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知

知行诺一

知诺浮想:

2018-07-29:
土王四季。四象流迁因土而光大,金木水火得土而成能。
六是人体内四的演化,因人万物之灵,异于他物,个体也可成能成用,自成一体。
感恩先生!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告诉你数字背后的故事

引言世上的数字多吗?当然多,推之亿万皆可。然,不离从一数到九。数字堆砌多了,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前些年还听说有一位砖家要在六十四卦的基础上再行叠加。呵呵,道之不明流散无穷,也许这是孔老夫子之后中国文人的通病了。中华文明起于河洛,由此发展出来的象数学一直是古来士人通晓天地的大学问,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中医。归正在本文中提出议题,并做了初略的思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学人在真知的门前撬开一丝缝隙。

---Mary Beale《一位数学家的画像(局部)》 


很多年前,归正修学高山之上,曾研读过一本由中世纪的无名修士所著的数学典籍,砖头般的厚度,书中的内容,不过是单纯地从一讲到九,却令归正受用至今。比起那位无名修士,归正还差很远。今天的话题,归正不敢从一说到九,就先从一说到六吧!

个位数的加减,看起来是最简单的常识了。但若以“万法归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中华文化神髓来审视,这由一到六却是通天的大学问。

何谓一?心有所触,智慧未运,画一圆,其中空洞无物。太极混元,古今谓一。此无中生有,一从无出。

何谓二?心智既萌,乃见有无、动静、刚柔、幽明、浮沉、是非、曲直、升降、出入... 诸般,圆中画分阴阳鱼可也。此太极而两仪,谓一生二,二从一出。

何谓三?两仪而三才,谓二生三,三从二出。这第三者,乃是从阴阳两仪彼此感召和合而有的冲和之气,故曰三生万物。

到了四,就有所不同了。这个四,可不是三的继承者或衍生者,而是二的再分,有阴阳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这点不应该有任何质疑。

好了,接下来是重点了。五是怎么来的呢?研究比较深入的宋理学认为五行由阴阳而来,归正同意,五也是从二来的。

然而,宋理学并没有讲清楚的是:五行五星圆排列与河图排列的区别和关系。他们读周易的时候,似乎懂得“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却丢掉了“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或者在两仪同而不同的关系上弄不清楚。

实际上何止宋理学家如此?在此之前论象数的先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也都含糊着一笔带过。因此,在五(五行)与四(四象)的关系上,到底“土王长夏”还是“土王四季”,便成了象数学的千古疑案了。到此,我们应该清楚,四象五行的纠葛,不但在中医学有之,而是关系到象数学的大学问——老祖宗的世界观。

然而,就是这四与五的混乱,导致了中医核心理论的整体性错误。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想谈进一步谈神圣的“六”,那真是痴人说梦了!

《内经》《伤寒论》那古朴深邃的文字里,归正看到的活脱脱地都是六(六节),历代中医名家却硬生生如强迫症般地堆砌出了无数的五(五行)。也许历史的事实是:魏晋乱世,真学失传,士人们看不上“四”,却又攀不上“六”,便从杂家笔记中搬出了“五”来充当门面。可惜,误扶差役上了太师椅,一坐就到了今天。今天中医的江湖气,这些“五”难辞其咎!若不先把一千八百年的“中医名家”给废了,直接继承《内经》《伤寒论》,中医才有脱胎换骨获得重生的可能。

四五六共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纵有河图方位定,仍教杏林百世迷。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归正恭从。五行五星圆始于何人之手,茶余再考何碍?中华文明的浩劫,不是当下才发生的,应始于秦汉,若不直面古卷,纵是天资聪慧,也万无悟道的那一刻。

文末附上归正关联文章清单:

我的外公(归正一生的楷模)

生气通天谈脏象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夏日凉茶---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

须弥山

金匮真言---带你读懂《黄帝内经》第四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上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中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下篇)

关于补肾---也许我们都错了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鬲肓之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

问路何方:中医渐亡之殇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4UGTWhOC3PvJJqwHgnplmg

知诺浮想:

2018-07-16:
枝干简少,其实不可或缺。花叶繁多,仅为锦上添花。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中医应是系统性的综合人体学,过度细分,舍本逐末,只会流散无穷,不见森林。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你所知道的中医都错了

引言:标题会不会太尖锐?然,这确实是时下中医不得不面对的真实情况。中医两千年,在张仲景先生之后曾有过致命的失传。而后,在唐之前,虽偶有一二贤者悟道,但也都没有普传,卞和抱石,带入黄土,令人浩叹。再往后,虽有孙思邈、张介宾、叶桂的出现,但大道已去,颓势难逆,却也稀里糊涂地走到了现代。今天,除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完美五星圆之外,对于中医我们还知道什么?好了,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放下你们所知道的“中医”,让归正重新为大家梳理一下中医正统思路吧。

纵是前路有千难万阻,归正也要为真理发声

---Paolo Veronese《圣殿上耶稣在学者中间》 


中医学发祥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两部经典,这是历史不争的事实。后来任何名家著作、奇人秘籍,虽然可能有参考价值,但都称不上经典。

至于时下层出不穷的心得体会,名医要案,对不起,恕归正无暇评价了。哦,对了,还有最近某中医药大学隆重推出的“中医太空舱”和“中医四诊仪”,归正想再啰嗦两句:看病跟使用Excel表格不是不是不是一个逻辑!病人更不是每个格子里面的数据好不好?你以为设几十上百个函数公式,然后用小鼠标往下一拉就查出病因啦?哗众取宠,戏子侏儒而已!问疾诊病,济世救人,乃古之士子所为,哪容得下满地的跳梁小丑?

说远了,回到今天的主题。今天暂不谈《伤寒论》,只谈上古中医两部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最古老的经典,由于年代远久,脱简错简在所难免。作为中医创始论文集,本来就是百家争鸣的典范,编排不可能有严格的顺序。若对当时通行的学术理论没有大概了解,很难看懂这部医学巨著。学习医经的人,都有最起码的医学知识和必备的古汉文基础,所以看字读句一般可理解十之六七,但读完整篇常不知所云。

以归正经验,读《黄帝内经》不能每字每句逼得太紧。这就如雪地里追踪脚印一样,适当站远一些,可能看得更清楚。善用低倍镜,才能够获得高倍镜所没有的更广阔视野。对整篇经文的内容大意、与前后篇关系的读取,尤其如此。

《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别再跟归正说五行相生相克了好吗?百度里面都可以搜出来的东西你信吗?

那么,《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天人合一、生气通天当然是正统中医的认知取向,由此引入的核心内容是藏象理论。若能先放下千百年的成见和注解,直面古卷,不难发现内经素问探讨藏象是沿着“阴阳→四时→六节”的思路,次第展开论述:

第一、二、三篇《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和《生气通天论》,谈的是阴阳四时与人体的关系。

第四篇《金匮真言论》,以现代中医学看,是典型的五行藏象论,但这第四篇与前三篇一样,始终不见五行二字。

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才出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然而篇名是阴阳应象,主体内容仍是阴阳四时。

第六、七篇《阴阳离合论》和《阴阳别论》,只论人体阴阳。第八篇《灵兰秘典论》通论藏府功能。这六、七、八三篇根本没提五行二字。 

第九篇《六节藏象论》,中医生理学——藏象的奠基终于完成。该篇虽见“五运”二字,但主题内容毕竟是六节。

每本书的前几篇必是奠基定调的,接着才是展开论述,主旋律没抓住,读得再认真也是无用功。纵观《黄帝内经》头九篇,不难看出,六节才是论述的核心,五行只是附带论及而已。

纵观整本《黄帝内经》,以“藏象论”作为篇名的只有“六节藏象论”,根本就没有与之相匹敌的“五行藏象论”。后面大谈“五运六气”的七篇大论,更是定调在“天以六为节,地以五制会”这十字之下。归正认为,藏象完整的内容,是六节贯穿于五藏(九藏),而五藏只是以五行的属性应变。

读过《黄帝内经》前九篇,需要着重注意的是第六篇《阴阳离合论》,中医特有的六节藏象理论即奠基于此。归正相信历史上(当然包括现代)的名医大家对《素问》前九篇的理解都是半懂不懂,唯独对这第六篇却是根本不懂。不懂阴阳离合,竟然也不妨碍历代医家大谈三阴三阳,呜呼哀哉!赤裸裸的注经经亡!

细数该篇短短四百四十五字,一千八百年来竟没有一人真正走得过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说了句很出名的话,“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问津”。如果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低智者,也得承认自己浮躁。不止浮躁,说句自欺欺人并不过分,因为从来不见哪位医家在此写下“不解”、“存疑”或“待考”之类的文字。这与高诱注《史记律书》坦白“三分益损,诱不敏也”的作风相比,中医人的江湖郎中气太重了!读经不懂时,大家都心照不宣,一笑而过,学者的治学态度尚且如此,学术还有什么指望?

现在,针对这《阴阳离合论》,归正分享几句实实在在的心得:

首先,看《阴阳离合论》,先要坐立端正,先摆弄好“圣人南面而立”这中华坐标,极其重要。

其次,必须明白《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首论藏象以阴阳四时,是藏象学的起点。三、四、五篇对阴阳四时内容充实之后,这第六篇才进一步展开,阴阳→四时→六节主轴于此呈现,是为后面的《六节藏象论》铺平道路。

再次,这里“三经”两提,合为六经,成了后世伤寒“六经”的来源。不过,这里的六经,是经纬之经,不是针灸经络之经。这里经分六节,谈的是人体的天,以相对为地的五藏六府为纬,手足十二经则为纬之纬矣。

最后,《阴阳离合论》前五后九共十五篇并不谈论经络,这里支离破碎的来自《灵枢根结》的片语不觉得奇怪吗?实际上《内经素问》并不擅论经络,与《内经灵枢》有重大区别。这里的根结片语,应是早期读经者引用《灵枢根结》以经注经所留下的注脚。去掉这六个根结,并不妨碍经文内容的完整。真正的经文可能不到三百字,必须放在中华坐标内,以高超的综合能力来读取。三阴三阳其实并不复杂,圣人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可惜张仲景之后只有王冰讲得半对。

何日《阴阳离合论》看懂了,正统中医的大门方才打开。到时所有学人将虔诚拜倒,感慨我们的先祖对神圣人体的精微认知,那是当代西医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到时回头再看看今日我们抱着不放的五行相生相克,不由浩叹,我们曾经学过的“中医”真的都错了!!

文末附上归正关联文章清单:

生气通天谈脏象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夏日凉茶---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

须弥山

金匮真言---带你读懂《黄帝内经》第四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上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中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下篇)

关于补肾---也许我们都错了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鬲肓之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

问路何方:中医渐亡之殇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7TuAWPA9eG7rKkqmM5LzPw

知诺浮想:

2018-07-09:
日,阳;月,反射太阳,也可称为阳。日月继明,天之行健,天包地外,阳气不息。
有健行不已之升阳,方得高处不胜寒之降阴。
春夏养阳,人应天时而扶阳抑阴,以五味、汤药、掣引等方法,助体内之阳壮大而广布于身,驱荡阴邪,则亨而利。

日光为阳,月色为阴,腹背无不到,谓德施周普。日月出而神光健,万物承明而风雷动。苟无天光临照提醒升腾之伟力,万物沉沦若黄之散。
— by 鈺仪

2017-07-25:
夏三月,太阳之开,时为之。当其盛极,太阴敛服。
人应夏气,太阳气盛。太阳之宣,自内而外,亨通畅达,发起生化,充身熏肤,益及体表、四肢,无不利。
阴阳一气,此起则彼伏。
春夏养阳,人应天时而扶阳抑阴,以五味、汤药、掣引等方法,助体内之阳壮大而广布于身,驱荡阴邪,则亨而利。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关于三伏炙—你不知道的也许太多

引言:三伏灸,盛夏时节的中医流行话题,近来已有不少朋友发信息希望听听归正的看法。归正认为:三伏灸的思路合理且有效,但就医理而言,只能算是一块璞玉,有心人细细雕琢,或许能有“石破天惊”的领悟。好了,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

---Michelangelo《先知撒迦利亚》 


这是本公众号到目前为止较为深刻的一次医理阐述,难免艰涩难懂,敬请读者们要做好静心阅读的准备。有一定中医基础的,花30分钟应可寻得归正的思考脉络;无基础的,需要匹配相应的关联阅读,费时自然更久。好了,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

首先,弄清楚概念:何谓三伏天

三伏天的说法,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德公。“伏”者,俯伏、隐伏之意也,阐述的是隐伏以避盛暑的道理。三伏天处在二十四节气的小暑至处暑之间,分为初、中、末三个时间段:

初伏: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起的10天

中伏:夏至之后第四个庚日起的10或20天(根据夏至距离庚日的长短而定)

末伏: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庚日夏至

,十天干之一,序数七,列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三伏天正当一年最热的盛夏时节,火热太盛而金为之敛伏(火克金),或者说畏伏。这种说法自秦汉以来就有,译成大白话:“火气太盛金会化,温度太高人会挂,赶快躲起来吧!”

在三伏面前,凡人应当俯伏为先,就像亚伯兰虔诚迎接天使

---Murillo《Abraham Receiving the Three Angels》 

夏至,太阳光照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在这一天经历了一年之中最为长久的日光照射,天地万物的阳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峰

在古人看来,夏至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日。盛极必反,其结果是---夏至一阴生。这是古象数学的根基理论,也有圭表测景作为理论根椐。那么,问题来了:三伏天为什么不以阳气最盛的夏至为始点,而是始于夏至之后的第20多天?不是说夏至一阴生吗?

理想的三伏天究竟应该起止何时?交给上帝解答吧!

---Albrecht Durer《Apollo with the Solar Disc》 

归正认为,这是邵康节先生没交代清楚的象数问题,应有更深层次的运用。秦德公的三伏说法,更多源自于古人对气候变化的客观感知,以及五行生克理论所造成的惯性思维,与邵先生先天学的严谨逻辑有所差异。

以上是常识普及,接下来是对医理的思考

对于三伏天,中医学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认为这是应该以寒凉、或者说滋阴的药物或膳食来调理过剩的阳气,这种看法十分普遍,但认知的层次较低,归正会在近期文章中重点谈及;

第二种:认为这是治疗宿疾的大好时机,于是乎三伏灸大行其道,这也是下文讨论的重点

近代医家对于三伏以及冬病夏治的思考,较为经典的出自清人张璐的《张氏医通》。书中记载了常发于冬日的哮喘病,在三伏天以白芥子末敷涂,让局部穴位产生烧灼感,乃至于起泡,以驱逼寒邪之沉积。

魏征:换身马甲就认不出你大爷了?

---Raphael《Saint George and Dragon》

张氏三伏医理的本质,是利用三伏天阳盛阴衰的身体状态,在阳气浮散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助推一把气力,逼邪外出,就如李世民赠三扇与魏征,追斩泾河龙。当下虽无疾,却为冬寒计。

考张璐生平,原是明末官家子弟,少时求学治国,后明亡弃绝科举而专心医学。其生平经历与傅青主类似,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心志高远纯良,造诣绝非一般医者可比。基于此,归正认定张氏的三伏医理有其高明之处。

唯有心志高洁方能不落世俗,最终领悟高深的医理。

---Murillo《Saint Francis of Assisi at Prayer》

正统中医认为:人体阳气的宣发,经春生升,夏浮散,在盛夏时节已臻极致。《黄帝内经》第四卷《移精变气论》提出了“阴居以避暑”的理论,天气热了,找地方纳凉,当然正确。然而,这却与位列第一卷的《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春夏养阳”的理论有着不小的矛盾。

归正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遵从古人重视先后次序排列的传统思维,列于第一卷的篇章,是最重要的原则阐述,后面内容反而是原则之下的学术展开叙述。因此,“圣人春夏养阳”才是医理的上层。

阳气多了就活,阳气没了就死,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古人对光和太阳的崇拜,绝非遥不可及的敬畏,而是自内而外的驾驭

---Luca Giordano《Offering Sacrifices to Apollo》

再回到张璐的医理,归正认为所谓的三伏灸、三伏穴位敷贴、三伏天治冬寒宿疾等说法,都抓住了“阳气为重”的正统中医脉络,然而还未达到“养阳”的境界,其实质仍是顺势趋附。对此,借用陈修园先生的一句话“虽未醇,亦足贵”。

同时,对于三伏灸的运用,归正认为不应仅限于冬季哮喘,但凡因寒邪沉凝而反复发作的痼疾,皆可参考使用,但必须注意火灸疗法可能导致的副作用。每个人对火灸的耐受程度不同,胃肠道的通畅情况如何,舌苔厚腻还是剥少,脉象在火灸之后的变化,都必须认真观察,前后对比。切不可把三伏灸当做一种时髦消费,有做就是挣。

身板不过硬,火灸之后感觉被掏空了....

---Eureka Tower《好热》

反过来讲,若是想借盛夏的阳盛阴衰来治病,归正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仅限于三伏灸,方法多的是:

比如:夏气在四肢,中午运动四肢,力透掌指/趾,必有益于痹症的恢复;

再如:归正曾经在仲夏初秋间用重剂桂枝汤加味,治愈过迁延二十多年的重症过敏性鼻炎;

上述两种方法的背后逻辑,都是借阳盛阴衰之际,张正阳、逼阴邪,捣毁病灶。三伏灸,是当下中医界少有的近于“养阳”治病方式,但其背后的医理,却鲜有人思考,更不用说活学活用,将同样的医理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掣引、汤药)运用于人身之上。

何日若将真理完美地契合到人体之上,上帝的荣耀必得彰显

---Andrea Del Sarto《圣徒奥古斯汀揭示三人的奥秘》

对阴阳的不同理解和运用,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状态的高低,上文说到过,稍懂医理者,都明白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道理,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仅是提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调治手段。那么,高于这层次的,就是听起来似乎与之相矛盾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建立在透彻理解并利用阴阳的基础上的,也是三伏灸有可能带领人们进入的全新认知境界。

三伏灸,是姑射山下的小石子,捡到了石头却没见到山,就太可惜了。

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为学者切记,切记!

文末附上关联文章清单: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夏日凉茶---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

金匮真言---带你读懂《黄帝内经》第四篇

归正先生---我所知道的“修炼”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太阳中天照:告诉你高血压的本来面目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1:https://mp.weixin.qq.com/s/_rPLMY5b-R_AfZ2zdjpC1Q
原文地址2:https://mp.weixin.qq.com/s/f3UktKCIVlPDxRjrWMsIlQ

知诺浮想:

振翅飞翔的鸟儿,借助的是无形的空气。

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不能一蹴而就。

无拘的音乐可让人回味无穷、激情澎湃或黯然忧伤。

庄子 《养生主》曰:“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无形之心神方可驾驭有形之身。纯粹、至诚乃可得我身之善终。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关于审美

引言本周不谈医,只谈审美。本公众号,会时不时冒出一两篇跟中医没有太多关系的文章。本篇短文,源自很多年前归正在Todd Franklin教授课上做的笔记,再融入这些年来自己的一些感悟,时间短,写得粗糙,请诸位朋友多多赐教。

——Arthur Hughes《A Music Party》


人所能触及的美,大概有四种境界:

第一层:人最初有了智慧,开始借用上帝赐予的天然材质,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三维材质体现自己灵魂思维的,称之为建筑;

第二层:大自然的给予已无法满足人类的表达欲望,人开始自己寻找并调剂原料,于是乎有了色彩,有了绘画,通过二维平面体现自己灵魂思维的,称之为美术;

第三层:人的智慧进一步提升,有了语言,终于可以完全脱离天然物质的媒介,自由地抒发自己灵魂情感的,称之为诗歌;

第四层:韵律的选择,文字的微妙,依然束缚着自由的灵魂。人类需要再进一步,寻找自由并纯粹表达情感的方式:仅需要一个音节,一瞬灵感,即可自由迸发出情感的,称之为音乐;

在向美的阶梯中,音乐为上,这也是为什么音乐最时常带给我们莫名感动的原因所在。柏拉图说:美是一个由浑浊渐渐蜕变为纯粹的过程。在人的可及范围之内,音乐着实是美的最高境界!

———— THE END ————

文末附上归正非中医类文章清单:

我的外公(归正一生的楷模)

丈量时间的长短(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须弥山(其实所有人都很相似)

归正先生---我所知道的“修炼”(身中之时是关键)

关于复活节的一些思考(真理绝不在教义之中)

归正哲思---神究竟想通过《圣经》对我们说什么(圣经正义)

归正先生---告诉你圣诞节背后的故事(东方西方,真理只有一个)

告别2017---关于快乐与痛苦(一根筷子的两端)

从苏格拉底说开来:也谈西方哲学中的灵魂(提炼纯粹的“我”)

Cul De Sac:关于“我”的一些思考(这个思考是死路)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阅读全文 »

知诺浮想:

万物天覆地载,生生不息,与天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万物之灵的人也是如此,生气通天,大概主要指的是人体脏腑生气的生长收藏,亦无例外的要遵循四时流迁的顺序和规律。

脏腑的生气为人体的天,其常态是健行不已,如圜无端。人体的地是脏腑器官等,其常态是顺受阳施。

天之正气流行宣布于地,则天地交泰,化生精华而形体得以滋养,因而生长塑形。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生气通天谈脏象

一、笔者沿着《内经》探讨脏象的思路——生气通天观来探讨脏象。
二、文章的中心内容是脏气变通,探讨内脏之气彼此间如何流通变化。
三、脏气变通不同于十二经脉流注(按时逐一循环方式),它指的是人体生命之气总的流通变化规律,它不是循一条经脉逐一进行,也与时间无关,可能在二条以上乃至无数条经(络)脉内同时进行。
四、脏气变通以五脏为中心而不按五脏的五行生克次序进行,它遵循自然界四时之气的生长收藏变通规律。
五、脏气变通的概况是:以肝心肺肾四脏为主序循环流传,依肝生升,心浮散,肺敛降,肾沉藏的方式变化。
六、肝疏泄的对象是肾所藏之精气。肝泄肾之藏后肾之精气化为少阳之气(亦即元气,详后文),自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而出,从三焦敷布周身,从胆入脾助消化而开发后天资源,化生水谷精气。水谷精气生成之后从脾入肝再入心,经血脉敷布周身,在全身各处以三焦元气为启激力量,以水谷精气为物质基础进行气化活动,全身气化的结果又经血脉归朝于心肺,由肺审理治节,判其该升、该降、该出、该入、该去、该藏,肺气活动的归转是收敛下降,经肺之敛降,精气下藏于肾脏,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所藏之精气便是肝脏疏泄的物质基础。
七、“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是指脏气流通变化而不是指神志活动。“上焦开发”是指心脏功能而不是指肺,不可与肺主宣发,肺行营卫阴阳、肺朝百脉、诸气皆属于肺、十二经流注始于肺这些相提并论。

写作中的归正

——Rembrandt Van Rijn《传道者马修


本文篇幅极长,请读者做好耐心精读的准备

生气通天,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是指人体生命之气通应与自然界之气并受后者影响,如卫气运行有昼夜变化,生理脉象有四季不同,冬寒多尿、夏热多汗等等。《内经》论医理多从生气通天观出发,《素问》中有大量关于生气通天地论述(2),《素问》开头几篇都是阐述生气通天观,还有直以“生气通天”命名的篇目,并不止一次强调“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3)。纵观《素问》全书结构,正如《素问病能论》所说的“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先以生气通天观阐明脏象,在此指导下才讨论疾病的变化。因此,《内经》大作者张志聪在《素问集注》序言中总结出《素问》一书“所详者天人一原之旨”。可见,生气通天观在《内经》医理中处于指导地位。

“脏气变通”,虽未见诸经典明文,但《内经》的“五脏相通,移皆有次”(4),《金匮要略》的“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5)等经文,都明确指出了内脏之气处于有秩序的流通传递状态。脏气有流通运动就必然有变化,因为“不生不化,静之期也,静则气立孤危”(6)。因此,归正认为“脏气变通”的提出应不悖于经旨,还可能是一则被人们长期疏忽而又十分重要的脏象内容,当今教科书对脏气变通这方面理论就十分疏忽,在谈论五脏之间的关系时仅以五行生克关系表示,不能全面甚至曲解了《内经》脏气流传变化的旨义,进而无法解释“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为何义,肝疏泄地对象是什么?以为心火生脾土才能运化水谷等等一系列问题。归正认为,弄清脏气流通这一问题,不但使归正们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医基础理论,还将发现当今教科书上一些错误的脏象内容。

内脏之气如何流通变化呢?《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有精辟的论述,该章先论天后论人,从生气通天观探讨脏象,在回答“脏象何如”时,明确指出肝通春气、心通夏气、肺通秋气、肾通冬气。以四脏通应四时之气所指何义呢?王冰(7)认为是四脏旺于四时,马莳认为四脏四时是借五行属性相通的,历代注家对此多有歧见,现今《内经》教科书,对此四脏通应四时之气问题均避而不谈。考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依次流传连成一气。归正认为《素问六节脏象论》以四脏通应四时之气所寓之义,便是借四时之气地生长收藏变化来阐明人体内脏气的流传变化:脏气发生于肝,长盛于心,收敛于肺,封藏于肾,如此循环不已。再重温本篇经文在讨论脏象前为何大谈天地之气地流传变化,即可发人深思,《素问》本是医术,谈天说地岂能离开人体、医理?谈论天气的流传变化,其意就在于人体内脏气的流传变化。归正认为,脏气流传变化地概况应是按肝春生、心夏长、肺秋收、肾冬藏这样循环进行,不过从现今通行的五行配五脏观点看,四脏配四时似乎有欠“全面”,经文中明明五脏俱论,也有“长夏”字眼,为何只提四脏应四时呢?春夏秋冬合于木火金水,无长夏岂不缺土?这该如何而论?

首先,《素问》中也有以“五时”配五脏与四时四脏之异,分歧就在于脾土一脏,或以为脾主长夏,或以为脾不主时。但从专论脾胃的《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载的“脾者……不得独主于时也”看,四脏配四时是正确的,并非有缺漏。何况《素问》中《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玉机真脏论》、《水热穴论》等篇谈论医理时也都只提四时而不是“五时”,并且还反复强调“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8)。显然,四时具有独特的说理功用,这不是五行生克关系所能取代的,何必一切都拘于五行生克??《素问宝命全形论》明确指出“人以四时之法成”,人体内到底什么东西取法四时而成呢?千古不明,若再将?《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述的四脏配四时与四时生长收藏流传变化这一基本规律(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均有论述)相参合而看,四时配四脏不正是说明脏气的流传变化吗?归正想取四取五当与所论不同有关,若论五脏各自的属性、功用,当然要取五,人们不会怀疑脾配五行之土、位中央以养四方(脏)的说法,但若论五脏之气的流通变化,就不一定遵循五行的生克次序进行,而是按四时之气流传变化。

其次,归正认为藏气流传变化取四而不取五还可能与古天文有关。从《内经》生气通天观论,人体生命之气的运行当与天运相参,人体生命之气的周身流传变化,就如天象天气的周流变化,《灵枢》论营卫之气的运行便是如此(参考《灵枢》中的《五十营》、《营气》、《营卫生会》、《卫气行》诸篇),《素问六节脏象论》既以四步论脏气流传变化,并在此前大谈天运流传变化,那么四步流传变化合于天运的可能性就很大。考古天文,取周天廿八宿以纪度天运,如《尚书尧典》便以昏见之宿推知天运入于何时何节,《吕氏春秋》“十二纪”以日在何宿,昏旦各见何宿而推知天运入于何时何节。古天文书皆以廿八宿经天代表着天运,天运一周则廿八宿亦经天一周。廿八宿在古天文中分为“四象”,即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中苍龙七宿在东应春,白虎七宿在西应秋,朱雀七宿在南应夏,玄武七宿在北应冬。所以,论天运之简易者,只是四象流迁,苍龙、玄武、白虎、朱雀依次流传变化,如此反复不已,守此四象流迁即可以简御繁,执天之行。也就是说,天运一周以四象流迁变化一周(历春、夏、秋、冬)为纪,上有四象流迁之垂象可望见,下有四时气候变化可感知。《素问六节脏象论》取四脏通应四时,而四时之气生长收藏变化又上应四象之流迁,因而脏气流传之通天,实际上就是古天文之四象流迁。不过,上天之垂象除四象流迁外,亦有五行星之流迁,为何取四而不取五呢?这是因为五行星各自之运行(视运动)多变(迟、速、伏、留)而无常,各自之周天亦快慢不一,彼此间更不按五行生克次序经天,而天运则有常,寒暑相代,四时流传,皆与五行星之运行无关,因而五行星之经天不能代表天运。廿八宿经天则恒常不变,古天文谓之“恒星天”(九重天之一),寒暑相待,四时流传,皆可从观测恒星天诸宿(四象而已)之流迁而纪定。所以四象(廿八宿)可用以代表天运。要之,天运一周以四象流迁一周(历春、夏、秋、冬)为纪,它既不以五行星流迁为纪,也不按五行生克次序进行。归正想,这可能便是《素问六节脏象论》取四时论脏气周身变通,而不取五行论的天文缘故。

再论四时与五行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用五行来统四时,四时合于四象,《周易》论四时四象是直接从阴阳两仪中派生出来(阴阳太少四则),“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9),从未谈及五行,若以五行统四时而视四时为不全面的五行,显然荒谬。《周易》曾明确指出“变通配四时”,“变通莫大乎四时”(9),论变通者何拘于五行之生克?可见,论流通变化之从四而不从五,上有天文可考,古有《周易》明文,而生气通天,易医相通皆医学之大理,那么《素问六节脏象论》提出四脏应四时之脏气流传变化又和怪之有?若一切都从五行论,讨论脏气流传时也硬将长夏塞入夏秋之间,改四季为“五时”以应五行之数,不仅显得机械,并且在具体讨论脏气流传时也有不尽善之处。如张介宾、徐灵胎等历代不少名家都对五行脏象观的心火生脾土提出了异议(10),所论不无道理,笔者将四时论脏象与五行论脏象对比之后,认为《素问六节脏象论》以四时论脏象比用五行论脏象更本质地反映了脏气的流传变化。

下就从生气通天观出发,以四脏应四时为中心,四时生长收藏循环为序,对五脏功能作一管窥,对于被人们所忽视的脏气变通问题做重点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涉及的某些基础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肝脏疏泄的对象是什么?是教科书上所说的消化、神态、气血吗?“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意义究竟何在?被喻为至阴、死阴的脾脏为何能健运、升清?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肺?上焦开发是指肺的宣发吗?文中谬误之处谨望朋友们指正。

一、春之发生与肝主疏泄

(一) 肝疏泄的对象与结果

四季生长收藏互用,春之发生不能凭空而生,而是在冬藏基础上的发生,犹如春天草木萌发于冬天匿藏地下之根、子。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春之发生为“发陈”,发者春之启发,陈者旧也,即冬之所藏,人体内精气蓄于肾,肾藏父母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犹如草木之根、子。生命活动,内而脏腑经络之气化,外而视听言动,其原动力皆导源于肾(11)。但肾者主蜇、为封藏之本,虽有所藏,不能自献其藏于它脏,须靠肝之疏泄、启陈,才能将肾之所藏(精气)开发出来利用。犹如冬藏地下之根、子,须借春升风动之力,使“甲圻句萌”,所藏之精气才被开发出来利用。此肝泄肾之藏正合春发冬之陈。

归正认为肝脏疏泄的对象正是肾脏所藏之精气,肾所藏之精气犹如冬藏地下之根、子,肝之疏泄则有如春芽萌生。芽从根萌,肝木生于肾水,从生理讲,肝之疏泄该以肾之所藏为基础(母),倘无所藏,何陈可发?但若藏而不出,则进入“静之期”,“静则气立孤危”(6)岂是生理要求?再从病理讲,肝木疏泄过分而形成肝火,肝阳上亢时,必下吸肾水而致肾所藏之精的亏损,以研究肝病称著的清代名医李冠仙在《知医必辩》一书中有“肝…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病机论述,亦可反证生理上肝泄肾之藏。

现行教科书谈论肝脏疏泄时认为:一、脾胃消化,二、神志舒畅,三、三焦通畅;四、气血流通。其实肝之疏泄与四者的关系是在肝脏疏泄之后,肾之元气经三焦敷布周身,经胆入脾助消化(见下文),于是气血才能正常化生、运行,在气血活动正常的基础上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因此,归正认为四者皆不是肝脏疏泄的对象,而是结果。

肾所藏之精气被肝开发出来之后,其去路如何呢?“五脏相通,移皆有次”(4)。《内经》已有明文。不过脏气的生理流传是由肾及肝再入心这样简单的五行相生次序进行吗?肝发肾藏已述于前,由肝入心虽也符合木火相生、春生为夏长的道理,但只是脏气流传的大势。若具体地讨论,春生并非只开发了先天之本——肾所藏之精气后就进入夏长状态,还须对后天之源——脾胃之水谷进行消化吸收后才能进入夏长蕃秀状态。现先讨论肾之精气被肝开发出来后的去路,归正认为应是先经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

(二)少阳之气的萌生与敷布

肝属厥阴,《内经》谓其“阴中之少阳”(12),并指出厥阴中见少阳,厥阴之化从少阳(13)。很明显,肝体虽阴,其用在阳,肝疏泄的结果就是萌生了少阳之气,少阳属木应春,乃众生之初,故少阳之气亦称“生气”,人体内少阳之气因肝泄肾之藏而萌生,萌生后分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而出。

手少阳三焦之气,自然是少阳之气或生气,但同时也应该明白此气亦即元气,来源于肾脏(因肝之启发而出)外导之元气,三焦内所寄之相火亦即肾脏相火之外导者,故《难经》谓三焦为“元气之别使”(14),《中藏经》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15),《金匮要略》有“三焦通会元真”之说,皆以三焦为运用元气之腑,再考三焦与元气之脏——肾的关系,《内经》有“少阳属肾”(16)的记载,《难经》以“肾间动气”为“三焦之原”(17),在结构上,肾与三焦相连,在功用上,肾之元气但封藏而已,经肝之启发,肾之元气(相火)才外导而入三焦,去藏初用,由三焦而敷布周身,起启发推动各脏腑组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作用,元气从肾入三焦之后,由于所处的脏腑改变,从冬入春,从禁锢中释放出来,去藏入用而为众动众生之初,故此气亦称为少阳之气,或生气,可见三焦之生气、少阳之气、元气、相火,实乃一阳气之别名,从其来源论,可谓元气、相火;从其功用及所处的脏腑看,则为少阳之气、生气(此仅谈三焦之气,若论肾中之元气、相火,则不可称为少阳之气)。由于三焦为腑,居十二脏腑之最大,在结构上,它包罗其他脏腑,在功用上,它“主持诸气”(14),主管各脏腑组织的气化活动,所以肾之精气经肝疏泄后,主要从手少阳三焦出,启发推动周身功能活动。

足少阳胆,其气是否也萌生于肾呢?虽然对“少阳属肾”一语(16),历代只解释为三焦属肾(18),肾与胆亦无直接经络连系。但乙癸同源,肝胆相连,岂可谓肾与胆无密切联系?三焦少阳之气萌生于肾,胆中少阳之气岂可凭空发生?身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明确指出胆中寄有相火(19),而相火又根于肾,这说明什么呢?归正认为肾中元气除大部分经三焦而出外,也有经胆而出者,至于胆中相火与少阳之气的区别,亦名异实同,理同三焦所辩。胆中相火(少阳之气)将疏向何方呢?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学基础》所论的胆汁消化,参考《脾胃论》中有关胆的论述(20)结合“土得木而达”(21)、“制则生化”理论(22),归正认为胆中少阳之气不象三焦作用那么广泛,而是专门对后天之源——脾起激发推动作用。

(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23)与脾之运化升清

今人论脾,均谓其主运化升清,脾能自己运化升清吗?值得推敲。脾属土,《内经》论土只以“备化”(24)二字表示其德用,未言土能自化,且脾属阴土,《内经》谓其“至阴之脏”(25),而“阴静阳燥”(26),又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脾胃派宗师李东垣认为“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主动”(27),并不止一次强调“脾为死阴”(28)。试想主静之死阴至阴能自己运化升清吗?但脾对水谷的运化又是客观事实,《内经》多次指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29),饮食入口后“胃为之市,脾为之使”(30),若脾不能运化水谷、化生精气,又何以上奉心肺?

归正认为胃中之水谷虽是脾运化的,但并非脾脏单独就能完成此功能。叶天士对脾胃研究的结果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从“得阳”二字可知此阳并非自身之阳,但又是何脏何腑之阳呢?归正认为此阳既不是下暖脾土之心阳,也不可直说是上蒸脾釜之肾阳,实乃足少阳胆腑之阳气。胆属木,脾属土,木来克土,责令脾运,即是《内经》“制则生化”(22)、“土得木而达”(21)的道理,故李东垣谓“胆风也、温也,主生化周身之血气”(31),试想古人以胆为奇恒之腑,并不受纳水谷,若非与后天之源脾相配合,又何以生化周身之血气?譬为湿土、死阴的脾脏,得胆腑风动,温煦之阳气始能显示出运化、升清的功用,才能发挥其养长变化的功用,也就是说脾之运化、升清,所依赖的正是少阳之气风动、上升、温煦的特性,若脾胃得不到胆的温助,则所有水谷尽归污废,非但不能化生气血,还将为疾病之根,故李东垣又说:“胆气不升,则飧泻,肠澼不一而起矣”(32)。

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于肾脾这先后天两大本源,张介宾说“命门为化之源”,“脾胃为灌注之本”(33)。肾所提供的虽是原始动力,但肾之所藏毕竟有限,只能提供少量的启激能量;脾所提供的虽是补充能量,但后天水谷资源无穷无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主要资源。胆中少阳之气萌发于肾,作用于脾,由于胆具有沟通肾脾这先后天两大本源的功用,尤其在助脾运化、升清,启发后天资源,化生气血以灌注五脏六腑这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故论脏气之流传变化则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再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所在的原文《素问·六节脏象论》讨论,全文结构是先论天地之气的流转,指出“求其至也,皆归始春”,后才论肝心肺肾四脏功能通应于四季变化,并在讨论脾胃大小肠为“仓廪之本”,主管化糟粕转味而出入之器,为“营之居”之后,才提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以呼应其前之“皆归始春”。从文句安排可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是指脏气之流传变化取决于胆,犹如天气流转变化始于春天。

有人认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的含义是指胆在神志活动上起决断作用。归正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确当的。因为《内经》讨论神志活动时只论脏而不论腑,且五脏之中又以心藏神、主思维,为神志活动之根源,其它四脏只能对心神活动的某些部分(如志、意等等)起辅助、影响作用。“神脏”只五(34),胆本非神脏,又如何起神志决断作用呢?

上述肾所藏之精气,脾胃之水谷,这先后天两大本源,均因肝之疏泄而被开发利用,是脏腑之气活动的初起阶段,犹如春之发生,故归于肝之疏泄。

二、 夏之蕃秀(9)与心主血脉

水谷精气生成之后,经脾上输上焦,即所谓“浊气归心”、“上归于肺”(35)。然后“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36)。在水谷精气上输上焦问题上,《内经》虽是心肺并提,但可不能因此认为有两条并行的路径,其根本去路应是“浊气归心”(关于水谷之气的输布,亦循四季四脏之序,另有专文)“上焦开发”一语亦主要指心脏功能。首先因为心之血脉遍布周身,水谷精气生成后要周营全身,必须假道血脉,而血脉皆属于心,只有心脏才能将精气输布周身,而肺脏只与少数脏腑经脉有直接连系,不可能由肺将精气宣布于周身。(关于肺主宣发,朝百脉,十二经流注始于肺等后有专论)其次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太阴(23)二者虽然体位均阳,但心用如太阳而应夏长,肺用如太阴而应秋收。将精气宣布于周身的功用,犹如太阳之普照,夏物之浮长,而肺之功用正好与此相反,应于秋降收敛。《素问·五常政大论》明确指出“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其化蕃茂……其脏心”,“审平之纪,收而不争……其化坚敛……其脏肺”。心与肺一散一收,经文已十分明确。“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不正是德施周普吗?这岂可与肺脏收敛功用相提并论?至于肺主宣肃,是指肺脏在治理百脉来朝时,使其中某些物质该外、升者外、升,即所谓宣;该内、降者内、降,即所谓肃,可见心宣异于肺宣,不能混淆。但为何《内经》不直说“心脏开发”呢?因为宣布精气于周身这一功能,虽然主任在心,但肺为心之“相傅”,有助心行脉的功能,故合指“上焦开发”。

上述脾之精气“归心”后,心在肺气的辅助下“淫精于脉”(35)经血脉将精气宣布于周身,在全身各处的器官组织内,以三焦之元气(先天)为启激力量,以脾胃之水谷精气(后天)为物质基础,进行气化活动,使整个机体备受煦濡而处于功能旺盛的活动状态。前面所述肝之疏泄开发了先后天之源,为脏气活动的初始而应春生;那么到心脏发挥功用,经血脉将精气宣布于周身时,脏腑精气活动已进入全盛状态,有如夏物之蕃秀、长盛,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三、秋之收敛与肺主清肃

精气周营全身之后,除维持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外,必然有伴随气化而生成新的物质,犹如草木蕃秀之后必有花果,因为有运动必有变化,“不生不化静之期也”,“静则气立孤危”(6),人体内气化活动岂可言静?在这些经各脏腑组织气化而生成的新物质中,有精气被利用后剩下的废物,有各脏腑组织产生的精微物质,它们将被运到何处?如何处理呢?这些须再经血脉朝会于肺,由主一身之气的肺来统一治理。这是由于肺朝百脉,有能力接受全身百脉之气的朝会;肺主一身之气而司治节,全身各处的气化结果皆须经肺之审理。

这些全身气化的结果经肺治节后,该升者升(宣),该降者降(肃),该出者出(宣),该入者入(肃),该去者去,该藏者藏。至此,脏腑精气活动已进入秋收阶段,结果是归藏于“藏精气而不泻”(37)的五脏,尤其是经肺之清肃,精气下藏于“通天冬气”,“主蜇”、为“封藏之本”(23)的肾脏,以应天道秋收冬藏相承之理,虽然肺气有降亦有升,但升降之理是升从下升,升极而降,降从上降,降极而升,肺居诸脏腑之最高位,譬为华盖(38),配于天,其德用合于秋收,与其它脏腑相比较而论,其气自然以降为主(39)。虽然肺降的不只是精气,也有代谢废物,肺降的结果除精气下藏于肾外,对胃、大肠、膀胱之气也起辅降作用,但人体生命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中心,故肺降的中心应是精气降递于肾。由于精气活动由全身的蕃秀状态经肺之治节、清肃后转入秋藏状态,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以上讨论了心肺在精气代谢上的夏长秋收关系,现在此基础上再讨论一个问题:“上焦开发”与心肺关系,上焦心肺并居,水谷精气在“三焦开发”是靠心还是靠肺,这问题已在上文讨论。但人们或许还会因为十二经流注始于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主宣发、行营卫阴阳、诸气皆属于肺等观点的影响而误解为“上焦开发”是靠肺气的作用,下分条辨析:

(一)十二经流注始于肺:这不能与“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相提并论。《素问经脉别论》论述水谷精气输布时,虽有“肺朝百脉”之说,却始终未提?十二经流注,从所描述的水谷精气输布路径看,也不是按十二经流注次序进行,也就是说水谷精气输布的路径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十二经流注的路径,即所谓“别论”。再则水谷精气经上焦开发后是如雾露之溉,同时普施于周身各处,这岂是十二经流注逐一循行的方式所能相比?因此不能因为十二经流注始于手太阴肺经就误以为水谷精气的敷布亦始于肺。归正想只有心之血脉遍布全身各处,才具有将水谷精气同时宣布于周身能力。

(二)肺朝百脉:“肺朝百脉”是在《素问经脉别论》讨论水谷精气运输时提出的,很容易与“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相牵附而误解为是肺脏经百脉而宣布水谷精气于周身。首先从结构上讲,必须明白肺只与少数脏腑经脉有直接连系,既然肺只与少数脏腑经脉有直接连系,那么肺之朝百脉便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再考虑到心“在体为脉”(40),心脉一体,百脉皆连属于心,心脉从心系上通于肺,便不难理解肺通过心脏为中转才与百脉发生间接连系,在与百脉关系上心直接而肺间接,因此若从结构角度考虑,肺该将“朝百脉”之称让与心脏。归正认为“肺朝百脉”的含义应该从生理功能探讨,“肺朝百脉”应作百脉朝肺或肺受百脉来朝解释。因为“肺朝百脉”是在“经气归于肺”之后才提出的,具体含义是指全身各处气化的结果皆经血脉朝会于肺,肺行治节之权,判其该升、该降、该出、该入,也就是说“肺朝百脉”是向肺性朝会,而不是离肺性宣布,宣布百脉的开发功能在于应夏之浮长、为阳中之太阳的上焦心脏。

(三)肺主宣发:肺主宣发一语极易与“上焦开发”混为一谈,要严格区分,首先必须明白肺气之宣发是与肃降相比较而言的,是肺气活动升与降、出与入两方面的自相比较,其含义在于肺气活动范围内。若超出此范围,讨论肺与其它脏腑的功能活动相比较时,就不能用“宣发”二字来描述整个肺脏功能而置肃降于不顾,就应该用相傅之治节、四季之秋收来形容肺脏功能。也就是说,肺之宣发不是“上焦开发”的同义词,上焦开发主任在心,而肺气之宣发仅属治节内容。

(四)肺行营卫阴阳(41):这句话不是说水谷化生的营卫等阴阳之气是从肺直接宣布运行于周身各处,肺为阳中之太阴,应秋主收而不主散,上文已反复讨论,“行营卫阴阳”是指营卫等阴阳之气经百脉朝会于肺后,经肺气之宣肃,使其或升于上,或降于下,或浮于外,或沉于内,即所谓“行”,亦属治节内容。同样,“诸气皆属于肺”(42)也不能理解为诸气皆出于肺,若论气之所出,其源在于肾脾,饮食入胃后,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35),皆未经于肺,岂可谓诸气皆出于肺?归正认为“诸气皆属于肺”也只能从肺主治节讨论。因为“诸气皆属于肺”于“诸脉皆属于目,诸髓皆属于脑,诸筋皆属于节,诸血皆属于心”同见于《素问·五脏生成》,几个“属”的解释应该是相同的,只能作连属,受制、管辖于理解。因此,本句经文也不可与“上焦开发”联系而论为诸气皆出于肺。

总之,肺朝百脉,主宣发,行营卫阴阳,诸气皆属于肺,都属于肺脏治节的内容,不可误解为肺脏有宣布气血于周身的功能。十二经流注始于肺,也不能与“上焦开发”相提并论。与它脏相比较而言,肺主收敛而不主宣散。

四、冬之闭藏与肾主藏精(气)

肾“通于冬气”、“主蜇”(23),“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43),《内经》已明确指出肾的主要功能是闭藏,后人对经旨的理解亦较清楚,无很大出入。但肾是自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还是接受从肺传来的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归正认为应以后者为是。因为肾不与各脏腑经脉都有直接连系,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都自达于肾脏,况且各脏腑组织气化所产生的物质中有精气也有废物,肾脏岂能兼收并蓄?而肺脏则有能力受理百脉之气,全身各处气化结果经肺治理后,浊废者可从气管、皮肤、大肠、膀胱排出体外,精气则经肺气之肃降,下藏于肾。此即五行金水相生、四季收藏互用体现在肺肾生理关系上。在此关系上,决不能将金水相生的意义只解释为“肺为水之上源”,进而再简化为只有水液代谢的关系。而应该明白肺之清肃收敛决定着肾有所藏,有所藏才有能力为“作强之官”、生命之根。脏腑精气活动至此,已按生长收藏之序循环一周,藏蓄于肾。

肾所藏之精气,显然不仅是先天(父母赋予)之精气,也包含后天(水谷所化)之精气,既是整体精气之精纯者,又曾遍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携带着全部生命信息,故可由此精气而复制出相类似的生命(肾主生殖)。肾主封藏,但并非精气就永远静藏于此,如此则进入了“静之期”,“静则气立孤危”(6)。不符合生理要求,藏是为了积蓄能量,积蓄的目地仍在于用,仍需要出。若不出不用,将如何作强?如何生殖后代?如何推动五脏六腑活动而为生命之根本?可见肾冬之闭藏,是为了将来之出之用,这便是肝春疏泄的根基。 

 

附注

1)见《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内经选读》和《素问集解》绪言。

2)如《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诊要经终论》、《脉要精微论》、《玉机真脏轮》、《三部九侯论》、《脏气法时论》、《宝命全形论》、《八正神明论》、《疟论》、《针解》、《四时刺逆从论》、以及谈论运气的七篇大论中均有生气通天的论述。

3)《生气通天论》、《六节脏象论》。

4)《素问·玉机真脏论》。

5)《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6)《素问·气交变大论》

7)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下文马莳之说亦在此。

8)《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9)《周易·系辞上》

10)《景岳全书·传忠录下·命门余义》,《杂病源》(见《中医历代医论选》第189页),均认为生脾土的是肾之阳气而不是心火。

11)见《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元气条注。

12)《素问·六节脏象论》、《灵枢·阴阳系日月》

13)《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

14)《难经》三十八难、六十六难。

15)见《中医历代医论选》第163页

16)《灵枢·本输》

17)《难经·八难》

18)《内经知要》、《侶山堂类辩》中“辩气”“辩两肾”“辩三焦”《灵枢集注》、《灵枢注证发微》

19)《格致余论·相火论》

20)《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21)《素问·宝命全形论》

22)《素问·六微旨大论》

23)《素问·六节脏象论》

24)《素问·五常政大论》

25)《素问·六节脏象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阴阳系日月》

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7)《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28)《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29)《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奇病论》、《素问·厥论》

30)《素问·刺禁论》

31)《脾胃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32)《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33)《景岳全书·传忠录下·命门余义》

34)《素问·六节脏象论》曰“神脏五”见王冰、马莳及张志聪注。

35)“浊气归心”、“上归于肺”均见《素问·经脉别论》

36)《灵枢·决气》

37)《素问·五脏别论》

38)《素问·病能论》曰“肺者脏之盖也”

39)参考《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论述的气机升降。

4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萎论》

41)《素问·平人气象论》

42)《素问·五脏生成》

43)《素问·上古天真论》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emsoHYik4jdCvVPG2X3WGQ

阅读全文 »

知诺浮想:

圣经,或儒释道经典,都是先贤用来引导后来人窥道的载体,是用,而大道为体。
郁于用而不见体,以用为体,画地为牢,一叶障目,怎可窥见森林?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归正哲思—神究竟想通过《圣经》对我们说什么

引言:有一段时间没有写关于宗教哲学的思考了。本篇文章,归正旨在表述自己对圣经教义的理解,同时尝试着找到东西方宗教哲学的关联;本篇文章,难免涉及到一些西方信仰的元素,归正绝无借此传道之意,一切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的需要;本篇文章,篇幅不长,难免很多思考尚显粗糙,也请各位朋友包涵和建言。

读经中的归正

——Jan Van Eyck《St.John the Baptist



先读一段《圣经》中的经文吧

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上帝的道。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岗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耶和华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因为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圣经》旧约以赛亚书40:3-5

 

这是《圣经》中文译本的经文,与英文版和希伯来版的内容大致相同。基督教的牧师们说这是先知们描述神的大能,祂必将抚平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向世人显现神的荣耀。也许牧师们的表述方式会有差异,然所示之意,却大致相同。恕归正孤陋寡闻,但至今为止,确实还没有听说过哪位牧师有过不同的见解。

归正不回避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归正也深信,要是哪天耶和华显现这般大能,所有异教徒必定同日皈依。但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为了彰显自己的大能,难道非要把山川夷为平地吗?若真要这么做了,是不是肤浅了?在这段经文背后,是不是还有先知们未言尽的启示?

再读一段经文:

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人就是先知以赛亚所说的,他说“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 修直祂的路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3:1-3

 

《圣经》新约旧约之间常常有着不同程度的呼应,目的是要告诉信众:旧约中神给予先知的启示,在新约中都应验了。这句新约的经文跟刚刚在上文所提到的旧约经文,就是很典型的前后呼应。不仅仅是呼应,马太福音的作者在旧约的基础之上,还添加了自己的理解:似乎并不认为“预备主的道,修直祂的路”就是像旧约中描述的那样---要把凡人眼前的山川踏平,而是说:“你们应当悔改”!

马太福音的作者在告诉我们,削平山岗、填平山洼,并不是上帝将要显现于自然界的荣耀,而是要在灵魂深处进行的,将人心中的一切嗔恚贪痴全部抹平!那些经文中描述的大小高低的山岗,实实在在地讲,都是人心中的崎岖不平而已!只有人心降服了,天国之门才会向某一个人展开。就像另一位先知说的:

 

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7:22

 

归正认为,填平心路,才是找到并迎接神的不二法门。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佛、道的味道,而历史的事实,也是这样的。归正深信,整本《圣经》的原型,就是一本教人修行炼己的圣书。可惜,中世纪的教廷从根本上否定了凡人修行入圣的可能性,将绝大部分的基督教修行者降为异端,并对圣经教义进行了大幅修改,这是历史的悲哀。一个伟大的宗教,就此夭折。自此以后,基督徒但知昂首祈望天空,等待救世主的降临。殊不知,真的信仰,绝非人云亦云的凑热闹,绝非干瞪眼地朝向天空守望,而应该是孤独寂寞的旅程,是焚心煮骨的修行。

一切宗教,回归本源,必然是向内向己的求索。我们中国人常说大隐隐于市。为什么修行的圣人要隐于市井之间?那是为了阅尽世间荣辱疾苦,在哭笑之间,把自己的心性彻底磨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震耳欲聋的光明正大面前,从容地接受自性的解脱。这就像童贞女迎接新郎的到来(新约马太福音25:1),迎接的准备,用中国人的话说,便是炼己。凡夫步云的关键,全靠炼己二字啊!

归正在此双手合十,且借用一句道家丹书的经文结束今日的思索:

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

——《玄机直讲》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NqFedoHq7xLsTBl48Dtw1w

知诺浮想:

石成金《传家宝》说:“恨不十年读书。”。对联有言:“书到用时方恨少。”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孙子曰:“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如果让我再学一次中医

引言:这篇文章,对归正而言,已经酝酿了很久很久。然,归正却迟迟不愿起笔,究其原因,也许更多的是对匆匆岁月的感慨吧!一直觉得自己也还在求知的路上啊,怎么恍惚之间就已心力不济,早生华发了呢?

匆匆岁月,削减着每个生命在人世间的光阴,却又加增着每个生命对天地间的敬畏。归正的昨天自是找不回了,但今天的归正但却可以为明天的你做一些善意的提醒,毕竟归正这一路走得孤独且坎坷,毕竟归正也想回到过去的庐峰山下,与曾经的那个冥顽少年一起从头再学一次中医。

恨不十年读书


凡是都有前提。学中医的前提条件,在归正看来主要有三点:

学中医,第一关是通晓中华古文:中医的载体是生僻的古文,而非当下各类速成读本中堆砌如山的白话文。至今为止,请教归正如何入门学中医的朋友不计其数,今天归正统一答复:若您能够熟练背诵默写50篇古文(篇幅应不短于初一所学的第一篇古文《曹秽论战》),那么您的古文基础勉强过关。若达不到这个标准,那么您学中医难免有儿戏之嫌了;

学中医,第二关是通晓古人的世界观:中医根植于古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基础之上,而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认知有别于现代科学。先不论孰是孰非,这都客观存在。因此,深刻了解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认知是学习中医的又一关键。我们现今所说的“中医”,成型于秦汉时期,那个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淮南子》对于了解古人的世界观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此外,中医与道家渊源颇深,可以认为是一个真理往两个不同方向的延伸,精读《黄庭经》《周易参同契》《南华经》这三部道家经典同样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若带着封建迷信的批判主义有色眼镜去学习或解释中医,那么,归正要说朋友您太把“科学”当一回事了,此路不通。对了,多说一句,屠女士靠青蒿素救人无数令人敬佩,但要说这就是中医那就大错特错了!

学中医,第三关是要成为有信仰的读书人:高学历,不叫读书人;有文采,也不叫读书人;上述两类人现在满大街都是... 而在归正看来,胸怀天下,有济世宏愿,方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学中医,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沉淀,任何人都会有自鸣得意的心得体会,但若无济世宏愿,他的境界将就此停滞,终归沦落江湖世俗。至于具体信仰的选择,归正不是传教士,不敢妄做推荐,只能说每一门宗教的真谛都是教人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上述三点,无法速成,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孩童来说,应有至少十年的沉淀。这些前提条件的铺垫,可以在小学三四年级开始,由易及难,日积月累,那么到了大学学习中医专业课的时候,该有的前提条件就大致已经水到渠成了。

若刚刚讲的算是铺垫的话,那么接下来归正讲的是学中医的实质性内容了,以下几点按先后顺序层层递进:

首先,是中医入门教材的选择:恕归正狂妄,近百年来所能见到的中医教材,都属“伪中医”的范畴,最新的中医学院教科书,更是狗屁不通!但是,即便不正确,归正仍然建议您选择一套的中医学院全套教科书(推荐七七级教科书),按先后顺序用五年时间认认真真全部读完。这里要注意两点:(1)最好要进入中医学院研读,自学成才有其局限性;(2)如果愿意加倍努力,请不要以三年时间加速完成,有多余的时间,应该用来复读教科书以发现问题,认真记下来,以免日后沉溺于“既成观点”而无法自拔。初读中医,都会遇到许多疑问,但到后来似乎所有的疑问都渐渐迎刃而解了,正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其次,读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难经》,这是提升中医水平的不二法门。这里应注意的是,必须读原文,千万别急于看历代注解,以保持独立思维。读完一遍后,比照历代注解,如果发现自己原有的理解不同于历代注解且无法接受后者,请立即记下来。当然,归正鼓励追求真理的年轻人将《伤寒论》全文背下,有时候学医不容讨巧,最傻最笨的办法往往是最好的办法,所谓念念不断,必有回响;

再次,中西医一样,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读书都必须联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临症没有必要很多,但对每一个病人都要全心全意,容不得半点的不耐烦和厌倦,这也是一名医者应有的心性修行。一天超过二十位病人,已经是太多了,这对一名中医的成长绝没有好处;

第四,每看完一个病人后,最好要立刻整理病案。把看病过程中的得意之处写下来,还可能发现不完美、乃至于不正确的东西,或许还来得及亡羊补牢... 这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慢慢地也是为未来的刹那提升做准备;

第五,中医学的致命缺陷,是没有生理学。在没有生理学基础上对病理和病机的讨论都是极为可笑的。平常若能在此稍稍留心,在对《伤寒论》有独立认知的基础上,辅之以对西医解剖学和胚胎发育学的深入研究极为关键(中西医的研究标的都是神圣的人体,西医在某些方面的深入研究值得中医人细致学习);

上述五点,缺一不可,但尤以第二和第五点为重。先人留给我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难经》这四大中医经典,是建立在上古以来几千年里,无数医者对人体血淋淋的解剖和思考的基础上的。中医的生理学曾经存在,但很遗憾地全部失传,因此,导致四大中医经典中的大量经文难以解读。西医在过去的近两千年里受缚于基督教教义,禁止人体解剖与研究,因此大部分时间里止步不前。然而,西医在近代从教义中得以解放,进而对人体的结构和发育有了极为细致的了解,这点让人肃然起敬。在当下中医界,若能运用《伤寒论》治病救人,算是凤毛麟角了,但若能汲取西医对于人体的细致认知,融会贯通,假以时日,超越千百年名家并非难事。千万不要迷信什么当代泰斗和历代名医,若他们真的名副其实,中医学就不会有今日被废的困窘了。

本篇文章,归正第一次弃用了一直以来坚持的西洋画插图,改在文章开头以篆刻“恨不十年读书”代之。我们的时代,充斥了太多的捷径巧计,溯古至今,煌煌十万进士,个个十载寒窗,而我们呢?愿当下的读书人多一些执着和耐心,真学哪有一蹴而就的啊...

谨以此文,送给想踏踏实实学中医的朋友们,也愿大家懂得归正这份粗糙的真诚!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pUuTz4vZAMw4Y_zm3AgaUw

知诺浮想:

天在外,地在内,天包地外。《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夏气充盈,雨水丰沛,滋长万物。而人体不同,人体之天在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又说:『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夏气充盈,于人而言,由内而及于外,较多(相比春秋冬)的汗出之后,人体太阳充肤熏身之能才算完成。
夏日凉茶、冰水,风扇、空调等,一定程度上从人体内、外阻滞太阳的宣发,太阳不能宣发,如何灌溉生长?长期如此必然引起很多的问题。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夏日凉茶—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

引言:夏天喝凉茶降火消暑,似乎再正常不过。然而,归正认为,凉茶的饮用,会干扰压制人体脏腑的生理运作,最终不利于健康。真正的夏日养生,绝非喝一味凉茶可办到,而是应该让身体顺应节气的变迁做出正确的调整,春夏重在养阳,而非滋阴。

---Glaudio Bravo《静物:茶壶》


归正曾在福建某国有单位工作过八年,每逢夏日,炊事部就会熬好一大锅的凉茶,在正午过后的三点左右,用推车送到每一层楼,操着浓重的福州口音吆喝着:

凉茶,凉茶,喝凉茶咯!

归正刚来的时候,很多同事见到凉茶会一拥而上,而后来渐渐的,归正所在楼层喝凉茶的越来越少。一日,某领导忽然问归正:

大家不喝凉茶是不是你教的?

归正笑而不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归正:“啊?怎么可能是我?一定是搞错了!”

---Rembrandt Van Rijn《戴帽自画像》

闽地多暑,自古以来就有夏日饮凉茶的习惯。

归正自小也没少喝白毛藤、卤地菊、白菊花等,这几年又冒出了成分不详的王老吉、加多宝等。

凉茶清热降火,夏日饮用有益身体健康,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闽粤一带更是流行,似乎是养生学的一颗明珠。

菊花:有胆把我当饭吃试试...

---Guillaume Vogels《静物:菊花与扇子》

然而,习惯未必正确,流行多是跟风。归正对喝凉茶的习惯极为反对,即使是在夏日炎热的闽粤之地,也还是不喝为上!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正理。

这是天地万物都要遵循的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无有例外者。

上帝:“小子别乱来,听你大爷的话才能活得久!”

---Michelangelo《创世纪》

我们的先祖,顺乎天人合一的质朴思路,认为人体小天地,应乎体外的四季变换,于是就有了人体脏腑活动的变化:

人体脏腑精气活动应春气而初生。入夏之后,脏腑精气活动已进入全盛状态。从象数学上看,位于洛书正上九数;从万物生长来看,如夏物之蕃秀长盛。

夏天的人体,当如夏天的草木,越是茂盛,越是强健

---Hans Thoma《夏天》

对自然生长的万物而言,夏天旺盛的生命能量是转化为秋收果实的根基。如果在这种关键时候去削弱这能量,那么又如何指望沉甸甸的金秋?

同样的,对人体而言,在脏腑精气最旺盛的夏天用清热降火的凉茶将其压制,那么到了秋冬之季,肾脏里哪还有防风御寒的果实?

夏日喝凉茶,秋日被掏空...

---Isaak Iliich Levitan《Mist.Autumn》

夏天人体火大,是人体脏腑的旺盛循环产生了大量代谢物的缘故。应通过导引拉伸以及适当的四肢运动,将这些代谢物通过呼吸和汗液的方式排出体外,即可起到调节的作用,而不是靠喝凉茶去压制夏天应有的旺盛生命循环。 

夏天喝凉茶,是彻头彻尾的劣习。当人体的能量和阳气损伤到位了,再没出现所谓的上火症状了,那么,离健康真出问题也就不远了。就如老者怕冷,再也无力“上火”时,也差不多行将就木了。

哪天凉茶彻底没人喝了,归正就真正胜利了!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Yxuj_4gucpwfuw1J1RLR_w

知诺浮想:

归正先生的新浪博文中有评论说:“有形易忖量,无兆难虑谋。”
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体,所以有饮食男女之欲求;人亦有“与众不同”的意识,因此有薪火相传的精神。
有形之身可谓阴,无形之神可谓阳。普通人多重有形之身,轻无形之神;见其象而昧其本。舍行健之本而逐积重难返之末,必不可得。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须弥山

---Jean-Leon Gerome《西奈山上的摩西


本文所涉及的内容,细致精微,天马行空,没有一句妄言,也没有一句实言。这是本公众号开立以来,所讲到的医理最深之处,归正自己哪怕再往前行一小步也很困难了。

很多人问归正,你知道的医理究竟有多少?

今天向大家坦白,归正所知道的医理非常有限,不及4%。

99.9% — 99.7%     病死人

99.6% — 99.0%     普通人

98.9% — 98.0%     养生人

97.9% — 96.0%     闻道人

95.9% — 0.00%     归正不敢讲了

归纳而言,人生来有高矮、寿殀、智愚,诸多不同...

高矮:如果站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看两个高矮不同的人,高矮的区别就会变得很小。这就像儿时昂望天上的星辰,差别之大何止千万亿?但在肉眼看来都一样。

寿殀:彭祖岁逾八百西去,汉殇帝不足周岁夭亡,但在史家的笔下最多都只是一声轻轻的叹息。

智愚:弱智儿童出口傻话连篇常常让人无奈,爱因斯坦的思维却常令人无法理解... 但在上帝看来,都是小品而已。

其实,所有人都很相似,都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做着有限的活动。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却后悔了,于是让魔鬼勾引亚当和夏娃吃下智慧果。于是呢,人们都在胡思乱想,都在损人利己,基督教的《圣经》说世上没有义人,一个也没有。我们真的都非常非常的相似,这就像是人类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种微生物---比如说草履虫,也许造物主俯察我们人类的角度也大致是这样的吧!

上文没有100%,因为那是砂与石。如果说石头还会变成贾宝玉,如果说口吐莲花还会让顽石点头的话,这世上哪有100%?如果达到了95.9%将会怎样呢?归正不敢乱猜测了。

有些东西,不写总觉得有欠厚道,写了又怕读不透。然而,这篇文章不允许归正做更多的解释,解释便违反了规矩。看懂与不懂,一个人的夙业便发挥极大的作用。因果不容漠视!人若不惧因果,世间将会怎样?废了因果律,冥府凭何行事?想当年预言中的救世主来了,就声明不是要来废掉律法和先知的,乃是要成全。

莫名山下还珠洞,石室久等叩门声。


本文关联阅读:

归正先生---我所知道的“修炼”

请慎用你的精神力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9DKAbfRM7u-Y8kuiqaVBkg

知诺浮想:

南方暑、火、心,卦为离☲;北方寒、水、肾,卦为坎☵。二者以太阳之光热。
东方风、木、肝,卦为震☳;西方燥、金、肺,卦为兑☱。二者以太阳之升降。

离☲,火,一阴于二阳中。离者,丽也,阳内虚而外实,华于人、物之表。
夏气充盈,由内而及于外,外邪难以从外表侵入,因而人们夏季相对不容易生病。
汗因阳,气化。尿由阴,液化。夏汗多,气化盛。冬尿多,液化行。皆应天时而已。

立夏,夏三月之始。立者建、成。夏含壮、大之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宣告夏日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金匮真言—带你读懂《黄帝内经》第四篇

引言:《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记载了大量关于五行的内容,这也为五行藏象理论在后世的大行其道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古人著书立说,常有将神龙隐于云雾之中的习惯,可曾见过《溪山行旅图》?范中正先生不是将自己的名字藏在了崇山峻岭之中的一颗小树丛里?让后人苦苦寻找了近千年才得以发现...

以吾之笔,向你还原真理的本来面目

---Jan Ekels II《A writer Trimming His Pen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从篇名即可看出,本篇所载内容,极为重要。然而,在归正看来,真正读透并能够见得这篇经文庐山真面的学者实在凤毛麟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大家翻开这篇经文,跟归正一起读。

《金匮真言论》,让人读得懂的部分,不外乎五行配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时(春夏秋冬长夏)的经文,大家可以自己在原文中找到,归正这里不做无意义的赘述。

这些记载,或许可以让人将杂乱无章的事物来个粗略的归纳梳理,似乎是非常完美的五行理论了。但归正认为,若以此断定《金匮真言论》讲的就是五行,那就大错特错了!古人著书立作,多有将神龙隐于云雾之中的喜好,这五五匹配绝非本篇的“真言”所在。

有的时候,信仰是获得真理的前提

---Vincenzo Catena《书房里的圣杰罗姆

《金匮真言论》,读不懂的部分,常被有意忽视,可往往就是“真言”所栖之地。本篇最难读懂的地方在哪?当然要属“俞在颈项、胸肋、肩背、腰股;病在头、脏、肩背、四肢”这些经文了。

先说一下“俞”字,俞通腧,从肉从俞,一般被理解为人体的经络气穴,但在这篇经文中俞分为“颈项、胸肋、肩背、腰股”四部,与经络气穴又有着重大的区别,更应该被通俗地理解为人体内循环的通道。那么,这篇经文中时上时下忽左忽右的俞和病,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呢?

---Leonardo Da Vinci《肩膀的解剖研究

归正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相对应的有:肝应春生升,心应夏浮散,肺应秋敛降,肾应冬闭藏。这是正统中医思考人体的大前提,与古人“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于四时”的世界观相吻合,在此不应该有任何异议这里请大家牢牢抱住四脏对应四时的大前提,接下来进入要点:

一、肝应春生升,生气向上,故病在头。颈项者,上达头面之关隘,故俞在颈项。这点相对好理解。

二、肺应秋敛降,生气向下,病气为何不在脚?也不在会阴?归正认为,脏象活动入秋时,生气是向肺性归朝。故病在肩背,俞亦在肩背。

三、心应夏浮散,清阳之气外散,则气虚于内,人体脏腑失去了清阳之气的内守,病在脏就不难理解了。上焦开发,不正是经胸肋之地吗?

肉眼所见之景,即是人体小天地

---Louis Aston Knight《Mean的ring River

四、肾应冬闭藏,生气内藏,则气虚于外,病在四末也就不难理解了。生气归藏,俞经腰股深厚处。

概括地讲,上文所述可以归纳为两句话:

肝肺应春秋,因生气所趋为病;

心肾应冬夏,因生气所去而病。

纵观《黄帝内经》头几篇,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以四时论生理养生开始,经过第三篇《生气通天论》扩展为一日分四时,再由第四篇《金匮真言论》将生气四时流传具体阐述于血肉之躯、提出了病在俞在,让生气流传超越脏腑,圜道在人体内初步得到了印证,为后来的六节藏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此,归正已将《金匮真言论》的“真言”讲清楚了,愿各位多做思考,通过自己的思维推演,将认知推入到更高的境界---六节藏象。

Alas!六节藏象,多么遥远而陌生的真理啊!反观当下,最近归正参观了某中医药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医健康管理太空舱技术”,除了博眼球炒概念争取经费哗众取宠之外,还有哪怕一点点的中医血脉吗?自掘坟墓的中医人...

归正掩卷,对天长叹……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iy-vsIF6lL_eSQRVkt5KJ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