随着医圣对内因认知?甚至有知名学者认为“经络受邪入脏腑”是错简所致... 归正今天郑重告诉这些学者,你们都错了!《金匮》的内因记载实为医圣真传,非但没有错简,更是后世名医大家看走眼的真理!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仲景那四肢九窍血脉相传的病理状态即使可以被看作病因,也不能被认为原始的病因,进而偏向陈言看似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论述。

归正认为,这是十足的书呆论医,机械八股。外因致病后,就不允许反果为因吗?外皮肤所中之后,血脉相传壅塞不通的病理状态,管他是急性的、慢性的、还是亚临床或隐袭状态的,为什么就不允许其扰乱人体正常生理、从而成为内伤杂病的新病因呢?也许,去读一读《扁鹊见蔡桓公》,大家会有更加清晰的判断。人体循环周流,原本一气,只割裂,不融汇,必然大错特错!

这里再回头看看陈言三因。后人既然把七情异常作为众多杂病的内因,就必须思考出相应的调理心志的治病方法。可纵观医史,归正没见哪家名著论述“七情治法”?哪怕专门开辟一个章节也好。

归正当然承认情志异常可以致病,调节情志也可以治病,但必须明确内伤杂病的病因大多数并非七情所致。就《金匮》本书而论,22篇中明确指出情志为病因的只有“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说了“皆丛惊恐得之”,其余21篇都没有说到七情致病。如果向一个病人解释病因时,搬出“中医学术界公认的”七情和不内外因能被病人接受吗?一项理论若经不起常理考验,高深便成了无知的遮羞布!陈言说了七情致病,却写不出详尽的情志致病机理和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么大的疏漏却得到了千年纵容和吹捧,弱智若是,还谈什么科学与研究?

反观《金匮》,归正见到的是仲景先生最严谨治学态度:“三条”之后,继续针对三因防治,一一解说: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归正认为,杜防内因,不应是悬在“七情”之间纠缠拉扯,而是要懂得导引、吐纳、膏摩,大家可以参考《三国志》中华佗告诉吴普的话: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至于导引吐纳的完全面貌什么?归正凡夫,却得天道,无鬼神默许,岂敢与人说?归正只能提示:导引吐纳,顾名思义,必然有所引、有所导,这不是漫不经心的体育锻炼。

这是真正的国宝,岂能与京剧、景德镇瓷器这些戏子匠人之术相提并论?古来经典中,或可寻得蛛丝马迹。魏晋间真学失传,是中医乃至中华的致命伤痛,归正断言,后世至今的中医学者从来没有看懂《素问》和《伤寒论》。

何日真学回归,“中华”才真正归位!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WFyueXyC7_27klHuZZJTlA

节气随想

立秋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則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易》曰:『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容平,繁盛时日渐行渐远,天时气候慢慢复归于平和、清淡。秋三月,天气相对地气较快变凉。天气不同层面温差渐大,风慢慢增多,谓之急。地气变化缓慢,温度短时内居高不下,白天逐渐变短,但白昼依然较长,谓之明。天地气交减少,不复夏时之盛,万物宜应时而“容平”。

秋日,阴阳渐渐分离,渐行肃杀之能。早卧早起,以助天阳。神志复止于安宁,志定神闲,则阴阳可和,以适应繁盛之后的淡泊。人体肺应秋,秋气平,则肺气得清。

不顺应秋气,不甘平淡,不敛收身心,妄自动作,饮食不节,大快朵颐,则挥霍精气,容易加重肺的负担,严重的致伤肺,影响精气的收敛,而导致冬天给养内脏的阳能少,不易消食,以致飧泄。如此冬时可供收藏的精气也会少。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知诺浮想:

2018-07-29:
土王四季。四象流迁因土而光大,金木水火得土而成能。
六是人体内四的演化,因人万物之灵,异于他物,个体也可成能成用,自成一体。
感恩先生!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告诉你数字背后的故事

引言世上的数字多吗?当然多,推之亿万皆可。然,不离从一数到九。数字堆砌多了,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前些年还听说有一位砖家要在六十四卦的基础上再行叠加。呵呵,道之不明流散无穷,也许这是孔老夫子之后中国文人的通病了。中华文明起于河洛,由此发展出来的象数学一直是古来士人通晓天地的大学问,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中医。归正在本文中提出议题,并做了初略的思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学人在真知的门前撬开一丝缝隙。

---Mary Beale《一位数学家的画像(局部)》 


很多年前,归正修学高山之上,曾研读过一本由中世纪的无名修士所著的数学典籍,砖头般的厚度,书中的内容,不过是单纯地从一讲到九,却令归正受用至今。比起那位无名修士,归正还差很远。今天的话题,归正不敢从一说到九,就先从一说到六吧!

个位数的加减,看起来是最简单的常识了。但若以“万法归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中华文化神髓来审视,这由一到六却是通天的大学问。

何谓一?心有所触,智慧未运,画一圆,其中空洞无物。太极混元,古今谓一。此无中生有,一从无出。

何谓二?心智既萌,乃见有无、动静、刚柔、幽明、浮沉、是非、曲直、升降、出入... 诸般,圆中画分阴阳鱼可也。此太极而两仪,谓一生二,二从一出。

何谓三?两仪而三才,谓二生三,三从二出。这第三者,乃是从阴阳两仪彼此感召和合而有的冲和之气,故曰三生万物。

到了四,就有所不同了。这个四,可不是三的继承者或衍生者,而是二的再分,有阴阳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这点不应该有任何质疑。

好了,接下来是重点了。五是怎么来的呢?研究比较深入的宋理学认为五行由阴阳而来,归正同意,五也是从二来的。

然而,宋理学并没有讲清楚的是:五行五星圆排列与河图排列的区别和关系。他们读周易的时候,似乎懂得“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却丢掉了“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或者在两仪同而不同的关系上弄不清楚。

实际上何止宋理学家如此?在此之前论象数的先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也都含糊着一笔带过。因此,在五(五行)与四(四象)的关系上,到底“土王长夏”还是“土王四季”,便成了象数学的千古疑案了。到此,我们应该清楚,四象五行的纠葛,不但在中医学有之,而是关系到象数学的大学问——老祖宗的世界观。

然而,就是这四与五的混乱,导致了中医核心理论的整体性错误。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想谈进一步谈神圣的“六”,那真是痴人说梦了!

《内经》《伤寒论》那古朴深邃的文字里,归正看到的活脱脱地都是六(六节),历代中医名家却硬生生如强迫症般地堆砌出了无数的五(五行)。也许历史的事实是:魏晋乱世,真学失传,士人们看不上“四”,却又攀不上“六”,便从杂家笔记中搬出了“五”来充当门面。可惜,误扶差役上了太师椅,一坐就到了今天。今天中医的江湖气,这些“五”难辞其咎!若不先把一千八百年的“中医名家”给废了,直接继承《内经》《伤寒论》,中医才有脱胎换骨获得重生的可能。

四五六共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纵有河图方位定,仍教杏林百世迷。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归正恭从。五行五星圆始于何人之手,茶余再考何碍?中华文明的浩劫,不是当下才发生的,应始于秦汉,若不直面古卷,纵是天资聪慧,也万无悟道的那一刻。

文末附上归正关联文章清单:

我的外公(归正一生的楷模)

生气通天谈脏象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夏日凉茶---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

须弥山

金匮真言---带你读懂《黄帝内经》第四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上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中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下篇)

关于补肾---也许我们都错了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鬲肓之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

问路何方:中医渐亡之殇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4UGTWhOC3PvJJqwHgnplmg

知诺浮想:

2018-07-16:
枝干简少,其实不可或缺。花叶繁多,仅为锦上添花。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中医应是系统性的综合人体学,过度细分,舍本逐末,只会流散无穷,不见森林。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你所知道的中医都错了

引言:标题会不会太尖锐?然,这确实是时下中医不得不面对的真实情况。中医两千年,在张仲景先生之后曾有过致命的失传。而后,在唐之前,虽偶有一二贤者悟道,但也都没有普传,卞和抱石,带入黄土,令人浩叹。再往后,虽有孙思邈、张介宾、叶桂的出现,但大道已去,颓势难逆,却也稀里糊涂地走到了现代。今天,除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完美五星圆之外,对于中医我们还知道什么?好了,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放下你们所知道的“中医”,让归正重新为大家梳理一下中医正统思路吧。

纵是前路有千难万阻,归正也要为真理发声

---Paolo Veronese《圣殿上耶稣在学者中间》 


中医学发祥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两部经典,这是历史不争的事实。后来任何名家著作、奇人秘籍,虽然可能有参考价值,但都称不上经典。

至于时下层出不穷的心得体会,名医要案,对不起,恕归正无暇评价了。哦,对了,还有最近某中医药大学隆重推出的“中医太空舱”和“中医四诊仪”,归正想再啰嗦两句:看病跟使用Excel表格不是不是不是一个逻辑!病人更不是每个格子里面的数据好不好?你以为设几十上百个函数公式,然后用小鼠标往下一拉就查出病因啦?哗众取宠,戏子侏儒而已!问疾诊病,济世救人,乃古之士子所为,哪容得下满地的跳梁小丑?

说远了,回到今天的主题。今天暂不谈《伤寒论》,只谈上古中医两部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最古老的经典,由于年代远久,脱简错简在所难免。作为中医创始论文集,本来就是百家争鸣的典范,编排不可能有严格的顺序。若对当时通行的学术理论没有大概了解,很难看懂这部医学巨著。学习医经的人,都有最起码的医学知识和必备的古汉文基础,所以看字读句一般可理解十之六七,但读完整篇常不知所云。

以归正经验,读《黄帝内经》不能每字每句逼得太紧。这就如雪地里追踪脚印一样,适当站远一些,可能看得更清楚。善用低倍镜,才能够获得高倍镜所没有的更广阔视野。对整篇经文的内容大意、与前后篇关系的读取,尤其如此。

《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别再跟归正说五行相生相克了好吗?百度里面都可以搜出来的东西你信吗?

那么,《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天人合一、生气通天当然是正统中医的认知取向,由此引入的核心内容是藏象理论。若能先放下千百年的成见和注解,直面古卷,不难发现内经素问探讨藏象是沿着“阴阳→四时→六节”的思路,次第展开论述:

第一、二、三篇《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和《生气通天论》,谈的是阴阳四时与人体的关系。

第四篇《金匮真言论》,以现代中医学看,是典型的五行藏象论,但这第四篇与前三篇一样,始终不见五行二字。

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才出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然而篇名是阴阳应象,主体内容仍是阴阳四时。

第六、七篇《阴阳离合论》和《阴阳别论》,只论人体阴阳。第八篇《灵兰秘典论》通论藏府功能。这六、七、八三篇根本没提五行二字。 

第九篇《六节藏象论》,中医生理学——藏象的奠基终于完成。该篇虽见“五运”二字,但主题内容毕竟是六节。

每本书的前几篇必是奠基定调的,接着才是展开论述,主旋律没抓住,读得再认真也是无用功。纵观《黄帝内经》头九篇,不难看出,六节才是论述的核心,五行只是附带论及而已。

纵观整本《黄帝内经》,以“藏象论”作为篇名的只有“六节藏象论”,根本就没有与之相匹敌的“五行藏象论”。后面大谈“五运六气”的七篇大论,更是定调在“天以六为节,地以五制会”这十字之下。归正认为,藏象完整的内容,是六节贯穿于五藏(九藏),而五藏只是以五行的属性应变。

读过《黄帝内经》前九篇,需要着重注意的是第六篇《阴阳离合论》,中医特有的六节藏象理论即奠基于此。归正相信历史上(当然包括现代)的名医大家对《素问》前九篇的理解都是半懂不懂,唯独对这第六篇却是根本不懂。不懂阴阳离合,竟然也不妨碍历代医家大谈三阴三阳,呜呼哀哉!赤裸裸的注经经亡!

细数该篇短短四百四十五字,一千八百年来竟没有一人真正走得过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说了句很出名的话,“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问津”。如果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低智者,也得承认自己浮躁。不止浮躁,说句自欺欺人并不过分,因为从来不见哪位医家在此写下“不解”、“存疑”或“待考”之类的文字。这与高诱注《史记律书》坦白“三分益损,诱不敏也”的作风相比,中医人的江湖郎中气太重了!读经不懂时,大家都心照不宣,一笑而过,学者的治学态度尚且如此,学术还有什么指望?

现在,针对这《阴阳离合论》,归正分享几句实实在在的心得:

首先,看《阴阳离合论》,先要坐立端正,先摆弄好“圣人南面而立”这中华坐标,极其重要。

其次,必须明白《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首论藏象以阴阳四时,是藏象学的起点。三、四、五篇对阴阳四时内容充实之后,这第六篇才进一步展开,阴阳→四时→六节主轴于此呈现,是为后面的《六节藏象论》铺平道路。

再次,这里“三经”两提,合为六经,成了后世伤寒“六经”的来源。不过,这里的六经,是经纬之经,不是针灸经络之经。这里经分六节,谈的是人体的天,以相对为地的五藏六府为纬,手足十二经则为纬之纬矣。

最后,《阴阳离合论》前五后九共十五篇并不谈论经络,这里支离破碎的来自《灵枢根结》的片语不觉得奇怪吗?实际上《内经素问》并不擅论经络,与《内经灵枢》有重大区别。这里的根结片语,应是早期读经者引用《灵枢根结》以经注经所留下的注脚。去掉这六个根结,并不妨碍经文内容的完整。真正的经文可能不到三百字,必须放在中华坐标内,以高超的综合能力来读取。三阴三阳其实并不复杂,圣人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可惜张仲景之后只有王冰讲得半对。

何日《阴阳离合论》看懂了,正统中医的大门方才打开。到时所有学人将虔诚拜倒,感慨我们的先祖对神圣人体的精微认知,那是当代西医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到时回头再看看今日我们抱着不放的五行相生相克,不由浩叹,我们曾经学过的“中医”真的都错了!!

文末附上归正关联文章清单:

生气通天谈脏象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夏日凉茶---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

须弥山

金匮真言---带你读懂《黄帝内经》第四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上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中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下篇)

关于补肾---也许我们都错了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鬲肓之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

问路何方:中医渐亡之殇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7TuAWPA9eG7rKkqmM5LzPw

知诺浮想:

2018-07-09:
日,阳;月,反射太阳,也可称为阳。日月继明,天之行健,天包地外,阳气不息。
有健行不已之升阳,方得高处不胜寒之降阴。
春夏养阳,人应天时而扶阳抑阴,以五味、汤药、掣引等方法,助体内之阳壮大而广布于身,驱荡阴邪,则亨而利。

日光为阳,月色为阴,腹背无不到,谓德施周普。日月出而神光健,万物承明而风雷动。苟无天光临照提醒升腾之伟力,万物沉沦若黄之散。
— by 鈺仪

2017-07-25:
夏三月,太阳之开,时为之。当其盛极,太阴敛服。
人应夏气,太阳气盛。太阳之宣,自内而外,亨通畅达,发起生化,充身熏肤,益及体表、四肢,无不利。
阴阳一气,此起则彼伏。
春夏养阳,人应天时而扶阳抑阴,以五味、汤药、掣引等方法,助体内之阳壮大而广布于身,驱荡阴邪,则亨而利。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关于三伏炙—你不知道的也许太多

引言:三伏灸,盛夏时节的中医流行话题,近来已有不少朋友发信息希望听听归正的看法。归正认为:三伏灸的思路合理且有效,但就医理而言,只能算是一块璞玉,有心人细细雕琢,或许能有“石破天惊”的领悟。好了,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

---Michelangelo《先知撒迦利亚》 


这是本公众号到目前为止较为深刻的一次医理阐述,难免艰涩难懂,敬请读者们要做好静心阅读的准备。有一定中医基础的,花30分钟应可寻得归正的思考脉络;无基础的,需要匹配相应的关联阅读,费时自然更久。好了,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

首先,弄清楚概念:何谓三伏天

三伏天的说法,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德公。“伏”者,俯伏、隐伏之意也,阐述的是隐伏以避盛暑的道理。三伏天处在二十四节气的小暑至处暑之间,分为初、中、末三个时间段:

初伏: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起的10天

中伏:夏至之后第四个庚日起的10或20天(根据夏至距离庚日的长短而定)

末伏: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庚日夏至

,十天干之一,序数七,列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三伏天正当一年最热的盛夏时节,火热太盛而金为之敛伏(火克金),或者说畏伏。这种说法自秦汉以来就有,译成大白话:“火气太盛金会化,温度太高人会挂,赶快躲起来吧!”

在三伏面前,凡人应当俯伏为先,就像亚伯兰虔诚迎接天使

---Murillo《Abraham Receiving the Three Angels》 

夏至,太阳光照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在这一天经历了一年之中最为长久的日光照射,天地万物的阳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峰

在古人看来,夏至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日。盛极必反,其结果是---夏至一阴生。这是古象数学的根基理论,也有圭表测景作为理论根椐。那么,问题来了:三伏天为什么不以阳气最盛的夏至为始点,而是始于夏至之后的第20多天?不是说夏至一阴生吗?

理想的三伏天究竟应该起止何时?交给上帝解答吧!

---Albrecht Durer《Apollo with the Solar Disc》 

归正认为,这是邵康节先生没交代清楚的象数问题,应有更深层次的运用。秦德公的三伏说法,更多源自于古人对气候变化的客观感知,以及五行生克理论所造成的惯性思维,与邵先生先天学的严谨逻辑有所差异。

以上是常识普及,接下来是对医理的思考

对于三伏天,中医学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认为这是应该以寒凉、或者说滋阴的药物或膳食来调理过剩的阳气,这种看法十分普遍,但认知的层次较低,归正会在近期文章中重点谈及;

第二种:认为这是治疗宿疾的大好时机,于是乎三伏灸大行其道,这也是下文讨论的重点

近代医家对于三伏以及冬病夏治的思考,较为经典的出自清人张璐的《张氏医通》。书中记载了常发于冬日的哮喘病,在三伏天以白芥子末敷涂,让局部穴位产生烧灼感,乃至于起泡,以驱逼寒邪之沉积。

魏征:换身马甲就认不出你大爷了?

---Raphael《Saint George and Dragon》

张氏三伏医理的本质,是利用三伏天阳盛阴衰的身体状态,在阳气浮散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助推一把气力,逼邪外出,就如李世民赠三扇与魏征,追斩泾河龙。当下虽无疾,却为冬寒计。

考张璐生平,原是明末官家子弟,少时求学治国,后明亡弃绝科举而专心医学。其生平经历与傅青主类似,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心志高远纯良,造诣绝非一般医者可比。基于此,归正认定张氏的三伏医理有其高明之处。

唯有心志高洁方能不落世俗,最终领悟高深的医理。

---Murillo《Saint Francis of Assisi at Prayer》

正统中医认为:人体阳气的宣发,经春生升,夏浮散,在盛夏时节已臻极致。《黄帝内经》第四卷《移精变气论》提出了“阴居以避暑”的理论,天气热了,找地方纳凉,当然正确。然而,这却与位列第一卷的《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春夏养阳”的理论有着不小的矛盾。

归正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遵从古人重视先后次序排列的传统思维,列于第一卷的篇章,是最重要的原则阐述,后面内容反而是原则之下的学术展开叙述。因此,“圣人春夏养阳”才是医理的上层。

阳气多了就活,阳气没了就死,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古人对光和太阳的崇拜,绝非遥不可及的敬畏,而是自内而外的驾驭

---Luca Giordano《Offering Sacrifices to Apollo》

再回到张璐的医理,归正认为所谓的三伏灸、三伏穴位敷贴、三伏天治冬寒宿疾等说法,都抓住了“阳气为重”的正统中医脉络,然而还未达到“养阳”的境界,其实质仍是顺势趋附。对此,借用陈修园先生的一句话“虽未醇,亦足贵”。

同时,对于三伏灸的运用,归正认为不应仅限于冬季哮喘,但凡因寒邪沉凝而反复发作的痼疾,皆可参考使用,但必须注意火灸疗法可能导致的副作用。每个人对火灸的耐受程度不同,胃肠道的通畅情况如何,舌苔厚腻还是剥少,脉象在火灸之后的变化,都必须认真观察,前后对比。切不可把三伏灸当做一种时髦消费,有做就是挣。

身板不过硬,火灸之后感觉被掏空了....

---Eureka Tower《好热》

反过来讲,若是想借盛夏的阳盛阴衰来治病,归正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仅限于三伏灸,方法多的是:

比如:夏气在四肢,中午运动四肢,力透掌指/趾,必有益于痹症的恢复;

再如:归正曾经在仲夏初秋间用重剂桂枝汤加味,治愈过迁延二十多年的重症过敏性鼻炎;

上述两种方法的背后逻辑,都是借阳盛阴衰之际,张正阳、逼阴邪,捣毁病灶。三伏灸,是当下中医界少有的近于“养阳”治病方式,但其背后的医理,却鲜有人思考,更不用说活学活用,将同样的医理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掣引、汤药)运用于人身之上。

何日若将真理完美地契合到人体之上,上帝的荣耀必得彰显

---Andrea Del Sarto《圣徒奥古斯汀揭示三人的奥秘》

对阴阳的不同理解和运用,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状态的高低,上文说到过,稍懂医理者,都明白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道理,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仅是提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调治手段。那么,高于这层次的,就是听起来似乎与之相矛盾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建立在透彻理解并利用阴阳的基础上的,也是三伏灸有可能带领人们进入的全新认知境界。

三伏灸,是姑射山下的小石子,捡到了石头却没见到山,就太可惜了。

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为学者切记,切记!

文末附上关联文章清单: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夏日凉茶---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

金匮真言---带你读懂《黄帝内经》第四篇

归正先生---我所知道的“修炼”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太阳中天照:告诉你高血压的本来面目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1:https://mp.weixin.qq.com/s/_rPLMY5b-R_AfZ2zdjpC1Q
原文地址2:https://mp.weixin.qq.com/s/f3UktKCIVlPDxRjrWMsIlQ

知诺浮想:

振翅飞翔的鸟儿,借助的是无形的空气。

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不能一蹴而就。

无拘的音乐可让人回味无穷、激情澎湃或黯然忧伤。

庄子 《养生主》曰:“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无形之心神方可驾驭有形之身。纯粹、至诚乃可得我身之善终。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关于审美

引言本周不谈医,只谈审美。本公众号,会时不时冒出一两篇跟中医没有太多关系的文章。本篇短文,源自很多年前归正在Todd Franklin教授课上做的笔记,再融入这些年来自己的一些感悟,时间短,写得粗糙,请诸位朋友多多赐教。

——Arthur Hughes《A Music Party》


人所能触及的美,大概有四种境界:

第一层:人最初有了智慧,开始借用上帝赐予的天然材质,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三维材质体现自己灵魂思维的,称之为建筑;

第二层:大自然的给予已无法满足人类的表达欲望,人开始自己寻找并调剂原料,于是乎有了色彩,有了绘画,通过二维平面体现自己灵魂思维的,称之为美术;

第三层:人的智慧进一步提升,有了语言,终于可以完全脱离天然物质的媒介,自由地抒发自己灵魂情感的,称之为诗歌;

第四层:韵律的选择,文字的微妙,依然束缚着自由的灵魂。人类需要再进一步,寻找自由并纯粹表达情感的方式:仅需要一个音节,一瞬灵感,即可自由迸发出情感的,称之为音乐;

在向美的阶梯中,音乐为上,这也是为什么音乐最时常带给我们莫名感动的原因所在。柏拉图说:美是一个由浑浊渐渐蜕变为纯粹的过程。在人的可及范围之内,音乐着实是美的最高境界!

———— THE END ————

文末附上归正非中医类文章清单:

我的外公(归正一生的楷模)

丈量时间的长短(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须弥山(其实所有人都很相似)

归正先生---我所知道的“修炼”(身中之时是关键)

关于复活节的一些思考(真理绝不在教义之中)

归正哲思---神究竟想通过《圣经》对我们说什么(圣经正义)

归正先生---告诉你圣诞节背后的故事(东方西方,真理只有一个)

告别2017---关于快乐与痛苦(一根筷子的两端)

从苏格拉底说开来:也谈西方哲学中的灵魂(提炼纯粹的“我”)

Cul De Sac:关于“我”的一些思考(这个思考是死路)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