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医归正 -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归正按:

本期文章由《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展开,讨论古人对阴阳的认知,并分析不同的阴阳运用对人体的深远影响,有一些文字描述可能超出现代科学的理解范畴,但就如归正在开立此公众号之初所说的,归正所写,皆是实在学问、良心文章。

此外,本期文章还对《黄帝内经》中无处不在的阴阳略作梳理,归正认为若不将遍布全书的“阴阳”进行分层分次,读者只会迷失,难有“原来如此”的领悟。

---Master S《St.Mary Magdalene and St.John the Evangelist》



阴阳,从来不是容易理解和运用的概念。

归正认为,谈阴阳,先要回归概念的本源:一动一静、一升一降、一寒一热、一明一暗,皆是阴阳。但是,要进一步认识阴阳,那就不容易了,因为存在着阴阳叠加和拆离的问题,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阴阳的概念,要么一言即中,要么流散无穷

---HONORÉ DAUMIER《Comment on devient un grand mathématicien》

然,其要一也:若以天地为炉,人与万物置身其间,则阴阳如炭。养生治病,就如调理炭火,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参同造化之工矣!

要说古人对人体的理解,不可避免地要提到《黄帝内经》。这书虽以阴阳为核心,但很多表述现代人已经看不懂了,这可能是由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核心理论已经失传。归正在这里不敢铺得太开,今天主谈《内经》开篇的《上古天真论》,这篇结合医与道的神作,视野已然超越了狭义医学的范畴,其中记载了理解和运用人体阴阳的四层境界: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小朋友们,你们对神作的认知还太浅薄了...

---Mather Brown《Bible Lesson》

一、真人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如何把握阴阳?或许古人认定后世读者鲜有善根厚德,说透了也无福消受,因此,就数句带过,用意很明显——你们知道有这回事就可以了。至于“把握阴阳”后所能达到的“肌肉若一”,又怎么理解?

要说真人,那死而复生的耶稣基督当仁不让

---Master of the Boccaccio《The Resurrection》

我们现代人,早已习惯了以实验结果为导向、可重复的科学思维,在这“肌肉若一”面前,就如同冲撞到了科学无法穿越的天花板。这是人体境界的最上层,也是诸多宗教修炼的最终目标。熟悉基督教《圣经》的朋友们可以翻开新约看看,保罗书信里面有着大量关于“Transformation”的记载,也属这个范畴。

二、至人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亦归于真人”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古人在“和于阴阳”之后加了句“调于四时”。四时,即春夏秋冬,是阴阳理论的衍生概念。

顺应于四季之生长,是凡人超越肉体束缚的唯一途径

---Stefano Della Bella《Heads of the Four Seasons》

古人将四时与阴阳并提,其实是一种善意的提示:如果未曾十世行善,福慧欠缺,那就从相对实在且容易的四时变迁着手,修好四时,以便和于阴阳。

当然,至人养生“亦归于真人”,说白了,还是停留在宗教和神秘主义的层面上。....

三、圣人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瞋之心”

圣人的境界,原文中没有提到“阴阳”二字,但留下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瞋之心”的描述。所谓“适嗜欲”,即适当遵从肉身的需求,但也须“无恚瞋之心”,即对欲望的追求不可太过。圣人常无心,具备无缺的智慧,对世间万物是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春夏,则顺逐阳气之生升,秋冬,则顺应阴气之收藏,归正将这种状态归纳为顺从阴阳。

在归正看来圣安东尼在西方名气虽大,但终究不过圣人

---Albercht Durer《Saint Anthony》

圣人虽然具备了“心无所执”,但终究未摆脱凡体的累赘。要达到教化世俗的使命,圣人行不欲离于世,只能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而顺从阴阳。

四、贤人

真人至人,彻底超出了医书的范围,故《黄帝内经》述而不论。圣人的境界,也非医书所论的重点,因此,基本也只出现在《黄帝内经》的头四篇。而贤人,则是世俗与医术的共同起点在此开始:

“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

写了《忏悔录》的圣奥古斯丁,在归正看来,至多是贤人罢了

---Jacques Callot《Conversion of St.Augustine》

贤人的境界,则是“逆从阴阳”,归正的理解是:作为人体四层境界的末流,这类人不得以将养生与治病糅合为一体,不得不逆从阴阳了。审疾问病,有病就医自这类人开始。

五、展开

“逆从阴阳”,虽是人体境界的最末流,但《黄帝内经》对此的经文数不胜数,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书本身就是一本给凡人看病的书啊。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是《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经文。初看篇名,似乎是整书最主要的阴阳论篇。尽管开篇就是统论春秋的语气,并高度概括地谈了天地阴阳静躁生杀形气寒热清浊,但这篇经文所谈的,既不是“把握”、也不及“和于”、甚至“顺从”都及不上,只是对贤人逆从阴阳的展开。

归正劝各位读书人,莫执迷于眼前幻境,要有跨过山丘觅风景的勇气和信念

---Ralph Albert Blakelock《Transcendental Landscape》

类似的理论,诸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些被认为具备高度概括的阴阳论,也无法纳入阴阳运用的高层境界。就算《移精变气论》这样似乎有高级养生意义的篇名,其中“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的养生方式,好像连动物都懂得这些常识,当然也应该被归入阴阳养生治病的末流。

那么,比“逆从阴阳”高一档的“顺从阴阳”又该如何做到呢?圣人的教训就在那里——《四气调神大论》,收起人心,让人体与四时同步,概括起来仅此而已。凡人只要能够坚持,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效果,当要说是否能够入真入至,决定于个人的夙业,没人可以帮助。

按我们今天的知识结构,去理解“逆从阴阳”尚有难度,但这境界在古人看来已是最低一等了。那么,说到这里,归正不禁要问:今天开口闭口不离吃什么最养生的国医大师们,又还处在哪层境界呢?

暂定下一篇文章为《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OwNM1pPm7tPle8m8DroaEA

知诺浮想:
逆从阴阳,顺从阴阳,一被动适应,一主动调节,“圣”、“贤”之别。
若一直迷于名相,所以“日用而不知”。原始返终,方可“举一而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