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知

知行诺一

节气随想

立冬

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分配元、亨、利、贞四德。
始生谓元,亨以滋长,有成而收知止于物所以利,藏而不争物我两和所以贞。
冬,退藏蓄势,春以之震荡万物。

河图,春对三八,夏对二七,秋对四九,冬对一六;洛书,春对三,夏对九,秋对七,冬对一。文王八卦,春应震,夏应离,秋应兑,冬应坎。

《周易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周易·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归正先生在《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一文写道:“《易》有元亨利贞之说,应乎春夏秋冬,秋配利。文言有云“利者,义之和”,义之和,不是在浓郁中摄取多少,而是守住清淡并有所舍弃。秋,属太阴,配肺,收敛阳气的宣发升腾而行治节之令。也就是说,秋天不是人体发展生产的季节,而是人体审判清理的时候。”

说文解字曰:“冬,四时尽也。”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知诺浮想:

现代人每日接收海量资讯,打理纷繁事物,厘清复杂人际,摄取“快餐”食品,等等等等,都需要心神,一一处理,与《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相去甚远。很多人是神倦形不劳。神倦则阴失阳制,形不劳则代谢不畅,久之疾病滋生。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也说癌症 / 归正先生

引言:久未谈医,今天的文章,就与朋友们谈谈癌症。文章大致分为两方面:首先,归正从正统中医的角度分析癌症的病理基础,在这部分归正只说自己认为最对的,而不在归正说的范围内的一切,起码不能算百分百正确;其次,也跟朋友们分享一下预防癌症的最正确方式。

心性的修为,才是防病的最高阶

---Alexandre Leloir《The Temptation of St.Anthon》


一、癌症的真实病理基础

瘤、癌,古今中医书都有记载。

按现代西医学描述,当细胞突变、分裂生长失去控制之后,便到处转移,手术或化疗或许可以杀掉一大批,但大概率总是杀不死杀不完,还会再长出来。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癌症就如乙木之滋蔓,割了又长,烧了又长,就算用大石压住,还是要寻找空隙长出来。

归正认为,这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与人体之中无法压抑的少阳之气最是相符。少阳之气,导源于肾间动气,虽然有人提出六脏腑内寄相火(肾肝胞络胆三焦膀胱),但一般情况下外导而用的只有胆与三焦,所谓乾分壬甲。

当少阳之气的外导路径出现问题的时候,癌细胞就获得了野蛮生长的原动力。因此,归正认为,如何修正少阳之气的路径,是治疗癌症的一条可行路径,至于具体药方,归正修习未达,只能建议朋友们参考《伤寒论》中关于少阳的相关论述。


二、癌症的根本预防方式

首先要说,“病从口入”是肤浅的,“病由心生”才是很多疾病的本源,这点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癌症也是一样。

这些年来,医学界在不断寻找着癌症的病因,吃什么防癌吃什么致癌的报道层出不穷,归正赞赏研究人员孜孜不倦的付出,也认为这些研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然而,这些都未触及预防的核心。

归正儿时,村子的街上有一个流浪的疯子,成天吃着发霉变质的东西,疯癫并乐呵着... 按理说,天天吃着比培根火腿危险得多的致癌物,早就得癌症挂了吧?可转眼三十多年了,人家还活得好好的,也不得癌,怎么回事?

曾经读过一篇来自McGill大学的统计学论文,作者从各大精神病院收集数据,惊奇地发现疯子得癌的概率远远低于正常人。

归正认为,人体中的癌细胞无时不刻不在产生着,而在正常状态下,人体有着足够的能量去消灭这些癌细胞,防止癌细胞的堆积形成所谓的癌症。但是,当精神处在忧虑、算计、郁闷的状态下时,过度的精神运动破坏了身体平衡,这导致了人体癌细胞的沉淀最终可能变为癌症。

再回到疯子的话题。人们常调侃“脑残儿童欢乐多”。是的,疯子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最是逍遥自在,无忧无虑。夸张一点说,疯子逍遥无忧的状态是非常接近道家中恬淡虚无的养生状态的,在这种状态下,人精神内守,如如不动,即使吃点所谓的致癌物,穿肠而过,又能怎样呢?

现在人,还没在低倍镜下看清人体全貌,就迫不及待拿起高倍镜研究细节。这些研究结果当然有用,但不免有捡芝麻丢西瓜的嫌疑。得癌症的决定性因素,绝不是“吃”什么,而是“想”什么。


三、写在结尾

上帝创造了人类,后悔了,但都除掉难显慈悲。于是,叫魔鬼给了人类智慧,人类如获至宝,用之不停。可人不知道,多用智慧则多有烦恼,多有烦恼则多受病苦。因此,人一思考,上帝就笑.....

也以此文,纪念刚刚离去的那位主持人,那个时代的综艺节目,除了欢声笑语,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谢谢你曾经的陪伴,愿你得着永远的平静和安乐...

———— THE END ————


文末附上归正过往部分文章链接:

我的外公

生气通天谈脏象

请慎用你的精神力

你所知道的中医都错了

归正先生---如果让我再学一次中医

归正先生---我们凭什么得以永生

归正先生---告诉你数字背后的故事

归正先生---我所知道的“修炼”

归正先生---告诉你圣诞节背后的故事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夏日凉茶---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

须弥山

金匮真言---带你读懂《黄帝内经》第四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上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中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下篇)

关于补肾---也许我们都错了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鬲肓之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

千般疢难---告诉你疾病背后的内因

水断上源:告诉你吸烟背后的故事

问路何方:中医渐亡之殇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GyhIxuzNM-7JM0BXQTP7Pw

知诺浮想:

@龙井 老师 文笔流畅,细致入微,方法独到,很是接地气。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我的中医学习体会—六节藏象论思考

归正按:本篇文章,出自“龙井”,一位充满想象力而又勤勉的后生。“龙井”是一位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中医门外汉”,但归正认为正是由于他“门外汉”的背景,使得他的思考维度远远超过了许多著名中医学者。也许他的思考尚显粗糙,但起码方向正确,假以时日,细细雕琢,可以成器。当下中医界,犹树之婆娑,生意尽矣,太需要像“龙井”这样的生力军了!好了,话不多说,接下来让“龙井”自己来说!

再庄严的学宫,都需要新雨的洗礼

---Albert Goodwin《The Rain from Heaven》


缘起:我于2015年开始用心于中医,之前未曾学过。因于家里亲人身体经常不适,几经寻医问药效果也不明显,心思医学发展到现在已经如此发达,为何还会屡治无功?心底还有个结,就是爸爸2002年得癌症去世,从发现癌症到手术,欲切除肿瘤开刀后发现肿瘤已经扩散,不能做手术,再缝合,再化疗,终至无为,期间种种辛苦,历历在目。生活艰辛,而生命又如此脆弱,万般无奈,冥冥中也开始了自学中医的旅程。先后阅读过社会上流行的中医书籍,大概了解了中医概况,也研读了李老(李可)相关书籍,未得门道。

自觉历代医家皆推张仲景为医圣,可惜伤寒论晦涩难懂,资质平庸,未能得解。思索应打基础,又下载网络资料跟倪师(倪海厦)学习,当看到倪师讲解黄帝内经一句“其生五,其气三”时,倪师一带而过,不明所以,搜索度娘,第二行结果就是归正先生的《纸上谈医 - 其生五 其气三(上)》。初阅完全看不懂,先生文章云里雾里,似是而非,但文笔却深深吸引了我。如是这般痴迷,越看越有味,越看越觉得先生对于中医医理的认识高度非同一般,抨击其他中医理论毫不客气,言之有物而不落空洞。如此反反复复,念念不忘。

在此也要谢谢曾经提点过我的诸位良师益友,能走到今天确实不容易,也正是诸位的慈悲心,让我也备受鼓舞。

浮躁:学医离不开“理法方药”,都知理为先。津梁断后,历代天资聪慧者尚不能说读懂内经伤寒,何况资质平庸之我?空杯心态全盘接受,并深入探究先生文意,逐渐有些许心得。修学期间,不断有学人欲探寻先生医理,更迫切的想知道治病用药的方法,恭维之词溢于言表,可惜基于已有己见或不能短时间内见效,也再不见踪影。先生文章目前都在阐述中医生理,很少涉及临床应用,更别提方药了。这不啻于违背了江湖郎中的习惯。学医是一场长跑,在发现一条小小的捷径之后,也许就是漫长的荆棘丛生。

初得体会先生所知道的中医跟目前中医主流所知在理法方药的解读完全不同,这倒很适合我这小白,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也。

发心:我查了下发心指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先生对为学者不断地提醒要有济世为民的宏愿。我自己体会,发心如同你想做一件事,眼里看到的接收到的都是关于这件事的信息,其他无关信息则阅后即焚。心怀慈悲,才能见众生的痛苦,发心会指引你前进的方向。灵感很重要,它就像有天使在你耳朵旁告诉你一样。先生曾言为医者实为在赎罪,初不明,后渐明。

射覆:阅读先生文章,首先要明白核心在人,谈天说地意在人。把握核心,剩下的就是寻找答案。先生知识体系非常广,都有独到的见解,而又自成系统。如若射覆,不是说读懂了某一部分内容就能一言蔽之,读懂的内容没有联系到人体也泛于无物。不究其理,难有所得,不得圆融,难取真经。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读先生文章如同读经,需虔诚而不拘泥于世学。很多独特的说法见解,一时看不明白,说明认知高度不同,知识宽度不够,其背后的出处更是留给有心人的路标(先生所讲皆有所依)。先生不点明不用直白甚至是西医话语体系来阐述,想把机会留给认真治学的中医学人,如果用西医的知识来说,那留给中医人还有什么?(比如医道无涯师兄所言:临床上太阳三期是比较常见的,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而多器官衰竭主要是见于对热论中两感于寒的讨论,临床上少见。)

读了两年,才晓得先生中医每篇文章独立成文,但又都在一个理论系统里,共同阐述着一个主题:中医生理—六节藏象。

六节藏象猜想

中医学的致命缺陷,是没有生理学。在没有生理学基础上对病理和病机的讨论都是极为可笑的

先生用了十年时间来阐述六节藏象,单靠我这篇文章是不可能把人体生理说清楚,我也还没这能力,所以我选择几个六节藏象论与人们观念有异之处来分析解读。

其中为论述问题而引用先生博客、微信公众号文章段落用中括号于后作链接,而短文句直接用超链接到文章原址。

一、淮南子的部分世界观

欲探寻六节藏象理论,首先需要了解下中古道家的世界观。不懂道家对天地万物的认识,难以说能读懂内经古朴的语言和其后的背景知识,更不用说进一步提炼并体会与古人相同的感受。我正按先生的文章《如果让我再学一次中医》的步骤在走,进展缓慢,但已获益良多。古人朴素而超凡的物我观念,实则有助于现代人理解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人体疾病。

(一)道

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舒之幎于六合 ,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

道是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讲“道理”、谈“道德”、行“道路”,中国人日常表达所用频繁出现。此处点明,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道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括细胞有机物无机物等。如果跑出宇宙我就不敢讲了,毕竟古人没出过地球,但讨论一辈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离不开道。

(二)道法自然

原道训:“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也杂糅者也。所谓人者,偶差智故,曲巧伪诈,所以俛仰于世人而与俗交 者也。故牛歧蹄而戴角,马被髦而全足者,天也。络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故圣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精通于灵府,与造化者为人”

道法自然,欲探寻人体真理,不应限于人的思考,更多应体味自然。造物之神可不住在人手创造的宫殿里。反之人类智慧成果对人类身体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需要我们更多关注于现代生活对身体的影响联系。更方便更快捷的生活对几百万年进化结果的人体的影响如何?比如空调的夏如冬、手机的用神过度和便捷的交通等等,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刻也停不下来,连发呆都奢侈。

人均寿命的延长,可不代表能形与神俱,终其天年。一辈子离不开药罐,到老还需要被人用推车推出去晒太阳可不少见啊。以什么为标准?古人在生活的年代医疗条件差,但圣人凭着对天道与身体的了解,借助天地之功来修身养性,事半功倍。招蹶之机、烂肠之食和伐性之斧之词也说明了古人对人欲影响身体是相当了解。而今人更多是借助药物来调适身体,滥用更是触目惊心。据报道,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NIDA)统计,2016年平均每天超过115名美国人因阿片药物滥用(部分源自医生处方)而死。2017年,这一总数是6.4万——比美国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的阵亡人数还多。如果将时间拉长到1999年到2017年间,25万人死于这一习以为常的举动。(摘自南方周末:《美国正临“鸦片战争”,巨头转战中国市场》)

原道训:“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借由外物来填满人的欲望,吃出来的病还要再吃回去?不循天道与人体生理规律,天理灭矣。先生言:“人心即灭,天心来复”、“离内七般朱砂,非真种而时刻难留。七般朱砂为七情”,我理解人之情欲降到最低,顺从圜道周天,天人才能合一,才能终其天年。

(三)执简驭繁

原道训:“夫临江而钓,旷日而不能盈罗,虽有钩箴芒距,微纶芳饵,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数,犹不能与网署争得也。……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蠩捕蚤,不足以禁好塞邪,乱乃逾滋”

人类大脑记忆力逻辑运算能力比不过人工智能,下围棋已是证明,更不用说量子电脑了。然而治病只是一串串符号吗?先生言:“看病跟使用Excel表格不是不是不是一个逻辑!”我个人理解之所以中医在诊疗疾病上能有先天优势,是因其执简驭繁,将种种相关规律高度提炼。本身理论来自道家思想,观天之道,顺天之行,尽矣。

(四)阴阳物类相感

天文训:“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陽;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陰。……火上荨,水下流,故鸟飞而高,鱼动而下。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故陽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

阴阳物类相感,这是古人虔诚而用心体会大自然与人体关系的理解。如春夏养阳,借助圜道周天阳气主事的时间,适当增加饮食达到进一步升腾旺盛自己体内阳气;秋冬养阴,则借助圜道周天阴气主事来清肃萃取与封藏体内阴气之类物。(此阴不是天之阴,而是人体有形的生命能量!)体内类物是与人体运化后的同类物质,并不是吃什么能达到补什么的作用。秋天皮肤干燥,就要滋阴?低水平的理解!内经明言“以缓秋刑,与鸡俱兴”,除了先生,这八个字1800年来就没人懂,容后文再细说。

二、数字概念解读

先生言:天本一气,圣哲强分四象、六节,始有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一气既布于圜道,即有升降出入,原非东西之相对、水火之难容,流行莫惑为对待。地论东西南北中,分守方职,赖一气之周流,生扶倾轧乃见。庸人观五行,恍若巨轮,以五行顺天之气故。不知地德既方,何尝流行?一阳初升,不是烈焰腾起。金刀削木,原非白虎怒啸。谨分天地,纤丝可审。

(一)试解此话之一:“天本一气,圣哲强分四象、六节”,也既天本为一气,圜道周天一气循环往复无时无刻影响着人,其气在人体现为生气,也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生气通天论篇》、《金匮真言论篇》所论及的主体内容。圣人为了便于人们理解,而“强”分作四象,六于医家则为人道化之六节。谈二三四五六,都要在人体一气变化中为理解基础,离开这一基础,必会迷惑于种种人体理论的理解,而忘却本来就是一。

先生言:“何谓一?心有所触,智慧未运,画一圆,其中空洞无物。太极混元,古今谓一。此无中生有,一从无出。”(无物为未化生万物之状态)。

周易参同契(参同天地造化之功于人体)云:“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也请不要跟《四圣心源》的一气周流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混在一起,其认知还处于似是而非阶段。

(二)试解此话之二:“一气既布于圜道,即有升降出入,原非东西之相对、水火之难容,流行莫惑为对待”。一气分阴阳,说的是一气的两种性质功能,但都是一气运转。其升降用先生阐述六节藏象论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

“一阴一阳井泉见,三阴三阳会云天” 

如果从这话展开又是一长篇大论,我理解也不一定对,有心人可从链接处追溯。而“原非东西之相对、水火之难容”如同《庄子·逍遥游》所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综上所述,只有在一气循环的基础上论阴阳,才能把握住一气变化基本规律。圜道周天阴阳运行主宰着人体阴阳,于人体单独提阳而不论阴,只是片面的理解阳于人体某个方面,在人体阳也能成阴,阳也需要阴才能成,阴阳本一气。(如太阳之上,寒气治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某阳派不懂少阴。)论阴阳推之可万,然在人体论阴阳,没有感召和合则未化生万物,所以有三。

(三)试解三

先生言:“对阴的理解,中医人常常困惑在较低的层次。“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说的是“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的阴,与“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的阴有着根本区别,希望中医人也讲认真”

先生从这篇文章中言,“其气三”为天、阳、阴。如何理解?天为苍天之气,本于清净;阴阳为人体之阴阳。人体阴阳应苍天之气而运转(动而圜周便是阳),才能有有形生命能量,也即“其生五”之阴,无生有。因为对于阴阳概念认知的模糊及刻板,导致中医变成了玄学,阴虚阳虚,肾阴虚肾阳虚等等这些名词,仔细推敲起来空洞无物,变成了症候群的诊断疾病。百姓不明医理,听医生这么说,也当作是,自觉阳虚,刻意扶阳,或者阴虚刻意滋阴。大家都在模模糊糊中谈养生。我母亲就是受这种观念影响,年轻时得肺结核,之后自觉上火清热才舒服。如今年老,看孩子拉稀、肚子不舒服就说上火,几番解释无果,哪天专家们能把这说清楚,我就胜利了。不懂人体生理,乱用清热去火,这是在慢性自残!现在清热去火少了,补阳补脾祛湿多了,说多了也是泪。先生言:“冲和之气乃胃气”,所以有得胃气则生的临床经验。而“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这句是阴阳离合论和六节藏象论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即中土脾胃的理解。

(四)试解四五六

先生曾说:

“将圜道分成六个片断,便是六节。六节本于四时。“变通配四时”、“变通莫大乎四时”,把四时引进人体,当然要“人道化”成六节。六节是医家特有的理论”

1、先说四:“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四时为天之圜道,不因人为而更改。有人说岭南的四时不明显,就没有四时了吗?那是混淆了天地气交后产生的气候而有的误解,地球纬度高低和太阳光直射而成气候带,不正是地面吸收太阳光多少的问题?而岭南自古夏天热盛,难道现在人们夏天所处环境还是这样?现在是四季更不明显,不是还有夏天很少出汗的白领吗?所以据我观察,岭南四时不明显的论点只是建立在没有改变人们周遭环境的基础上讲,一改变生活环境,自然不会都是一样的状态。但是,天运四时是讲万物随同圜道周天而生长收藏,就算周围环境改变,夏天整天待在空调房,身体还是会以“长”蕃秀为主,但是抵消不了空调副作用。四时在时间上阴阳的变化(天),不仅有年之四,也有月之四,也有日之四,不明四之真理,如何读懂伤寒论“夜半阳气还、日晡所发潮热”?四时万物生长收藏,植物有四,人体也有四。都顺圜道周天的主宰,然而植物跟人体不同,植物有光合作用,对太阳光比人体依赖更多,所以可见南方秋冬树木还是绿意岸然,但其吸收水分能力已减弱。比如海南可以种三季稻,但据我搜集的资料看农民不愿意种,不仅费工费时费料,而且其产量还不如二季稻,可见顺应天而为,更省力。因此,不要用物候的观察来看人体,古人不傻,所以医家有黄帝内经,内经也没按二十四节气教人养生。今人不懂,看动植物的生长状况来养生,这也是中医人体生理缺失后的歪理。

四之用大矣,因其在人体表现为一气也即生气,无时无刻不在周流运行。但当生气处于春夏秋冬时则变得更突出于所在的季节,所以有了四气。如内经金匮真言论:“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先生言:“肝肺应春秋,因生气所趋为病;心肾应冬夏,因生气所去而病。四时藏象到此有了完整的生理病理意义”

其文后留言评论到:“生气趋此,则客邪宿疾难容”。春天人体生气上升头部明显,小孩子生机勃勃,生气趋此易发流鼻血(也既伤寒论言“自衄者愈”);秋天生气趋向肩背而为病,如先生言:

“藏象活动入秋时,生气是向肺性归朝。故病在肩背,俞亦在肩背。”

“人体在秋季可通过深呼吸、咯痰、咳嗽(以现代医学的定义来说叫上呼吸道发炎)等方式,将这些糟粕排出体外”

夏秋转季节,岭南室外温度虽为三十几度,医院看病的小孩子明显多了,很多都有咳嗽症状。天真,天命之真也,当生活觉的无趣,小孩子的旺盛生命力就是我们内心的珍贵。

因此,先生提倡秋分季节用“秋分赎罪汤”用意深刻。方用桂枝汤加减,先生言:“桂枝汤奋豫之功卓绝,须防沉渣泛起。不可掉以轻心,当审舌脉二便”。《易·豫》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简单来讲桂枝汤的作用是引导人体气息从人体之地往上升的作用,(引导气息?不懂,先生没讲方药变化,都靠悟,此处应有个掩脸而哭的表情,大概是喝了桂枝汤身体有充盈的感觉)

为什么秋天就不怕沉渣泛起?因为是秋气当令,秋主刑伐清肃之气,于人体则肺行治节能力强。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容平”二字我查典籍无解,所以世学都说要养生要应收,皮肤干燥再加个润燥什么的。秋气(天)刑罚清肃之气严厉,此时人体生气是向肺性归朝,需要提升自己身体阳气顺应天之秋刑而归朝于肺行治节(本为一气,人体秋气强则需考虑人体生发之气是否足够强,以平为期),这是四在人体春秋(东西)对应的一个重要法则。所以需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起得跟鸡一样早,大概早上五点左右。如果是按世学所言应秋收之气(天),那不晚起更好?秋天有的人皮肤干燥,是因身体津液不达表,应秋刑而自身生发力量不够,生发力量够的人没有这个问题。还是魏伯阳祖师说的好:“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伤寒论太阴篇可是以桂枝汤为主啊!

2、再说五:参同契云:“四者之来,由乎胸臆。动静有常,奉其绳墨。四时顺宜,与炁相得。刚柔断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缩。易行周流,屈伸反覆。”按我的理解在魏祖师的眼里,五行是守界的,有界必是方,也就是说五行是天地气交后在地面上的五行。按照这个思路去看,内经前九篇里的看似五行的表述,是否都是在表达地面上的事物?

3、终于六:六节藏象理论要如何理解,那是系统的长篇大论,后学资质平庸,只得皮毛,只做一些心得分享,以供参考。如果对先生阐述的六节理论不了解,可以说比较难读懂。也因文章字数限制,建议先思考先生博客文章《六节藏象》三篇。先生从来就鼓励我们不要限制思路,我在这就阴阳离合论结合六节藏象提出一些思考,肯定有错误及思考未周之处,然万事开头难,也只能勉而为之。阴阳离合论中首论三阳,以三阴陪论(于此称陪论三阴,以示区别),此陪论三阴为人体内有形物质,跟之后再论三阴不同。此陪论三阴有形物质与动而圜周之阳(三阴三阳)为阴阳。

先生论及阴阳离合论时曾言:

前后二字,可以参考河图,二七之后未必是一六,太冲迷思误人不浅;上下二字,必须验证于人体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见图),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此为应夏冬之生气去向而论,往外往内,往南往北(夏气在四肢,冬气在五脏,昏明顺寒暑)。广明为从青龙到朱雀路径(肝神字含明,位处东北萌发之地), 后曰少阴,此少阴为脾,脾为阳明之奴,奴婢服侍阳明而有形物质上奉太阳,也即甲经人体内核之九藏(形藏四,神藏五,脾为五神藏之一)。这也解读了为何太阳宣发障碍后很多时候会在脾上找到湿热的证候。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此为应人体春秋之生气所趋而论(春气在头,秋气在肩背,赏罚应春秋)还是从肝开始,在人体由少阳至太阳而广明,趋向往上,趋向之下为太阴,此太阴为脾胃大小肠。(阳明的扈从,追随阳明,而阳明化燥中见太阴)脾胃大小肠畅通则肺太阴行治节后精微物质能封藏于少阴肾。则伤寒论少阴三急下之问题可解,太阴治节太阳而成的有形精微物质,因阳明(脾胃大小肠不通)阻隔太阴到少阴之通路,而不得封藏于少阴,得见少阴病症。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此同广明肝同处东北方萌发之地。

综上所述,阴阳离合论之三阳三阴和陪论三阴,构建了人体生理立体循环的运作模式,而“脾旺四季不受邪”、“中央土灌四旁”得解。虽说调理脾胃有作用,然不懂阴阳之来去,只能得“慢郎中”之称呼。更别提逆转了。

具体可参考先生文章:《归宗祭祖(四)》《六节医话(十六) 脾乃阳明之奴》《招魂《六节藏象论》二》《招魂《六节藏象论》三》

后学晚辈,学识浅薄,未及先生万一,一己之见,与同好分享。

最后我选《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的一段话来做结束语: 

与变化多端的人类文明史相比,这片宇宙却显得如此安稳与恒定。正因有着这样廓大而绝对的坐标系,我们在简册间窥见先祖仰望星空的表情时,才能产生理解与共鸣。无论是传承还是裂变、解释抑或阐释,只要坚守着脚下的坐标,就可以相信,即使远隔千年,我们也注视着共同的风景。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nT2v97VvCkuYsU4SDefs-w

知诺浮想:

@钰仪 老师 旁征博引,但“浮想联翩”,出入自如,举一反三,有些跟不上他的思路。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六节隅见

归正按:本篇文章,出自“钰仪”,写得很精彩。在归正认识的众多中医人中,“钰仪”的思考深度是罕见的,一些见解也让归正眼前一亮。然而,归正也再次严肃提醒“钰仪”和有志于真学的朋友们,田园天天去,学问慢慢来,切不可用神钻研太过。真理之门,绝非钻研就能开启,高阶的学问,必须匹配高阶的心性。煌煌太阳当空,君子须谨而慎行,洗心除业,长久坚持,才能“真正”有所领悟。好了,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钰仪”的开讲时间!

---Rembrandt Van Rjin《沉思的哲人》


前言:此文结合与化裁内难伤金及先生乃至相关它书之言与意,试谈目前自己对六节一约略之印象与理解。以六节义精宏大,象包身心性命,莫说窥其全貌,见其冰山一角已难。故所思所议难免真伪淆杂,或义有未周,或辞有不达,眼明心亮之高明鉴正为盼!先生所申六节,乃仲景没后失落一千八百年之中医骊珠,天纵先生于今之日失而复得,千年迷暗一旦明,星月萤火尽隐,太阳光透表里,中医幸甚!生民幸甚!学者闻而行之,上可养生登仁寿,中可治病杜夭枉,不致困顿哀穷无告。接触六节真学以前,于诊治之际常心思迷闷,无功而返;接触之后熏修良久,乃见一间之明,虽然,已敢稍有自信为人诊疾起病,虽未能十全八九,然获效亦多在意中,只在运用之当,平常即是神奇,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拙文枯燥,不事渲染增饰;鄙见清浅,不敢故作高深。抛砖引玉,就正于良师益友……

另:此文承蒙先生及藏德无限、一沙一叶、龙井、默然、医道无涯、三一医养馆武士法、裘万吉、善缘、天罡、一页风景、刺血、远志、镜花水月、猎人哥哥、天边霞诸位师兄提出中肯批评指正,使之更加完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论六节,起于肾间动气

肾间动气者,生气之原,人之生命,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冬至之应,复见天地之心;律中黄钟,为万事之本;天一生水,有名而无形。肾间动气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肾气,亦名原气、元气、真气、相火。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水榖入胃(大小肠属胃)而原气分流于胆(胆与胃肠合而四形藏),胆动于脾(土得木而达),脾磨水榖化生津液以灌四傍(脾与肝心肺肾合而五神藏)。三焦资始,胆脾资生,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春气之应,养生奉长

原气游行三焦以启动十二藏四支九窍百骸(上下至头足)大循环,分流于胆以启动九藏(形藏四、神藏五)小循环。大循环带动小循环,小循环助力大循环,故导引按蹻(运动)者亦从中央(饮食)出也。

雷气(真气)通于心,上焦开發(主任在心)宣五榖味(榖气),真气与榖气并于太阳而充周于身

水榖入胃,散精于肝,精是清者为营,行于脉中;浊气归心,浊者为卫,行于脉外。东方(少阳)肝神字含明,南方(太阳)离位心广明,少太两阳合明(木火通明而离日正旺)于东南地户,阳明主土,乘春夏升腾之气,助燃太阳谓之巽(巽覆为兑而阳明中见太阴),以光大阳仪。少阳先天真气与阳明后天榖气上奉,气交太阳而华英秀实,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益气(精气在子实,气味俱收)。

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杀三阳之浮气(浮华不实及沉渣泛起),收其精气下藏于肾(生殖系统)。心主肺,天热输精于皮毛以为汗,天寒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泌尿系统)以为溺与气(膀胱者津液藏焉,太阳气化则能出矣)

天(覆盖之天)气通于肺,所谓大气(即宗气。榖入于胃,其宗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前后相邻,上连口鼻,下通肺胃,未有不呼吸而能饮食者)举之,水地赖之抟如鸡子,否则散坏污废;肺通于秋气,天气急转直下而枝叶陨,阳气三伏而明入地中。肺为心之盖,启闭在心,天热则启而汗出气泄,天寒则闭而为溺与气,皆太阳气化之宣通,随时消息施宜。

肾者主蛰,相火以位(原气之所系);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五藏盛乃能泻(天癸至)。肝疏泄肾而相火出位,别行手足少阳以为大小循环之资,天癸至则下流而行男女交感之欲乐,逆摄归炉则尾闾泄之缘督以为经。

肾通于冬气,冬至阳萌(少阳起)而守位禀命,先天、后天、后天之后天、先天之先天(四种少阳之气)其急缓顺逆异用随心所之。四象少阳少阴互为枢(门户艮止),厥阴乙癸顺接其间而中见少阳壬甲(艮覆为震而厥阴中见少阳)。

肾位北方玄武,其象龟蛇盘结。肾者水藏,主津液,亦所谓肾者主水,下输膀胱,以蛇象之,太阳气化则为溺与气,气者津液之回收循环利用;肾者主蛰,精之处也,所谓肾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下输茎垂,以龟象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以蛇象之,总称命门,原气之所系,龟蛇合体而化龙。

“人卧则血归于肝。”春夏秋之早起与秋冬之早卧皆主动自觉之行为,懒散放纵则晚卧晚起,四时之应独无,以其耗散而无养于阴阳之气。卧之在肺,引导口鼻呼吸于呼吸之门,使吸入肾与肝,息脉相随而血亦归藏于肝。肝藏血而胆寄肝之短叶间;肾藏精,女子以系胞,故亦名胞络,总号命门,原气之所系,三焦与表里而为原气之别使。厥阴顺接乙癸而阴阳和,谓之风动;中见少阳壬甲而为先导,谓之向阳。又天癸淫然自至而女子月事以时下、丈夫精气溢泻,谓之风动,所谓日中则昃、月满则食;逆摄归炉则斩赤龙、断白虎而造纯阳之境,谓之向阳。


二、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论六节,始于众动之源,太极之微于内者。阳仪动而乾分壬甲,壬大而甲小,壬如天河之水,甲乃地雷之卦。壬直赴太阳而止于昆仑,甲则道路曲折。壬甲分乾之初,六节肇始,再汇之际,太阳中天

---归正

试解先生之言,更申六节之义:

1、关于太极

太极指黄钟。

《汉书·律历志》

“黄钟: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钟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以黄色名元气律者,著宫声也。宫以九唱六,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始于子,在十一月…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著为一,万物萌动,钟于太阴(气有多少之太阴冬气),故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黄钟纪元气之谓律…黄钟初九,律之首,阳之变也…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元始黄钟初九。”

太极之微于内者,《尚书·虞书.大禹谟》“道心惟微”,《周易·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小而辨于物”,《素问·刺禁论》“七节之傍,中有小心”,《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

高下相倾,一阴生午则一阳生子,相输如环。先生《中医养生:忠言气功人》“没有汞生,哪有铅出?'学人若要寻冬至,只在灵台静里求'”,《源清流浊哀中医(一),七损八益(续)》文后回复网友评论“'能于时中存一定,便知日午打三更。'好像子时之前都有极短暂的午时”。

2、关于众动

众动指四种少阳之气。众动即老子所云众甫。《周易·说卦》谓“震,动也,为旉”。甫者始也,《素问·诊要经终论》“天气始方”。

天癸未至则但有少阳先天、后天之气,天癸至而女子月事以时下、丈夫精气溢泻则漏泄为后天之后天,天癸至而无漏、逆摄归炉则为先天之先天。少阳之气分流为先天、后天以生身,先天大流而后天小流,有余而旁流为后天之后天以生人,有余而逆流为先天之先天以成真。

3、关于壬甲异用、雷

木曰曲直,表现为先后天壬甲异用。可以地震波譬之:

互动百科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

“壬甲分乾之初”,乾之初即肾间动气象震源之雷在地中,壬象纵波,行于三焦腠理之间隙而无挂碍,畅于表里上下,甲象横波,坤土缓冲之化为己用,所谓土得木而达,是以脾能磨化,孤藏以灌四傍;“再汇之际,太阳中天”,壬甲汇合象面波,雷气通于心而心部于表,雷出地奋而万物纵横生长。

参考《礼记·月令》《周易》论雷:冬至律中黄钟,雷在地中,外现水冰地坼,象乾初九潜龙勿用。惊蛰天地解而雷雨作,百果草木皆甲坼句萌,象春夏秋早起。春分雷乃發声,动而明始电,雷出地奋而万物生长,电即太阳郁遏所發,太阳为生长之门。秋分雷始收声,泽中有雷而向晦入宴息,象秋冬早卧。

4、关于动而明、明则动

动而明即《秋操,回一善心行善问》先生所谓“荀子早就猜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爱因斯坦也猜测'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空间会被压缩'”。壬甲再汇之际,如两木相摩而火生,两石相击而火花,两云相撞而电闪,有形可感气化而为无形光电,出于中焦之营变化而赤为血,神明出焉而德施周普,《孝经》所谓“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先生《窃为贤者谈》文后回复评论“'光亨,无不利'”。

《周易·易经.噬嗑》“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此自下而上;《礼记·中庸》“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周易·系辞上》“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此自上而下。乃“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相因为用,如是则阳龙天渊两在,行无不周,德施周普。

5、关于电磁与太阳

《特斯拉自传·PartB 文章、演讲及其他.我的童年故事》

“在某个黄昏,我按捺不住地抚摸了公猫的背。它的背瞬间变成了闪闪發光的毯子,而我的手带起了阵阵火花,噼里啪啦的声音传遍了整个空间…我则异想天开,想象着大自然会不会是一只巨大的猫?如果是的话,谁给它抚背?那个人只能是上帝吧——我做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作为万物之灵长,人体亦有生物电,此光电乃通于太阳之心中产生,乃“受一阳二阳之供奉”(《请慎用你的精神力》先生语),所谓壬甲际会太阳而神明出焉。

搜狗百科

“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是统一的整体,电场和磁场是它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磁场以波动形式在空间传播。电磁波以有限的速度传播,具有可交换的能量和动量,电磁波与实物的相互作用,电磁波与粒子的相互转化等等,都证明电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的'特殊'只在于没有静质量。”

人体生物电形成电磁场覆盖周身,以为神之变而应物(任物者谓之心)思虑(心之官则思),所谓形而上,莫贵于此。

6、关于阳明盛衰、水火异致

再论壬甲异用:甲己合化上奉东南而阳明王,所谓“上焦开發,宣五榖味”,雷气通于心、壬甲际会太阳而从火之化;泽中有雷,阳明中见太阴而日暮脾胃气弱不能消榖,肺通调三焦水道而“云趋雨府,湿化乃布,泽流万物”,“榖入气满,流而不行者为液,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洩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以上学生对六节肤浅认知,不及岐黄秦张及先生真知灼见之万一,且“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些小知见仅供学人参考,知者予我以指正,学问之道,愈辩愈明,唯唯不若谔谔,真学既明,乃可谈养生治病。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pv9e_LXONGKI36FPJROBBw

知诺浮想: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思考深入,非常有启发。非常感谢 @藏德无限 老师。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学习六节理论的总结与一些问题的探讨

归正按:本篇文章,出自“藏德无限”,归正欣赏“藏德无限”为学的认真与执着,也认为本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值得西医和“当代中医”细细品味。学人如此,中医幸甚!今天,归正很荣幸地第一次交出“归正先生”公众号的位置,让给有识之士。诚然,归正希望有更多的学人能够遵循古圣残留至今的思路,回归真学!更希望“藏德无限”精诚进取,期待在未来能有根本性的突破。好了,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藏德无限”的开讲时间!

---Charles Courtney Curran《秋景》


2004年,《思考中医》这本书正火,看后大呼过瘾,看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中医神奇,中医高手三下五除二的功夫,如同看金庸大侠的武侠小说,弥补了内心深处的自卑与缺憾感。除了这些,《思考中医》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深入思考中医的契机,在《素问》中论述四气状态的时候,说了生长收藏是阳气不同的状态。书中还有一句话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通俗点说,阳是动力,阴是有形的物质。阴阳的两种含义让我产生了混淆与疑问,对阴阳的真实义起了疑情,四气调神大论解读的再好,但跟医圣的伤寒论之间是独立的,两者之间并没有看到沟通的桥梁。能否将两者统一起来是很长时间以来思考的问题,后来也询问过几个中医学院的老师,无果而终。

2013年,小公主在博客上推荐中医归正,沿着足迹找到先生的博客,读后解答了多年的疑惑,哦,原来世界上确实存在伤寒论与四时的统一问题,这让我坚信自己遇到了真经,从此以后,矢志不移。有人问我,凭什么你遇到的就是真理?这是一句多年让我无法用左脑辩论式的语言来证明的话。语言在我执的辩论下很快处于下风,经常都是无力的。他们不知道一个人在内心疑惑很多年后突然遇到柳暗花明的感受,那是一种透出去的光明,真是“一灯除尽千年暗”

此后,断断续续的写了三年的博客,从边角小心翼翼的欲图探究六节这个庞大的中医真理体系。2016年1月的大连之行到如今又是两年多过去了,尽管进步不是很大,但六节的框架与思维模式已经清除了十多年来的错误框架,深深的在心里扎了根。遇到六节,臣服于她那隐藏于底层的真理框架,百姓日用而不知。六节的真理,“安忍如初缘,德厚如地藏”。内心坚信六节或隐或现的透露出的点点生机,必将成为日后摧枯拉朽的狂风暴雨。真理是有生命的,是超越时空的,是亘古未必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形态为转移的,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面把这几年对六节的思考与体会呈现给先生与诸位同学,以供探讨。

一、中医真理的标的

这个问题,先生已经发了如何学习中医的公众号文章,不再赘述。

一旦认定真理,就要咬住青山不放松,因为错误的路千万条,但绝对性的真理只有一个。有人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会陷入诡辩论的泥淖,对于生命的真理来讲,是绝对的。

伤寒论是用,但隐藏着中医真理之体,用显体隐。形形色色的身体现象或疾病背后是人体客观的生理和病理。解读伤寒论,其实就是透过现象寻找真理的本质,然后透过对本质真理的获得,回过头再发挥作用。真理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任何人企图以主观性的先验理论凌驾于真理之上最后注定要失败。

真理的频率倾向于那些热爱它、追求它、探索它的人,属于那些拥有丰沛的生命感受力的人,甚至真理会以某种形式化现为灵感,孜孜不倦的以上帝的身份将面包屑丢给那些拥抱真理的人。

学习中医,定位内经与伤寒,当之无愧。其他都是流散无穷的杂讯,或可见其中真理的影子,但毕竟无法完整系统的彰显真理的全体。

二、对阴阳、四时、六节的思考与探索

如本篇开头所讲,阳生阴长,阳化气、阴成形的概念充斥着中医界,惯性的接受一千多年来的知识熏陶,却从未有人扪心自问,自己所理解的概念从基础上来讲对吗。中医学院的教科书,因为政治因素,引入了马克思学说中的矛盾论,不顾客观实际,用一个脱离实践的先验式的前提(马克思的矛盾论并没有错)硬生生的解读千百年来就一直未走出的阴阳理论,中医的学院派人才便在几代之中陷入阴阳的漩涡而不可自拔。阴阳互根、互相制约、此消彼长,这是社会学的发展特征。即使用到人体上,也得经过理论的融通与实践的检验,就这样硬生生的挂在空中供人学习,效果如何没有人关心与挂念。

1.阴阳概念的澄清

1.1阴阳主体不对等

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等概念在现今的中医界比较常见,中医的扶阳派也偏向重视阳的力量。这里的阴阳已经混淆了中医本质的阴阳概念。剖析一下,此处阴阳在主体功能上是不对等的。易经系辞上说,天尊地卑,贵贱位矣。天为阳,地为阴。扶阳派片面的理解了这句话,因为还有内经上还有一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过于偏向阳,就会出现火神派的弊端,严重割裂了阴阳的含义,大剂量的使用姜桂附,从短期上看,确实起到了部分的临床效果,但从本质与长期来看,是取效一时,得不偿失。用佛法上的语言来讲,起了断灭见,不知生命本身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1.2教科书的阴阳概念

教科书的阴阳概念,是时代的政治性产物,是典型的教条主义,打着马克思的旗号反马克思。马克思学说注重的是辩证的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不是脱离实践的先验式命题,用一个紧箍框套在头上,满世界的宣布紧箍的正确。阴阳互根、互相制约、此消彼长尽管脱离了实践,但有一个概念性优势,就是阴阳是平等性质的主体。前面的阴阳主体性质是不对等的。如果有人能理解这一点,就会发现火神派的弊端。理论框架的错误,会让人走向偏执,错之毫厘,谬以千里。

1.3六节中的阴阳概念

最先思考阴阳含义的时候,是《思考中医》中解读的四时,书里理解成四时是阳气不同的阶段与状态。其实,这种理解方式是正确的。当时过于纠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概念与它的关系。其实两者含义是不一样的,可惜作者只是一语而过,并未进行扩展。说到底,还是未触及本质。

内经素问的第一篇已经从总体上出现阴阳、四时的概念。

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并未对阴阳的总体含义与功能进行展开,上去就直接谈四时,但在总结中这样写“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本篇总结性语言相比第一篇,则更加具体的将阴阳在人体上的重要意义表达出来。阴阳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具体功能,其实隐藏在四气调神的具体文字中,结尾显,开头隐寓,不知是否有人能注意到这点。

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上,黄帝开篇就谈到阴阳,篇幅都注重在对阳气的功能叙述上,并未谈及阴的含义或者功能。最后一段的阴容易诱导人将阴的含义往物质功能上靠。先生说的对,读经要分不同层次的视野。

能启发人的是下面这段: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是对阴阳功能的总体定义,句式简单而对称。六节三阴中以太阴为打头,三阳中以太阳为最盛。如果以太阴作为阴的代表,而太阳作为阳的代表,那么,以太阴为代表的三阴的主要职能是藏精,以太阳为代表的三阳则为卫外。

再进一步看,藏精的下一步是起亟,由精的浓缩状态进一步转化成三阳的状态,这里面用了“起亟”。而三阳卫外的目标是“为固”,是实现三阴的全面收藏的前提。

至此,阴阳总体定义的范围已然包含四时(少阳、太阳、太阴、少阴)、六节(三阳、三阴)。而其中又尤以太阳、太阴为重。

四时六节的原理与内容都在归正老师的博客与微信公众号中,兹不赘述。

三、其他的思考

六节之首为太阳,太阳对人身的重要性从先生的博客与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中可以领略到。

1、太阳的物理结构

研究中医的基础,从五行出发的人,很少顾虑到人体的现实,都是空里来,空里去,空谈。太阳的气量与功能在人身上都是最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物理结构来看,人身的空间中遍布分形特点的血管,从心出发,遍及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这些管道构成了太阳集权行使自己权力的物质基础,集权并非官僚主义,而是上下负责,君臣一心。太阳的物理结构构成了太阳气量与功能的物质前提,没有此上下相同、互相照应的网络,焉能行使应急的功能。太阳是三阳的代表,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太阳的气化、卫外、修复、平衡功能。因此,空间网络系统必然成为其物质结构支撑。可以认为太阳的形态学就是网络,这是最优化也是最有效率的网络结构。华严经上讲的因陀罗网光光相摄的境界,也投射了太阳在人身上的物理结构。

心属太阳,太阳网络遍及的地方,就是心的国土。君火以明,说的是太阳君主对外在环境的适应与内在环境的生存与平衡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与警觉性,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高度与快速的反应,绝对不是麻木不仁的君主所为,太阳的功能几乎是生命的本能,只要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几乎都具备。

以上是从血管网络的角度论述太阳的物理结构,但从太阳病的篇目来看,恐怕还有一个代谢水的网络结构,但是否假道血管而行之,这里只提出问题,供以后思考。

2、太阳的动力需求

不考虑六节的始发点及循环,太阳直接的动力需求来自人与外界的适应与自身的生存,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必有太阳气化的完美实现与循环无端的护卫。这是太阳的直接现实动力。有了这直接的动力结构,就不难理解六节中以太阳病为首,因为与太阳直接打交道的问题就是自己能否生存的现实。

前几天群里先生发的兔子耳朵图片,血红的耳朵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这也是太阳的功能。在遍布网络状血管的耳朵上,先生说见到了太阳,这就是太阳的形态或者叫物理结构。如此说来,内外体温的调节与平衡,也包含在太阳的管辖范围里。

3.太阴的物理结构

肺属太阴,太阴的物理结构的承载主体,是肺。从解剖学上看,肺的体积及表面积几乎占据了整个胸腔的位置。算上肺部的毛细血管及肺泡的表面积,肺也算的上仅次于心的作用范围。因此从可见的物理结构来看,心肺为人身之父母,也当之无愧。

肺的功能近几年来也有诸多发现与颠覆,2017年3月22日,Nature刊登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MarkR.Looney教授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The lung is a site of plateletbiogenesis and a reservoir forhaematopoietic progenitors),他们首次证实肺是个造血器官,动物体内有一半以上的血小板来自于肺部;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首次发现肺部储存有多种造血祖细胞,这些细胞可以用于恢复受损骨髓的造血能力。以上是从微信公众号摘录出来的内容,仅供参考。这里需要探索性的思考:肺竟然与血有关。

中间插入一段有争论的话题,因为与太阴有关,这里仅代表个人的看法,供大家争论思考。

先来看伤寒论原文中有关荣卫的条文,列举如下:

0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弱故也。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0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以上四条经文是用网友南山行编写的《伤寒杂病论之元素拆解宋版》小程序输入荣、卫等关键字两次搜索出来的。

先看第50条,脉浮紧,浮字说明太阳奋起御敌,紧说明可能太阴有受到牵连。身疼痛是两大系统共同御邪的结果。治疗方法可能是麻黄汤发汗。但有一个条件,尺脉迟,不可发汗。说明发汗需要前提条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血弱,说明血与汗有相关性。目前争论的焦点在荣被理解为血或者精微物质之类,这里“荣气不足,血弱故也”说明“荣”尽管与血有关,但不是同一种东西。个人理解,荣气是动力,确切的说,动力不足,造血的量不够。荣既然与卫近乎平等,说明荣、卫应该是同一性质的主体。

如果卫外的功能大家承认,跑到荣上就降格为血、精微等物质层面了,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这不是同一性质的主体,如同对阴阳功能“阳是动力,阴是五味”的认识。

总结伤寒论第50条,荣气当是收束、检点、整合、加工精华物质成血的能力。不敢说它的功能是否归属于太阴,这里只抛砖引玉。

4、关于咳嗽的问题

咳嗽在临床上很常见,尤其是常见于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咳嗽的概率反而见得少,遇到感冒高发期,医院的小儿科咳嗽的小孩屡见不鲜。

咳嗽,一般中医联系的对象都是肺,如果这样归属那么咳嗽似乎应当属太阴病。但这仅仅是现象,在没有理解生理与病理之前,这种臆测的想当然的思维占据了大多数中医的头脑。

某一年冬天,天冷的厉害,那个时候就已经学习了伤寒论,但没有接触六节的思维模式,咳嗽到最后就是吐黄的浓痰了,按理来说,这就是西医说的发炎了,当时用的是麻黄汤,三服药之后,浓痰消失,咳嗽好了,当时认为是奇迹。因为不懂其中的道理,歪打正着以后,反而认为比较奇怪,没用通常人所认为的消炎药。

今天思考后的结论,感冒初起的咳嗽,基本上属于太阳病的范畴,好似与肺有关,但毕竟关系不大。感冒后太阳急性或慢性宣发障碍,都会迫使水液循环变缓或更改道路,或者气化不完全的产物通过肺的治节而排出,这便是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后的产物在太阳不开的情况下,由于前方道路不通,不能及时消除此处的病变,形成新的病因刺激支气管而发生咳嗽。因此,咳嗽基本上属于太阳病,太阳的宣发障碍是根本。

5、关于太阳病的认知

太阳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与警觉性,在与外界环境接触沟通的时候,会敏锐的感受到外在的刺激变化而发生反应,发生的应急反应,当机体不能及时恢复功能的时候,便变成了太阳病。伤寒论以太阳病为首原因可能基于此。

以此原理来理解,太阳病的范围真是大、方、广。曾经饮酒的时候醉过,过度饮酒的时候,也会产生头痛的现象。以以上原理来看,其实喝酒就是人为的太阳病。抽烟、喝茶、吹空调、中暑又何尝不是,都涵盖在太阳病的范围里。

6、急性结膜炎与太阳病的思考

去年的时候,偶尔一次感染了某种病毒造成了急性结膜炎,眼睛红肿。基本症状是眼睛红肿、小便不利。找到当地的中医,给开的龙胆泻肝汤加利小便的药。服后不效,后又找到裘万吉医生,他当时给拟的方子,我记得主方是五苓散。我服用大概3天左右,眼睛恢复。后来相继传染到两个儿子与母亲。小孩子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小便不利这个特征或者是这个特征当时不明显,开方方向并未向着五苓散的方向走。走的路子是应用西医的抗菌与抗病毒眼药水,但并未变轻,反而越来越严重。后来用了达原饮,不效。

思考之下,眼睛红,眼睛并不属于内脏器官,而几乎处于最外围,内含丰富的水。如果体内的水液代谢渠道出现障碍,这里便变成一潭死水,死水是没有免疫能力的,太阳周遍一切的范围在这里可能成为局限。而家里无论老少,都得了急性结膜炎,猜测此病毒并不仅仅是在眼球处繁衍增殖,更可能是深入体内破坏了人体的水液代谢循环,再细究,水液代谢循环障碍会产生眼球处的坏水,急性结膜炎的红眼病仅仅是表象,背后是太阳的水液代谢产生了障碍。

大概方向如此,心里还不是很确定,当时正在读有关“大数据”的书,便顺手上百度搜了一下,“结膜炎五苓散”,首例便出现有人屡次应用五苓散治结膜炎,从事实上验证了此路走得通。后来在阅读先生的一些文章时,出现过用桂枝汤治急性结膜炎的记载。说明急性结膜炎应该属于太阳病的范畴。

此后大胆应用五苓散,36小时变轻,五日内恢复正常。如果懂得了中医真理的框架,大数据也会从旁证角度上给予注解。

此文,于8月28日开始构思,将近年来学习的思考与总结奉上,供诸位朋友批评指正。真理在纯真的疑情驱动下会越探索越明,或许会屡次而不得其门而入,但毕竟近了,相信上天会悄悄的敞开哪怕一条门缝。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tDjKRo0YMsci2lm0ilAQeA

知诺浮想:

植物努力克服重力向上生长。
动物需要一定体温才能生存。
上帝仙佛列位天上,恶魔妖鬼来自地下。
生灵喜阳,向阳,本是天性。
清阳健动,似无而有,彻透有形之体,发起生化,所以主生长;浊阴静顺,受无形之施,成物塑形,因而主收藏。阳失之健,则阴不受制,堆积异化,积重难返。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我们凭什么得以永生

归正按:本篇文章,绝非宣扬迷信,而是从宗教、中医的角度出发,对一种无限接近于零的可能性进行探讨。这种可能性,可以借用归正恩师Jay Williams教授的语句“The Impossible Possibility”

信念,当如教堂的屋顶,倔强又虔诚地指向苍天

---Jacob Van Ruisdael《Landscape with Church》


归正旧时醉心研究西方哲学,曾读过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一段论述(所出篇章归正实在记不清了),大致意思为:

大地生灵仰望日月当空,向往祂们的永恒不息。然,限于个体生命消亡的注定,生灵们皆选择了繁衍来保有在未来最终获得永恒生命的可能性

亚氏的论述,有他的局限性,但对永恒生命的向往和探索,却实实在在地深植于万物生灵的基因之中,更成为了人的一种本能。

人类对永生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宗教和医学两个领域。

先说宗教:据归正所学,世上的主流宗教,都将永生写入了基本教义。在这些宗教中,归正很推崇佛教(虽然归正是基督徒),这是由于佛理不驻足于永生,而是将教理推到了其它宗教难以企及的高度---寂灭。这里点到为止,今天的讨论主题不在于此;

再说医学:人类通过现代医学寻求永生的例子很多,有人寄望于冷冻之后的复活,有人苦心探索基因改造。对此,归正不看好,也私以为这些都有违伦理。继续往前追溯,在科技未兴的过去,人类多是通过吞食“丹药”来谋求永生。秦皇汉武、魏晋隐士,皆入此流。大明嘉靖皇帝,吞服丹药四十多年,但是很遗憾,终究没有永生。

归正认为,古人对宗教或医学的理解,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繁体医字从“巫”就是最好的证明。也许,我们就应该回到这种医巫蒙顿未开的状态,才能获得探讨永生的正确基础。好了,进入今天的正题:“我们凭什么得以永生”


一、“永生”的基础---古人质朴的阴阳观

首先,把探讨的基础夯实了,才能充分论述。这里再强调一下,归正探讨的基础,是纯粹的古中国人体观。

我们的祖先,将人体能量归纳为两大类,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阴”和“阳”。“阴”,重浊下沉,“阳”,轻清向上。生命的衰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人体“阴进阳退”的一个缓慢过程,生命结束时,人体内一切的动态全部消失,冰冷阴凉,只剩阴气。

顺着这种思路反推:若有人能够减缓人体“阴进阳退”的衰亡进程,尽量维持人体的阳气,就能够长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偶有见到这种人;若有人能够扭转人体“阴进阳退”的衰亡进程,提增人体阳气,缓缓压减阴气,让人体达到“纯阳”的状态,就可能永生。然而,这太难了,难到几乎只停留在纸面之上。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归正认为,《圣经》新约中对耶稣基督在西奈山上“Radical Transformation”的描述,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

中医的《黄帝内经》,就是古人接受人体“阴进阳退”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就如何缓解人体病痛展开论述。在此,归正建议大家认真翻读《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是否发现此篇很像是中古道家经文?此篇之后的经文,才逐渐褪去了道家色彩,进入祛病强身的探讨主题。归正认为,《上古天真论》正是医与道分家的关键节点,在此分离为两大体系。如果医家讲的是如何祛病强身,那么道家讲的则是如何通过修炼扭转人体“阴进阳退”的衰亡进程,进而得到永久的解脱---永生。再进一步,如果上古医家所言在理,那么道家所言也同样可信,因为他们探讨的是同种认识观下的人体。


二、“永生”的思考---对神圣人体的窥探

说到道家,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吞食丹药,就像大明的嘉靖皇帝。

所谓吞食丹药,属道家的外丹学说,起源于汉代的《周易参同契》。该书中大量记载了炉、鼎、金华、秋石、丹砂、木精、铅、汞、水、火等物质,这些记载太容易让人觉得古人是在冶炼以金属为原料的灵丹妙药,而作者魏伯阳先生也不愿做出真实且难解的辩护,以至于魏先生被通史认定是化学家。

后人虽然对书中绝大部分记载都一知半解,但却对一两句话过目不忘:“变形免世厄,上图号真人”,大意就是丹药炼成之后,就变形成仙获得永生了。这句话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于是乎,后人开始了对各类金属混合物的探索,自此以后的中国历史,就没有少过炼丹炉烟的飘渺。

归正认为,外丹学说的出现,即非正道。《周易参同契》中看似有关冶炼工艺的描述,其实都是对人体特定部位的隐喻,合格的读者,必须要将这些内容全部纳入人体。所有向外求永生的,终将失败,就像魏伯阳先生告诫后人的:

杂性不同类,安肯同体居?

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

大意是:外来之物绝无法与人体契合,无论尝试多少次,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炼丹,只能向自身求,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外丹”,只有“内丹”。

所谓内丹,用人话说,就是圣人在入定状态下,引导人体内在的奇妙原素,在人体的丹田穴凝炼而成的丹药。内丹的修炼,涉及到对神圣人体的探知,《周易参同契》中所提到的那些“炉、鼎、木精、秋石、丹砂、铅、汞”非人体物质,都必须在人体中找到准确的定位,归正在前期的文章中,其实隐约已提到过这些内容,大家可以自行翻阅:

生气通天谈脏象

金匮真言---带你读懂《黄帝内经》第四篇

归正先生---我所知道的“修炼”

概括地讲,内丹的修炼过程,包括了正一阳初动中宵漏永、三田、三车、三关、进火、沐浴、封固、采内药、服食等等一系列过程,整个过程应该是无限奇妙且步步凶险,绝非寻常人做得到的,必须要有足够的心性修为,否则是不允许涉足其境。因此,在开始修行之前,如何磨砺自己的“凡心”,就是重中之重了。


三、“永生”的准备---焚心煮骨的修行

蓬莱路仗三千

行满独步云归

这是古人对修行旅程的感慨。确实,自古有志修炼内丹的人很多,真正炼得却万中无一,太难了!鉴于炼丹的绝难,自古众多的失败者总结教训,认为不可急于求成,要分两步走:

先是修性闹市,再是炼气山林

修性闹市,即是“准备”。修性,也称“炼己”,是一门苦功,不是哪位大师、上人、活佛所能帮助你的,现在网上偶尔流传的什么藏传“仁波切”开光灌顶的神迹,在归正看来不过是戏子侏儒的儿戏罢了。这窄门只能自己走过!入了一门宗教,比如说佛门,一般先给做些挑水、砍柴、煮饭、耕种的辛苦杂役,让愤世嫉俗者、失意失恋者、自命清高者、逃债逃命者逐渐感悟自身的平凡,使曾经失衡的心态慢慢放平。少则数年,多则三五十年,最终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方才具备了“炼气山林”的基础。

炼丹,古称旷世一传,普通人哪有机缘涉及?或有某种因缘际会,让凡人稍涉略知一二,天地鬼神也都在瞠目审视,夙业前因都会在炼丹时呈现、并影响修炼的进程,丝毫不容耍诈取巧。若无安定的心,到此必然止步。这里归正想起基督教做礼拜前常说的:“让我们安静自己的心,等待神的到来”... 基督教里面可以琢磨的细节还是很多的,这是一门曾经极伟大的修行宗教,可惜,经历几场宗教运动之后,被彻底世俗化了,遗憾之至,遗憾之至啊!

归正向来狂妄,也确实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有不足之处,但是呢,选择对一门宗教的虔诚和践行,却是“修心炼己”的真正开始,此处必须选择,此处无法讨巧。至于选择哪门宗教,归正认为只要是教人为善的,都可以是选项。


四、静思

讲了太多,分享一个归正曾经经历过的场景作为收尾吧:

昔日归正修学高山之上,曾有一日,枯坐在教堂边上,思考人生,迷离之际,忽然听到了钟楼上的敲钟声。英文单词的时钟“Clock”,源自拉丁文“Cloca”,意为教堂的钟声,哦,原来时间是用来提醒人们去祈祷的... 

对信仰的虔诚,就是永生的开端。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RYqy0Py8VMZ6UyhYr46-cg

知诺浮想:

源远未必流长,八十岁的老中医未必比一个毛孩懂得多,未触及本质,即使两千年又有何益。封闭的江湖,既缺少往上直通九天触及真理的意志与勇气,又缺少往下细致入微的安忍平静。经验的累加仅是线性思维,符合生命架构特征的真理却可能是多层次的非线性,没有磅礴广大包容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思维,安能接近一分。缺少融合多学科交叉的胸怀与思维,哪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医真理既具有系统宏观的战略层面,又具有生命本然的生机遍及一切的细致入微的微观视角。本是系统工程,未触及本质基础性框架,只能隔靴搔痒,望彼岸而兴叹,纵使喊破喉咙也枉然。时代面临灵魂深处的变革,六节真学能否摧枯拉朽,如秋风扫落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祝愿先生归来依旧少年。
— by 藏德无限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中医两千年,源远未必流长!

且把黄昏当做朝阳,在落日下尽情自欺欺人吧!

---Clarles Gleyre《Evening or Lost Illusions》


中医两千年,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众多的分流——学派。这究竟是为中医学增添了斑斓的色彩,还是主流无力、不畅,旁渍而形成的片片滥泽?历代名家著书立说,固然都有一技之长,却始终无法统领杏林。他们对学术发展究竟有何贡献?中医眼下的窘境,便是残酷的回答。今天的中医学者已经看不懂内经和伤寒论中的许多经文,归正认为历代医学名家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承传失职!陈修园先生在《医学三字经》的首节总评医史,说仲景先生之后“红紫色,郑卫音”,这是对历代名家最贴切的评价。陈修园先生曾提醒学人,莫因兼色而乱正(红,五色之一,正色也。紫,兼色而近于红者,令人难辩),莫因靡音而忘卷。

何谓中医之正?《内经》、《伤寒论》是也,中医学之正论、正源也。两部经典,有着承传关系:仲景先生在自序中明言“撰用素问九卷”;素问热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理传递,就被张机立为伤寒论的提纲。《内经》用以阐明藏象这一核心理论的工具不少,成系统的有四时、五行、六节。仲景先生在写《伤寒论》时却独取六节,已经清楚地说明六节藏象理论是当时中医学理论的最高成就,最具临症实用价值。

但是很遗憾,内经和伤寒论中的六节理论都失传了!对此,除了没有记载的可能变故外,师徒传授时“留一手”的中华文化劣习难逃其咎。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第九卷上清楚地记载:“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伤寒论》传世版中,根本就没有六节理论论述。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六节”的叙述,为何似有似无?素问热论中三阴三阳传递,容易理解和接受吗?一千八百年来,六节理论始终不见正解,这就是中医承传的死穴!

失传的六节理论,是阴阳国学在中医学运用中的特创。早在《内经》中的运用,就比五行论更为广泛而重要,在《伤寒论》中则是唯一的指导理论。《内经》一书以理论探讨为主旨,六节失传的结果,使五行藏象论得以牝鸡司晨,后人研究的方向虽然偏离,但还可以继续,千百年来还有自鸣得意的时候。但《伤寒论》就悲催了,这是“临症第一书”,其医学地位不在《内经》之下,极其重要,既是承先启后的关键,又是理论到临症的津梁。六节失传,后学者缺乏正确引导,对经文便出现不同的理解。当历代医家朝不同方向“加深”探究的同时,也逐渐疏离了经典核心内容。六节失传的结果对后世中医理论和临症运用是致命的打击。后学面对经典,只是各抒己见而已,最终导致门派林立,彼此间互相攻讦、贬诋,实际上早已沦为菜市场上的杂谈。放眼一千八百年来,能让归正信服推崇的学派一家都没有!

六节虽然失传,但经典仍在,特别是《内经》中大量的三阴三阳论述,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寻回六节理论的线索。然而,《内经》文古,脱简错简,阅读有相当的困难,作为最早的医学论文集,本来就是百家争鸣的典范,不同见解并存。学人若无良好的治学素养和很高的综合能力,太容易放弃无法理解的经文,而被自己喜欢的章节纠住不放。因此,就算最终窥得某一章节的正义,也只能是全部经典的一鳞半爪。学医行医几十年后,再“引经据典”,揉合进自己的临症心得,挑选喜欢的案例,便可能以一知半解的根底,创造出一支新学派了。试问仲景先生之后,对《内经》《伤寒论》注解的名家究竟有多少?面对那汗牛充栋的经典注解,后世杏林纵然有天资聪慧者,也难逃脱历代名家布下的天罗地网。从唐王冰献出“七篇大论”,到明张介宾的《类经》都无法解决六节问题。再从孙思邈的“三方要领”,到喻昌的“三纲鼎立”,一千八百年来中医界浪费了无数的人才和智慧,却并没有找到杏林公认的医学正道!

感谢历代学者,对《伤寒论》胡言乱语之后,始终没有剔除那经历一千八百年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三阴三阳(六节),姑且不论这是出于对历史的忠诚,还是出于对仲景先生的心存敬畏。归正更崇拜张机以六节盖顶,且方药多变,终究让《伤寒论》没有沦落到江湖郎中背囊中的杂技。

坦诚而大胆地讲,《伤寒论》后诸学派的创造者,正是由于对内、伤经典学而未通,按自己的理解而发挥,衍生出众多似是而非的“兼色”。更因为经典难懂,时学近易,故习之者众,年复一年,难免有人提出了“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这样自以为是的革新呼喊。在这里,归正略举数则后世创立,影响最大,至今通行的中医学理论,予以必要的针砭。因为不放下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成见,就无法直面祖宗于内、伤古卷。

一、五藏五行为中心:内经好像有不少类似的内容,颇有系统,故千百年医家袭用不疑。但其生克理论连“五藏相通移皆有次” 这样最基本的生理都解释不了:请问藏气流传是按肝心脾肺肾再肝(相生),还是肝脾肾心肺再肝(相克)的次序进行?五行生克用于生理病理, 究竟是无条件的, 还是只在某些情况下适用? 这是中医理论的最大误解,它巧妙地掩盖了四时藏象论和六节藏象论。请注意,仲景先生在伤寒论397条正文中从来不提“五行”二字,后人却把五行当作圣品供奉在医学殿堂之上。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医理论的“支柱”。

二、八纲辩证:内经也有不少散在的类似内容。这擒病的“巨灵神”,看似天网,包罗万有,实则空洞无物,临症实施不着边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伤寒论》里处处可见,为何仲景先生就不懂得整理成独立的辩证体系?要由后人读书才“发现”?很明显,这是后人不解六节之后,把从圣经里拾到的零碎堆砌而成的“系统”。可悲的是,误扶这差役上了太师椅,一坐便是千百年。

三、藏府辩证:五藏六府再分气血阴阳虚实,似乎缕析精确。盖不知其要致流散无穷之谓也!不过,这倒有西医学追根究底的风味,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万法归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髓相去甚远。

四、卫气营血辩证:曾被捧为新秀之尤,欲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并列,互为经纬。实际上,近代中医学已经把它凌驾伤寒论“六经”之上。因为《伤寒论》早已看不懂,而温病学则是新兴的时髦学派。归正相信叶桂先生得之丰富的临症经验,遗憾的是没有相对应的卫气营血生理学作基础。请问学人们,卫气营血这四个字可否构成独立的生理系统?这与三阴三阳贯穿五藏六府而为生理统帅岂可相提并论?归正认为,叶先生并没有看懂《伤寒论》,并不理解六节的真实含义。

说句大实话吧!时下中医已经误入歧途太久了。更可怕的是,学人们早已看惯了时下流行的、似是而非的“兼色”。若是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那么百年来西医学让我们相形失色,方肘子之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废除中医,难道都不能给中医人些许反省的提示吗?魂兮归来!千百年的探索已经证明,东西南北方皆不可以托止。魂兮归来!内经、伤寒论所记载的祖先智慧远超现代人的想象,让我们先弄明白,暂时还不需要向别处企望。

对于很多中医人而言,现在需要足够的勇气,去否定自己多年甚至毕生所学,放下个人辛勤努力所得到的名誉,去直面久违千年的真理。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太久,一旦出来见到了阳光,暂时的不知所措在所难免,或许还是痛苦的。然而,请问认真看书的学人们:是否注意到古今医家发表议论时总是在厚古薄今?这是否在提醒我们中医学者已经一代不如一代?再看看中医学院的学子们面对经典时茫然的眼神?

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中医学的今昔。中医的源头何在?现在是末流吗?会断流吗?如果不掘开源头认清祖宗,不疏理淤塞难行的藏象及辩证理论,不清理历史长河边的片片滥泽,中医学的主流就无法形成,更何以流长?

文末附上归正过往部分文章清单:

我的外公

生气通天谈脏象

你所知道的中医都错了

归正先生---如果让我再学一次中医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夏日凉茶---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

须弥山

金匮真言---带你读懂《黄帝内经》第四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上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中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下篇)

关于补肾---也许我们都错了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鬲肓之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

千般疢难---告诉你疾病背后的内因

请慎用你的精神力

水断上源:告诉你吸烟背后的故事

问路何方:中医渐亡之殇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drdZAF5LZ9Y4OAJEXPoEqg

知诺浮想:

医圣的致病三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房室金刃虫兽。”是指导我们预防疾病的真“知”。然而更需要我们自身重视并持之以恒的实“行”。
对自我的认知不当和节制不足,导致衣食住行上的行为偏差,或许才是很多疾病的根源。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千般疢难—告诉你疾病背后的内因

引言:快有一个月没出新文章了,归正特别想念大家,在此祝大家暑期快乐安康。这个月来,发生的事情貌似特别多,吸引了归正太多的思考精力,比如说疫苗,再比如说二胎税... 当然,这不是归正应该去思考的问题,在此建议高堂国士们抓住现状之上的“内因”,为人民制定出可行且有效的办法。归正今天文章的主题,也是“内因”,不过这是人体疾病背后实实在在的“内因”,好了,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

---Bartolome Murillo《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今日文章枯燥难懂,非耐心向学者,此处可以止步

“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病因,病源无自。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常经。……若于三因推明,外曰寒热风湿,内曰喜怒忧思,不内外曰劳役作强”

这是宋陈言的《三因方》对人体病因的解释,认为病因可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其学术权威性可谓千年罔替,至今中医界都在使用三因划分。不过,归正要很遗憾地告诉大家,三因划分,虽看似条理清晰,无懈可击,但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方面的失误还很致命。

其实,早在《三因方》出现的千年之前,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针对病因有过自己的论述: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归正认为,仲景先生对病因的认知,远超陈言。学者若要寻得真理,唯有拜仲景门下。在这里,归正先将仲景先生和陈言的病因论述进行比较和分析:

病因

张仲景三条

陈言三因

第一条

经络受邪入脏腑

内因

喜怒忧思

第二条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外因

寒热风湿

第三条

房室金刃虫兽

不内外因

劳役作强

一、在不内外因方面:陈言将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另立名目,曰不内外因。在归正看来,其本质与仲景先生一致,但没什么新见地;

二、在外因方面:六淫外袭,太阳宣发遏郁,血脉壅塞,乃见恶风寒、身背酸疼,肢体沉重,鼻塞、声哑、咽喉疼痛,不思饮食,头痛,耳目不清等等。无论是在仲景或陈言的时代,还是这个时代外感的病理和症见,大致是相同的。陈言的外因,就是仲景先生的外因,也是当下与往后的外因,同样正确,但也同样没有突破;

三、在内因方面:仲景后,尤其是陈言为书《三因方》后,中医人死死抱住七情所伤,认为只有自身产生的情志异常才能列为内因。然而,仲景先生却认为外因致病延宕不去,或早或晚都要循经络入脏腑致病,才是内因的主体。所谓“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很遗憾,仲景先生的内因论述却不为后世绝大多数医家所接受。翻开近代各类教科书和名家典籍看看,又有谁跟随着医圣对内因认知?甚至有知名学者认为“经络受邪入脏腑”是错简所致... 归正今天郑重告诉这些学者,你们都错了!《金匮》的内因记载实为医圣真传,非但没有错简,更是后世名医大家看走眼的真理!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仲景那四肢九窍血脉相传的病理状态即使可以被看作病因,也不能被认为原始的病因,进而偏向陈言看似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论述。

归正认为,这是十足的书呆论医,机械八股。外因致病后,就不允许反果为因吗?外皮肤所中之后,血脉相传壅塞不通的病理状态,管他是急性的、慢性的、还是亚临床或隐袭状态的,为什么就不允许其扰乱人体正常生理、从而成为内伤杂病的新病因呢?也许,去读一读《扁鹊见蔡桓公》,大家会有更加清晰的判断。人体循环周流,原本一气,只割裂,不融汇,必然大错特错!

这里再回头看看陈言三因。后人既然把七情异常作为众多杂病的内因,就必须思考出相应的调理心志的治病方法。可纵观医史,归正没见哪家名著论述“七情治法”?哪怕专门开辟一个章节也好。

归正当然承认情志异常可以致病,调节情志也可以治病,但必须明确内伤杂病的病因大多数并非七情所致。就《金匮》本书而论,22篇中明确指出情志为病因的只有“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说了“皆丛惊恐得之”,其余21篇都没有说到七情致病。如果向一个病人解释病因时,搬出“中医学术界公认的”七情和不内外因能被病人接受吗?一项理论若经不起常理考验,高深便成了无知的遮羞布!陈言说了七情致病,却写不出详尽的情志致病机理和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么大的疏漏却得到了千年纵容和吹捧,弱智若是,还谈什么科学与研究?

反观《金匮》,归正见到的是仲景先生最严谨治学态度:“三条”之后,继续针对三因防治,一一解说: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归正认为,杜防内因,不应是悬在“七情”之间纠缠拉扯,而是要懂得导引、吐纳、膏摩,大家可以参考《三国志》中华佗告诉吴普的话: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至于导引吐纳的完全面貌什么?归正凡夫,却得天道,无鬼神默许,岂敢与人说?归正只能提示:导引吐纳,顾名思义,必然有所引、有所导,这不是漫不经心的体育锻炼。

这是真正的国宝,岂能与京剧、景德镇瓷器这些戏子匠人之术相提并论?古来经典中,或可寻得蛛丝马迹。魏晋间真学失传,是中医乃至中华的致命伤痛,归正断言,后世至今的中医学者从来没有看懂《素问》和《伤寒论》。

何日真学回归,“中华”才真正归位!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WFyueXyC7_27klHuZZJTlA

节气随想

立秋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則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易》曰:『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容平,繁盛时日渐行渐远,天时气候慢慢复归于平和、清淡。秋三月,天气相对地气较快变凉。天气不同层面温差渐大,风慢慢增多,谓之急。地气变化缓慢,温度短时内居高不下,白天逐渐变短,但白昼依然较长,谓之明。天地气交减少,不复夏时之盛,万物宜应时而“容平”。

秋日,阴阳渐渐分离,渐行肃杀之能。早卧早起,以助天阳。神志复止于安宁,志定神闲,则阴阳可和,以适应繁盛之后的淡泊。人体肺应秋,秋气平,则肺气得清。

不顺应秋气,不甘平淡,不敛收身心,妄自动作,饮食不节,大快朵颐,则挥霍精气,容易加重肺的负担,严重的致伤肺,影响精气的收敛,而导致冬天给养内脏的阳能少,不易消食,以致飧泄。如此冬时可供收藏的精气也会少。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