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医归正 --- 中医两千年,源远未必流长!
知诺浮想:
源远未必流长,八十岁的老中医未必比一个毛孩懂得多,未触及本质,即使两千年又有何益。封闭的江湖,既缺少往上直通九天触及真理的意志与勇气,又缺少往下细致入微的安忍平静。经验的累加仅是线性思维,符合生命架构特征的真理却可能是多层次的非线性,没有磅礴广大包容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思维,安能接近一分。缺少融合多学科交叉的胸怀与思维,哪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医真理既具有系统宏观的战略层面,又具有生命本然的生机遍及一切的细致入微的微观视角。本是系统工程,未触及本质基础性框架,只能隔靴搔痒,望彼岸而兴叹,纵使喊破喉咙也枉然。时代面临灵魂深处的变革,六节真学能否摧枯拉朽,如秋风扫落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祝愿先生归来依旧少年。
— by 藏德无限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中医两千年,源远未必流长!
且把黄昏当做朝阳,在落日下尽情自欺欺人吧!
---Clarles Gleyre《Evening or Lost Illusions》
中医两千年,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众多的分流——学派。这究竟是为中医学增添了斑斓的色彩,还是主流无力、不畅,旁渍而形成的片片滥泽?历代名家著书立说,固然都有一技之长,却始终无法统领杏林。他们对学术发展究竟有何贡献?中医眼下的窘境,便是残酷的回答。今天的中医学者已经看不懂内经和伤寒论中的许多经文,归正认为历代医学名家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承传失职!陈修园先生在《医学三字经》的首节总评医史,说仲景先生之后“红紫色,郑卫音”,这是对历代名家最贴切的评价。陈修园先生曾提醒学人,莫因兼色而乱正(红,五色之一,正色也。紫,兼色而近于红者,令人难辩),莫因靡音而忘卷。
何谓中医之正?《内经》、《伤寒论》是也,中医学之正论、正源也。两部经典,有着承传关系:仲景先生在自序中明言“撰用素问九卷”;素问热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理传递,就被张机立为伤寒论的提纲。《内经》用以阐明藏象这一核心理论的工具不少,成系统的有四时、五行、六节。仲景先生在写《伤寒论》时却独取六节,已经清楚地说明六节藏象理论是当时中医学理论的最高成就,最具临症实用价值。
但是很遗憾,内经和伤寒论中的六节理论都失传了!对此,除了没有记载的可能变故外,师徒传授时“留一手”的中华文化劣习难逃其咎。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第九卷上清楚地记载:“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伤寒论》传世版中,根本就没有六节理论论述。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六节”的叙述,为何似有似无?素问热论中三阴三阳传递,容易理解和接受吗?一千八百年来,六节理论始终不见正解,这就是中医承传的死穴!
失传的六节理论,是阴阳国学在中医学运用中的特创。早在《内经》中的运用,就比五行论更为广泛而重要,在《伤寒论》中则是唯一的指导理论。《内经》一书以理论探讨为主旨,六节失传的结果,使五行藏象论得以牝鸡司晨,后人研究的方向虽然偏离,但还可以继续,千百年来还有自鸣得意的时候。但《伤寒论》就悲催了,这是“临症第一书”,其医学地位不在《内经》之下,极其重要,既是承先启后的关键,又是理论到临症的津梁。六节失传,后学者缺乏正确引导,对经文便出现不同的理解。当历代医家朝不同方向“加深”探究的同时,也逐渐疏离了经典核心内容。六节失传的结果对后世中医理论和临症运用是致命的打击。后学面对经典,只是各抒己见而已,最终导致门派林立,彼此间互相攻讦、贬诋,实际上早已沦为菜市场上的杂谈。放眼一千八百年来,能让归正信服推崇的学派一家都没有!
六节虽然失传,但经典仍在,特别是《内经》中大量的三阴三阳论述,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寻回六节理论的线索。然而,《内经》文古,脱简错简,阅读有相当的困难,作为最早的医学论文集,本来就是百家争鸣的典范,不同见解并存。学人若无良好的治学素养和很高的综合能力,太容易放弃无法理解的经文,而被自己喜欢的章节纠住不放。因此,就算最终窥得某一章节的正义,也只能是全部经典的一鳞半爪。学医行医几十年后,再“引经据典”,揉合进自己的临症心得,挑选喜欢的案例,便可能以一知半解的根底,创造出一支新学派了。试问仲景先生之后,对《内经》《伤寒论》注解的名家究竟有多少?面对那汗牛充栋的经典注解,后世杏林纵然有天资聪慧者,也难逃脱历代名家布下的天罗地网。从唐王冰献出“七篇大论”,到明张介宾的《类经》都无法解决六节问题。再从孙思邈的“三方要领”,到喻昌的“三纲鼎立”,一千八百年来中医界浪费了无数的人才和智慧,却并没有找到杏林公认的医学正道!
感谢历代学者,对《伤寒论》胡言乱语之后,始终没有剔除那经历一千八百年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三阴三阳(六节),姑且不论这是出于对历史的忠诚,还是出于对仲景先生的心存敬畏。归正更崇拜张机以六节盖顶,且方药多变,终究让《伤寒论》没有沦落到江湖郎中背囊中的杂技。
坦诚而大胆地讲,《伤寒论》后诸学派的创造者,正是由于对内、伤经典学而未通,按自己的理解而发挥,衍生出众多似是而非的“兼色”。更因为经典难懂,时学近易,故习之者众,年复一年,难免有人提出了“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这样自以为是的革新呼喊。在这里,归正略举数则后世创立,影响最大,至今通行的中医学理论,予以必要的针砭。因为不放下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成见,就无法直面祖宗于内、伤古卷。
一、五藏五行为中心:内经好像有不少类似的内容,颇有系统,故千百年医家袭用不疑。但其生克理论连“五藏相通移皆有次” 这样最基本的生理都解释不了:请问藏气流传是按肝心脾肺肾再肝(相生),还是肝脾肾心肺再肝(相克)的次序进行?五行生克用于生理病理, 究竟是无条件的, 还是只在某些情况下适用? 这是中医理论的最大误解,它巧妙地掩盖了四时藏象论和六节藏象论。请注意,仲景先生在伤寒论397条正文中从来不提“五行”二字,后人却把五行当作圣品供奉在医学殿堂之上。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医理论的“支柱”。
二、八纲辩证:内经也有不少散在的类似内容。这擒病的“巨灵神”,看似天网,包罗万有,实则空洞无物,临症实施不着边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伤寒论》里处处可见,为何仲景先生就不懂得整理成独立的辩证体系?要由后人读书才“发现”?很明显,这是后人不解六节之后,把从圣经里拾到的零碎堆砌而成的“系统”。可悲的是,误扶这差役上了太师椅,一坐便是千百年。
三、藏府辩证:五藏六府再分气血阴阳虚实,似乎缕析精确。盖不知其要致流散无穷之谓也!不过,这倒有西医学追根究底的风味,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万法归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髓相去甚远。
四、卫气营血辩证:曾被捧为新秀之尤,欲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并列,互为经纬。实际上,近代中医学已经把它凌驾伤寒论“六经”之上。因为《伤寒论》早已看不懂,而温病学则是新兴的时髦学派。归正相信叶桂先生得之丰富的临症经验,遗憾的是没有相对应的卫气营血生理学作基础。请问学人们,卫气营血这四个字可否构成独立的生理系统?这与三阴三阳贯穿五藏六府而为生理统帅岂可相提并论?归正认为,叶先生并没有看懂《伤寒论》,并不理解六节的真实含义。
说句大实话吧!时下中医已经误入歧途太久了。更可怕的是,学人们早已看惯了时下流行的、似是而非的“兼色”。若是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那么百年来西医学让我们相形失色,方肘子之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废除中医,难道都不能给中医人些许反省的提示吗?魂兮归来!千百年的探索已经证明,东西南北方皆不可以托止。魂兮归来!内经、伤寒论所记载的祖先智慧远超现代人的想象,让我们先弄明白,暂时还不需要向别处企望。
对于很多中医人而言,现在需要足够的勇气,去否定自己多年甚至毕生所学,放下个人辛勤努力所得到的名誉,去直面久违千年的真理。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太久,一旦出来见到了阳光,暂时的不知所措在所难免,或许还是痛苦的。然而,请问认真看书的学人们:是否注意到古今医家发表议论时总是在厚古薄今?这是否在提醒我们中医学者已经一代不如一代?再看看中医学院的学子们面对经典时茫然的眼神?
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中医学的今昔。中医的源头何在?现在是末流吗?会断流吗?如果不掘开源头认清祖宗,不疏理淤塞难行的藏象及辩证理论,不清理历史长河边的片片滥泽,中医学的主流就无法形成,更何以流长?
文末附上归正过往部分文章清单: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