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知

知行诺一

什么是排病反应?和误治的区别在哪里?

按照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把人体的生理病理区块分了六大区块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这六个区块在生理上和病理上的传变都有一定的规律

从伤寒论的生理病理上看 人最早得病的最轻的是在太阳病

也就是人体的最浅层 主要以发烧感冒的症状 表现出来

当病情逐渐往里层传 就会传到其他区块 最深层就是厥阴层

排病反应是什么?

中医治病过程中

有时候病人吃药后

感觉病情加剧了

比如哮喘的孩子

吃了中药咳嗽反而更加

厉害了

或者出现了异常的反应

比如小便变成了黄褐色

或者突然拉肚子

等等等等

有的时候

这种异常反应之后

病情快速转好

于是坊间就把吃中药后的异常反应

都统统说成了排病反应

其实

有部分异常是排病反应

有一些异常是误治

今天

我们就详细说说什么

是排病反应?

和误治的区别在哪里?

按照医圣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把人体的生理病理区块分了

六大区块

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

这六个区块

在生理上和病理上的传变

都有一定的规律

从伤寒论的生理病理上看

人最早得病的最轻的是在

太阳病

也就是人体的最浅层

主要以发烧感冒的症状

表现出来

当病情逐渐往里层传

就会传到其他区块

最深层就是厥阴层

所以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一个重病或者慢性病

在治愈的过程中

也许就会从深层逐渐向

表层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

就会出现很多新的疾病

这种是疾病的一种转变形式

是逐步好转的象征

这种排病反应

和误治的副作用

患者是很难区分

那么误治和排病反应的区别

在哪里呢?

排病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

七个方面

一、特别想睡觉

这是身体气机通畅之后的

一个表现

修复身体以往的损伤

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就是在深度睡眠的情况下身体自动完成的

二、放屁多

突然变得放屁特别多

并且气味难闻

中医最讲究的是身体的

气的层面上治疗疾病

当身体调理的气机畅通

原来体内瘀滞的气得到了释放

多余的,不畅的淤堵

都会通过肠道排解出去

就表现出放屁。

三、皮肤上突然生出了

各种疹子,斑点

体内的一切热毒

通过微细皮肤毛孔

代谢出来

所以皮肤上的一切东西

都是内脏上的表现

当把身体调节通畅时

皮肤上一切的斑点都可以

神奇的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在

吃中药的过程中

突然发现皮肤变好了

整个人也变美了

这就是中医的美容作用

四、小便异常颜色

有些病邪

是通过小便排出的

比如黄疸病服用茵阵蒿汤后

尿如皂汁状

五、突然腹泻

或者大便异常

有些病邪是通过大便

排出来的

处方里没有用泻肚子的药

可病人的大便次数突然

特别多

就说明体内瘀滞病邪从

大便排出了

或者大便的颜色异常

或者拉出异常油浊之物等等

六、发烧

在治疗的过程中

疾病好转的表现也可能是

通过发烧来表现的

当病邪从里面推到最外面的

太阳区块的时候

往往表现为发烧

所以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

不管是因为不慎受凉引起的发烧

还是因为疾病的转化引起的发烧

都不要擅自作处理

不要用自己用药或用退烧药来处理

而是要及时的联系医生

进行复诊

根据变化情况给予

正确的处方

七,咳嗽增加

肺部的疾病

特别是小朋友的哮喘

在服药过程中

有时候会阵发性加重的咳嗽

同时带来呕吐

呕吐物为粘液或食物

但过后咳嗽会明显減轻

而不是持续加重

这也是一种排病的反应

八、瞑眩反应

有些药物有瞑眩反应

小柴胡的瞑眩反应就是

突然昏厥

但是这个时间很短

大概也就是一二分钟

那么在服药过程中

到底是排病反应还是误治引起的异常呢?

其实也比较容易识别

首先不要紧张

仔细观察异常后的身体感受

如果是排病反应

通常身体的感受是精神会

变好

身体感觉会变得有劲

虚弱的身体会有充实感

而误治则会让病人变得更加

无力和虚弱

其次呢

也可以根据上面写得

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病情在异常反应时身体的

感受

比如皮肤病

在排病反应过程中

皮肤变痒

甚至有些皮肤病会渗液增强

但是病人的身体感受会变得轻松

这就是正常的反应。

当然

我们也必须注意忌口

忌口不等于吃素

一些素食也会会让病情恶化

比如道家讲的五辛

(葱酸韭菜洋葱荞头

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还有芋头

也是会增加湿浊导致

影响疗效

还有豆浆难以消化影响疗效

那么通常吃什么呀?

大米粥和青菜是最稳妥的

其他平时不常吃的东西就

不要吃

我肚子饿怎么办?

那就吃馒头吧!


为什么不能吃小米粥?

五谷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

稷是一种禾本科植物

味甘,性寒,无毒,有治益气,补不足,治疗热毒、解苦瓠毒,安中利胃益脾,凉血解暑的功效。

性寒

所以生病不喝小米粥。


·END·
 

药香小屋

 探寻经典中医本源

 追求健康人生品质



阅读全文 »

聊聊因果 (2019-04-22 08:00:58)

凡事皆有因果,这个结论应该站得住脚,现今科学昌明,大凡受过系统性教育的都应该清楚,科学实际上就是在阐明或者显现因果关系,比如数学中那些优美的公式,就是一个个直观的因果,有句话流传甚广,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个人认为这句话是错的,科学是清晰的因果,神学是混沌的因果,二者的叠加就是天道,呵呵;

其实我的看法是:神学是明天的科学,科学是昨天的神学,科学应该是没有尽头的,比如天体物理学:宇宙大爆炸的那个奇点,是谁放在哪里的?好像这个问题只能归结为神,但实际上它为科学提供了线索,指引着方向,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清晰化因果,走入无尽的未来。

这些天围绕黑洞产生了诸多的讨论,当然,也出现极为不和谐的视觉中国这样令人生厌的东西,通过对黑洞的探索,我们可以明了很多问题,假想,幻想,猜想甚至玄想,冥想,无须来龙去脉,无须因缘一线牵,它是混沌的,科学就是把这些混沌的东西清晰化因果的过程,这次看来爱因斯坦又胜利了,对于这个穿越客,我是无比佩服的,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似乎爱同学的声望在逐渐下降,我的看法是很多东西过快的下结论都是有问题的。

比如我,年少时崇拜父亲到五体投地,长大后却百般嫌弃,年纪再大些却又觉得他很多东西是对的,这样不断变化的认知,是随着个人成长不断变化的,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无疑也必是随着成长经历类似的阶段,当下过于跪舔量子力学,归根结底可能也是成长的烦恼;

爱因斯坦与波尔最经典的争论:“上帝掷骰子吗”,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出现波粒二象性,出现薛定谔既生又死的猫,这举凡种种,都似乎在证明爱兄错了,但仔细思考,我以为可能是人类的认知障,是宏观到微观,三维到更高维度可能出现时思维受限所致,举个简单例子,人活60岁,感觉一生比较漫长了,可是若放在地球年龄,宇宙年龄里考量,显而易见一出生就死了,哈哈;

既生又死, 或许是参照系不同的结果,时间,维度感受不同,结论也完全不一样,量子力学目前的阶段,是人类首次进入微观世界但思维始终受限于宏观的必然,后面还有非常多的可能性,以目前的理论完全否定爱兄,最终可能跟我在年轻时盲目否定我父亲的结果一样,呵呵。

我倾向于爱兄的结论,上帝不掷骰子,掷骰子的都不是上帝,是“天子”,人设的上帝,哈哈,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逻辑:自以为上帝会如我们般思考的,通常都是把自己当成上帝了,掷骰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因果的不确定性,随机性,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很尖锐的问题:难道上帝只会在波粒二象性中出现掷骰子吗?

既然是掷骰子,必定意味着一切的随机性,任何事物都没有因果必然,这些随机,那些因果,这是人类的思维,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上帝掷骰子,意味着一切必然的随机,无序化,而更有意思的是,假如上帝掷骰子,则意味着有情,意味着上帝也可以作弊,同时也是可以死亡的,当然,这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给财神爷烧点高香,无论做什么坏事情,依然可以升官发财,定下规则-无情的执行,这是天道,定下规则-可以改变,可以选择,这是不折不扣人类的思维。

天道必然因果,是掌握一切变化后的必然,若可以随机,可以改变,那么最终自然只有一个指向,混乱乃至死亡,当然,也有这种可能性,人类的出现本来就是偶然的,毫无意义的的,根本没有天道,上帝一说,这些都是人自己想象折腾出来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个随机环境中的随机事件而已,如此则所有的东西其实都没有探索的价值;

阅读全文 »

知诺浮想: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塗,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又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节”、“礼”,文饰,先贤以之教化育民、移风易俗。司马迁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象百而道一,由其文而窥其质。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归正先生 / 关于复活节的一些思考

引言今日文章,讲的是基督教的一个传统节日---复活节。然而,这里不谈宗教信仰,只谈信仰背后更接近真理的道理。归正认为,人类的信仰可以有千千万万,可让人类世代繁衍生息的天地却只有一个。这个天地,是造物主向世人展现真理的天地,若能参透天地,距离真理也就近了。复活节,在真心向神的人眼中,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隐喻罢了。

常理,只有在认识中才能相信

真理,只有在相信中才能领悟

---Paolo Uccello《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今日是复活节。所谓复活节,是广义基督教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用以纪念救世主耶稣基督死后复活,完成对世人原罪的救赎。

耶稣基督何日钉死于十字架?又何日从死人中复活?

对于这些问题,历史上不乏有信仰坚定的护教士拿出言之凿凿的证据。归正着实钦佩他们的虔诚,也真心认为活在纯粹信仰中的人最幸福然,对于复活节,归正有着自己坚定不移的解读:

纵观整本《圣经》,归正很看重《约翰福音》十四章第六节的一句话: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归正旧时求学于高山之上,曾苦心钻研基督教历史。其间,得知《约翰福音》在基督教历史上有着较大争议。在中世纪之前的数次教义争论中,多次险被删除,最后,凭着现今已无从考证的几位英雄们的坚持,《约翰福音》才得以保存在今日通行的《圣经》之中。也正是由于《约翰福音》仍在,基督教教义才得以残留一二。

在《约翰福音》中,当然也记载了耶稣基督生平事迹,但篇幅明显变少,而独异于另外三大福音书(《马可福音》、《马太福音》、《路加福音》)的,是耶稣基督被抽象化为“道路”“真理”“生命”。这是在提醒着我们,在景仰作为“人”的耶稣基督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人”以外的耶稣基督。

就拿复活节来说,何必苦心追问耶稣基督究竟在何日复活呢?何必执着于耶稣基督究竟是否在复活节复活呢?

我们更应该着眼于这个美丽的季节:东仪雷震,万物复苏,谁也无法无视造物主的大能,最终拜倒,真心赞美!不是说耶稣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吗?让我们在世间万物中去找寻造物主的足迹,让我们在神圣的人体中去找寻通往真理的道路吧!

文章至此,归正想到了《论语》中的一段经典对话: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真理,籍着语言说出来,就偏离真理了... 孔子终其一生,孜孜汲汲追求真理,可最终却将一切归于苍茫天地,读懂了天地,则近于道矣!这个道理,无论是放在复活节上,还是放在正统中医上,都是合适的。

最后,归正真实地说出心里话:复活的耶稣,在真心向神的人心中,祂早已幻化成为一个会心一笑的隐喻。


推荐阅读:

我的外公(归正一生的楷模)

请慎用你的精神力

你所知道的中医都错了

归正先生---如果让我再学一次中医

归正先生---我们凭什么得以永生

归正先生---我所知道的“修炼”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须弥山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鬲肓之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也说癌症 / 归正先生

归正先生 / 寻回中医的原貌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7KASfJQtJQfps6qgtdIc-Q

知诺浮想:

古人非常注重“气”,现在很多的词语都带着它,如“一团和气、秋高气爽、气急败坏、理直气壮、气象万千、心浮气躁、一鼓作气、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然而现代人仿佛迷于“唯物”,越来越忽视了它。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可以说,人的“志”是“气”的一种。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也有很多“志”、“气”的描述:
春三月,言“志”『…以使志生』
夏三月,言“志”『…使志无怒』,言“气”『…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秋三月,言“志”『…使志安宁…使秋气平,无外其志』,言“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冬三月,言“志”『…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言“气”『…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这些似乎是从精神层面对人体作简单的导引。

而五禽戏、八段锦侧重从动作方面对人体作导引。
两者有类似的功效,让气舒畅。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归正先生 / 与你的脏腑对话

谈天说地,尽纳人体

---Daniel Knight《Stopping For Conversation


归正尝闻:“脏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

道行深的中医能听到或感受到脏腑之语吗? 翻开中医史,医圣张仲景没这么说过,神医华佗也不敢这么说,但神医扁鹊可能就有这般能力,《史记》记载扁鹊能“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然而,这句话并非扁鹊自己说的,而是司马迁把道听途说的写下来罢了...

人体脏腑活动是可见、可感知的吗?从中医现存的经典《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来看,归正认为今天所谓的神医们都在骗人,且无一例外。

如果中医无法做到,那么,同样对人体进行研究的道家丹士可能修成这般能力吗?说不准,归正认为道行深时有可能触及,但丹书却也把在修行过程中所见得的“体内异象”描述成“外见”,尽量避免把这些与所谓的特异功能混为一谈。此外,从道成脱胎后把血肉之躯视作臭皮囊的道家思维来看,道家丹士似乎并不在意脏腑活动的景观和感知。

好了,接下来是今天谈论的重点。

以人体为唯一研究对象,介于医学和丹学之间,另有一门失传的学问---导引吐纳。归正认为,这曾经是上古士人们进行保健养生真学。随着士人阶层在春秋战国之后的瓦解,这门真学很遗憾地失传了。导引吐纳之学,最后一次显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在东汉末年的元华吴普师徒。在此之后,未闻明传,让人拍案叹息。这导引吐纳,本是医学养生伸向丹学的重要分支,在当今中医和道家皆还幸存的情况下,却失传了将近1800年,岂不怪哉?究其为学,本不离医,妙不及丹,两头钳皆在,君遁何方?

煌煌天地,必定也必须有真理的支撑。然而,这真理绝非凡心可以触及。所谓“守御密固,阏绝”,又谓“于无住处而生其心”;还谓“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真理的大门,向一切生命敞开,不过不许夹带邪念而来。有苛严的宗教,甚至否定了世人触碰真理的可能性,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阉割版基督教

归正认为,唯有导引吐纳一门,能短暂地躲开真理对凡心的厌恶,给予世人短暂且有条件的拯救。医圣“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神医“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并教导弟子“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可惜,吴普后,未闻也。

实际上,与医理丹道相比,导引吐纳并非困难之举。被失传1800年,归正相信有其必然的道理。人性在这二千多年来的堕落,堪称古来未有之浩劫,堕落的人性已经无法与高阶的法门匹配。同时,归正也相信导引吐纳并未失传,这世界上至今仍有极少数人知而行之,归正算是此种一人吗?归正无从得知。

文末圈重点,也回到文章的最初话题“与脏腑对话”:有所导有所引的过程中,在吐与纳伴随的宫商角徵羽中,习练者已经同脏腑进行着初级的对话。不过,请大家别尝试着跟脏腑对话,无论从医学丹学论,那都不是正道。归正希望大家懂得与仲景对话,至少能直接听祂讲话。

莫名山下还珠洞,石室久等叩门声。


推荐阅读:

我的外公(归正一生的楷模)

请慎用你的精神力

你所知道的中医都错了

归正先生---如果让我再学一次中医

归正先生---我们凭什么得以永生

归正先生---我所知道的“修炼”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须弥山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鬲肓之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也说癌症 / 归正先生

归正先生 / 寻回中医的原貌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jIecN89_x47ESZkxZa5e2Q

节气随想

清明

清明,清,阳未著之性,明,阳已显之象。清,水青,青,其色近蓝,古时指代东方,东方风木,阳升之象。水在东方,蒸腾而上即为清。明,日月昼夜相继而昭,是为明。
《周易说卦传》释文王八卦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从卦象看,震雷阳卦,一阳二阴,一阳荡于内,二阴覆于上,阴居中位而为主;巽风阴卦,一阴二阳,一阴入于内,二阳阳动于上,阳居中位而为主。清明时节,震之将尽,巽之将起,阳卦转阴卦,阴阳必相竟相争,所以气温多变。震而出,巽而齐,由震而巽,预示阳由内而外渐将盛行,气温渐渐稳定。
人体受节气的影响,亦是如此,阴阳尚交竞,往来争锋,若不注意保暖,很容易感受风寒,沉疴泛起,从而致病。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节气随想

春分

春分秋分二节气,昼夜均分,各十二小时,好似阴阳的平衡点。从四季昼夜、气温等表象来看,秋分之后、春分之前,阴盛阳衰;春分之后、秋分之前,阳盛阴衰。
春夏之时,阳气盛大,万物荣欣。
秋冬之际,阳气伏匿,百昌凋零。

随着气温回升,人体最大的敌人—寒冷,也渐行渐远,人体无需分配大量阳能御寒,由收缩集中脏腑,维持基本功能的收藏阶段,转而进入可以将阳能充分供应至四肢乃至末梢的生长阶段,因而春夏生长明显。而至盛夏,随着阳能大量向外宣布,脏腑的防御和能量相对减弱,食欲反而降低。饮食摄入的减少,即可以防止夏末宣布过度,又客观上为适应秋收的肃降做了准备。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知诺浮想:

因人不能为纯阳或纯阴,所以以七(少阳)或8(少阴)也可以指代阴阳。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即以七为女子(阴)纪年,8为丈夫(阳)纪年,此或取阴阳合和而得生长之意。

上面引用的《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第五》“七损八益”原文里,岐伯告诫说阴阳不和则病。黄帝于是向岐伯请教“调此二者奈何?”

回归人身来说,阳性上行而阴下行,人体直立,可谓上虚下实。然而若不能令阳下而阴上,则阴阳不能合和,运化不得循环,生长也不得化成,七损八益会否有逆用阴阳调和人体阴阳的含义:七阳被液化则损而下行,八阴被气化则益而上行(阴阳之用)。从而与阳升,阴降(阴阳之性)合而为一人体圜道之天。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究竟何谓七损八益

引言:这次的题目比较偏门,大家可以先百度一下“七损八益”,搜索结果可能铺天盖地地都是“房事”。好吧,很符合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也为人们“解放思想”做了顺理成章的铺垫... 归正认为,单从字面上讲,“七损八益”与“房事”的确很难勾连起来,慎重起见,我们更应该追溯本源,去了解“七损八益”背后的故事。

不遭人忌是庸才


“七损八益”一词,源自《黄帝内经》,在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楚地记载着: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大意是:能够知道并运用“七损八益”之术,则人体阴阳协调,身体健康;不知或知而不用的,身体必然早衰。然而,这“七损八益”究竟是什么,《黄帝内经》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历代学者大致给出了以下三种解释:

一、绝大多数医者都指向了《黄帝内经》第一篇的《上古天真论》,毕竟该篇中“男属阳以八为纪、女属阴以七为纪”的论述都是围绕着“七”和“八”两个数字展开,但如何推导出“损”和“益”却从来没有说清楚。归正认为这些人牵强附会,不懂装懂的嫌疑很大...

二、唐代的杨善上先生在《太素》中记载“能去七损八益”,以不同的经文作出不同的注解,独异诸家。励志向学的朋友可以花点时间好好钻研《太素》中的某些论述,那是超出医理的真理!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

三、明代的马莳在《注证发微》中大胆暗示“七损八益”就是房中术,不过这与当时的中医传统观念相去甚远,也罕见赞同者。

真学失传既久,历代学者对于“七损八益”从来都是见仁见智、似懂非懂。直到1973年,一篇叫做《天下至道谈》的经文在长沙马王堆重见天日,这篇经文把七、八做计数解,教人如何通过房事益寿延年,没有疑问,这就是一本两千多年前的皇家房事指南!

一众读经未深的中医人当即直呼“早就猜到是这样”,欣然接受了“七损八益”就是房中术解释。几十年来,虽然也有人觉得男女欢爱与中医固有理论不甚兼容,却也无法推导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见解。

从这篇《天下至道谈》所处的年代来看,西汉皇帝除了前少帝、后少帝、末帝孺子婴三人少年死于横祸,刘贺因淫戏无度、被废黜后事不详,剩下的西汉皇帝平均寿命只有38岁,居历朝历代最低。作为皇帝,衣食无亏,竟然死于“而立”之后8年,可谓短命。若说开朝立国的高祖和开疆拓土的武帝因政务劳心折了寿还说得过去,而那些从小在温柔乡被扶大的皇帝们,酒色伤身必定是他们早夭的主因了。

而藏着这本《天下至道谈》的马王堆,是文帝时长沙相夫妇的墓葬。能被当时的高层统治者收藏并陪葬到“永远”的养生术,显然是当时王侯世家极为重视的。当他们占有了天下一切的时候,那“御女三千,白日升天”的传说,从来都在搔挠着每个帝王的心,秦皇汉武、以及后世继任者,估计个个如此。归正私以为,西汉的天子们,为了应付目不暇接的后宫美女,极可能人人修习过房中术(我们今天看到的《天下至道谈》就是其中的一本),而他们的平均寿命却远没达到《黄帝内经》所认定的人之天年。天下至道,实在是霸气至极的名字!让无数王侯将相至死不放。但很遗憾,这满篇淫秽文字的背后,并没有承载半点的真理。西汉枚乘曾在《七发》中写下“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西汉帝王的养生之道实在荒唐!

反观“七损八益”的出处《黄帝内经》,全书不见男女欢爱文字,倒是清楚地批评了“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 故半百而衰也”,称颂了“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的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在这般开宗明义的陈述下,当下的中医学者却硬是把七损八益和男女欢爱扯上关系,归正也是很无语了! 

那么,“七损八益”究竟说的是什么呢?归正认为,鉴于《黄帝内经》崇尚道家,第一篇就反复强调道家清静无为的养生宗旨,七损八益的真义完全可以从一个相反的思路追寻。接下来将进入真理探讨的环节,读起来会比较吃力,但归正很喜欢一句口头禅“读得懂,你还读啥?”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在谈论七损八益之前,先谈了东西南北中,而在上一篇《金匮真言论》也同样大谈东西南北中。那么,七八这两个数字是否与东西南北中有关联呢?如果看不出两者相关联,大概就像历代大多数注家那样,只能跟着《上古天真论》的七八走,作出女七损、男八益(或溢)那样无法准确理解、更谈不上运用的众多注解。

实际上,古人谈象数,无不尊河图为宗,探讨两千年前的象数就必须顾及当时就已经盛行的象数之学。七与八这两个数字,究竟指向了什么呢?《上古天真论》毕竟没有解释清楚,而《金匮真言论》叙述东西南北中时明确指出“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则正是真理的钥匙。

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阴阳应象大论》和《金匮真言论》这两篇经文的东西南北中,绝非今天流行的“五行论”的原始记载,以五行生克为主体内容的五行论是无法将它那完美的五星圆图合适地融入到“东西南北中”,因为上述的东西南北中毕竟是以河图为背景的四时藏象。

论河图象数,上为太阳,雀之象,其数二七;左为少阳,龙之象,其数三八。归正认为,七损八益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滥用太阳(七)损害健康,利用少阳(八)有益健康

先说“七损”:古人的养生观,一贯是以道家清静无为为宗旨。这与我们今天的“生命在于运动”、“用则进不用则废”的进化论观点相去甚远。先论七数,太阳居上,论文王八卦在离,论藏象应心。心者,君主之官,受一阳二阳之供奉,乃现神灵,应物思虑。无奈人类愚蠢,把上天恩赐给我们最宝贵的灵性无休止地滥用,还美其名曰“聪明”、“智慧”、“脑筋转得快”,却罕见青少年人懂得韬光养神。人类心神的运用,从来都处于浮躁的状态,并常常抱怨学习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未生病而能自顾反省的人太少太少了。在《传道集》中,我们的先哲不厌其烦,谆谆告诫来学,神明活动贵静而忌躁。从道家清静养生观论,思虑过度伤身,便是七损。

再论“八益”:思虑过度伤身,不难理解,但对八益的理解就困难多了,因为这已经触及圣凡交界的领域。河图左为少阳,象龙,其数三八,论五行象木,论文王八卦在震,论藏象应肝。有象数学基础的人都明白,龙本东方三八之神,怎么会从心神的调整而产生呢?东南木火为母子,这五行关系可是尽人皆知的,岂有木生于火的道理?

归正认为:五行生克,只是妇孺皆知的俗学。河图中可见五行,五行中却见不到河图,五行融显于河图,只是河图诸多寓意中的一方面而已。道家引用五行论,嬉戏借用而已,从来不看重其生克乘侮这一核心内容。

翻开道家经典,有着大量有悖于五行生克真理的论述:

五行颠倒术,龙丛火里出

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

火生出之木,永为不朽之木

震龙汞自离乡出

兑虎铅生在坎方

二物总因儿产母

从心火调运中产生的阳龙,又称“木液”,这对身体所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出那些野山参和冬虫草。而这些奇妙元素的产生,是建立在“应无所住”“心如止水”的禅定状态之下。 

归正旧时尝读道书,曾闻“火候容易药非遥,天癸生如大海潮”。八益对于凡人而言,也许可以通过长久的修行去触碰到,但是能否抓住,就太难了。想想大海潮生时,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在这种情况下,若无足够定力,必然前功尽弃!就算一个人不再贪恋浮世烟华,曾经的亏心事都偿还了吗?双手鲜花放下了吗?释迦牟尼进入涅盘时尚需护法,基督圣经直说人人都有罪,崔公入药镜曰“天地灵,造化悭”,这就是人性与神性的阻隔,难比“叫骆驼穿过针眼”。

话说回头,七损不完全指心志状态偏离了“恬淡虚无”,“不妄作劳”也相当重要。不过,归正更重视心志方面,因为养生首重修性,“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从临症见闻看,严重体力超支后外感风寒,虽常见重病,多能克愈;为某事殚精竭虑后外感风寒或诱生疾病,却常闻致命...

到最后,归正还想说,西汉时期,荒唐养生学说的兴起,是伴随着始皇帝“焚书坑儒”所造成的人文和学派断层。“七损八益”,也许在上古之前,还有着更为深入的研究,也造就了那个圣贤辈出的黄金年代,那是华夏文明失落的辉煌,可惜已经全部散落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杨善上先生的《太素》一书,也许是最有可能管窥上古真学的古籍了,但归正至今没有勇气沉思书中的经文。

七不轻损,八益当求大道无亲,常与善人。


推荐阅读:

我的外公(归正一生的楷模)

请慎用你的精神力

你所知道的中医都错了

归正先生---如果让我再学一次中医

归正先生---我们凭什么得以永生

归正先生---我所知道的“修炼”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须弥山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鬲肓之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也说癌症 / 归正先生

归正先生 / 寻回中医的原貌


———— THE END ————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Lyv3t6lXluzHOoBJSz36Bg

节气随想

惊蛰

冬末春初之际,惊蛰前后,阴阳初交,雷雨时作,风寒犹交迫。从六十四卦看,其为屯卦之象,明末大儒王夫之于《周易内传》曰:“初九一阳,生于三阴之下,为震动之主。三阴亦坤体也,九五出于其上,有出地之势,上六一阴复冒其上,而不得遂,故为屯。冬春之交,气动地中,而生达地上,于时复有风雨凝寒未尽之雪霜,遏之而不得畅,天地始交,理数之自然者也。”《周易》坤卦上六爻,将阴之将极,阳之初起形容为“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战必有伤亡,“血”之谓也。

阳欲彻群阴而普施于天下,唯健行不已而不可得。若犹豫不决,徘徊不前,首鼠两端,陷于险而不得出,则为难。王夫之《周易外传》谓之为:“难起于鼎革之初宁,寒酷于春和之始复,欲盛于血气之未定。”以大白话来说是“万事开头难”。

一阳生发,势将震荡群阴,然于此时,阳气尚少,且或积阴重阻在前,或生阳不继于后,交通不表,阳不制阴以致外邪深入,沉疴、伏邪复起,因此,老、弱容易生病,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迈不过冬春交际这道坎。若“勿贰尔心”,“乾乾”健行,则“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事实上,春末至秋初,阳气日渐磅礴,自内而宣发于外,大地万物欣欣向荣。人也相对少生病。

归正先生推崇桂枝汤,桂枝汤,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首方,又称阳旦汤,应春气,其可助人体阳气的升发,辅一阳健行。以上所述观之,春夏值养阳之时,常饮桂枝汤,于时为宜,于理相合。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山水蒙 (综卦屯 错卦革 交互卦复 本坤重离)

震、坎、艮皆因乎地以起阳者也。初阳动乎地下,五阳次进而入乎地中,故乾坤始交而屯。综而为蒙之象,阳自初而进二,自五而进上,则屯进而为蒙,天造之草昧成矣。天包地外,地在水中。离乎地,未即乎天,故屯止于坎;沐乎水,即隮乎山,故蒙成于艮也。
当其为屯,不能自保其必生,故忧生方亟,求于阳者,草昧之造也;而有生以后,坚脆良楛,有不暇计者焉。逮其为蒙,能自保其生矣,则所忧者,成材致用之美恶,求于阳者,养正之功也;姑息之爱,呴沫之恩,非所望矣。
夫以生求益者,待命于人,而得膏粱焉;以养正求益者,待命于人,而得药石焉。其待命于人均也,而所得则别。求膏粱者于生为急,而急则或堕其廉耻;求药石者于生若缓,而缓则自深其疢疾。圣人以愚贱之廉耻为忧,而深恤其疢疾,故屯以慎于所求为贞,而蒙以远于所求为困。
且以膏粱养物者市恩之事,以药石正物者司教之尊,恩出自下,则上失其位;教行于下,必上假其权。惧屯五入险而失位,故授之以建侯之柄;幸蒙五之顺阳而假权,故告之以尊师之宜。圣人之于易,操之纵之,节之宣之,以平阴阳之权,善人物之生者,至矣哉!

六阴六阳备而天地之变乃尽,六位具而卦之体已成。故卦中有阴阳,爻外有吉凶,而卦与爻受之。蒙之上九,象为“击蒙”,岂俯而击下乎?方蒙而击之,是“为寇”,非“御寇”也。四阴为蒙,二阳为养蒙之主,上将何所击哉?
物之用阴阳也,有过、不及,不及于阴则过于阳,不及于阳则过于阴,所过者不戢而伤其不及者。如是者寇生于内。阴阳之行,不为一物而设,德于此者刑于彼,故荠麦喜霜而靡草忌夏,况其数之有盈虚,乘乎气之有乖沴。如是者寇生于外。寇生于内者,恤其蒙而调之,道在于养,二之以“包”为德也。寇生于外者,捍其贼蒙者而保蒙,道在于御,上之以“击”为功也。
夫阴阳之刑害,日与恩德并行于天壤,而物之壮者或遇之而不伤,物之蒙者乍婴之而即折矣。是故难起于鼎革之初宁,寒酷于春和之始复,欲盛于血气之未定,则非击不能御,非御不能包,二之中与上之亢,亦相资以利用矣。不知击者,索寇于内而诛求之迫,斯嬴政之以猜忍速亡,而入笠之招,激而使之复归于邪也,蒙何赖焉!

水雷屯 (综卦蒙 错卦鼎 交互卦剥 本离重坤)

夫有其性者有其情,有其用者有其变。极阴阳之情,尽九六七八之变,则存乎其交矣。刚柔之始交,震也;再交,坎也。一再交而卦兴,阳生之序也。故屯次乾坤。于其始交,以刚交柔,不以柔交刚,何也?
阴阳之生万物,父为之化,母为之基。基立而化施,化至而基凝,基不求化而化无虚施。所以然者,阴虚也,而用致实,形之精也;阳实也,而用致虚,性之神也。形之所成斯有性,情之所显惟其形,故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阳方来而致功,阴受化而成用,故乾言“造”,坤言“正位”。造者动,正位者静,动继而善,静成而性,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由此言之,动而虚者必凝于形器之静实。阳方来而交阴,为天地之初几,万物之始兆,而屯绍乾坤以始建,信矣。
乃为玄之言者,谓阴不尽不生;为释之言者,谓之六阴区宇,而欲转之。则浮寄其孤阳之明,销归其已成之实,殄人物之所生,而別有其生。玄谓之“刀圭入口”,释谓之“意生身”。抟阳为基,使阴入而受化,逆天甚矣。
夫阳主性,阴主形。理自性生,欲以形开。其或冀夫欲尽而理乃孤行,亦似矣。然而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异情者异以变化之几,同行者同于形色之实,则非彼所能知也。在天为理,而理之未丽于实则为神,理之已返于虚则为鬼。阳无时而不在,阴有时而消。居阳以致阴,则鬼神而已矣。既已为人而得乎哉?故屯者人道也,二氏之说鬼道也。以屯绍乾坤之生,易之以立人道也。

当屯之世,欲达其屯,则阴之听命于阳必矣。而谁与命之?将以其位,则五处天位,而初者其所建之侯也。将以其才,则震之一阳,威任起物,而五处险中,藏固而不足以有为也。然则为之阴者,虽欲不“乘马班如”而不得矣。
呜乎!圣人之以“得民”予初也,岂得已哉!五之刚健中正者,其位是也,其德是也,而时则非也。处泥中而犯宵露,酌名义以为去留,二虽正而违时,四虽吉而近利矣。违时者以难告,近利者以智闻。挟震主之威者,乃引天时,征人事,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从吾游者,吾能尊显之”,则二安得不以顽民独处其后邪?此子家羁所以消心于返国,司空图所以仅托于岩栖也。

畜之极,“亨”也;否之极,“倾”也;贲之极,“白”也;剥之极,“不食”也;睽之极,“遇雨”也。然则屯极而雷雨盈,雷雨盈而草昧启。上六曰“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将无出难之望乎?曰:时可以长者,上也;不可长者,上六之自为之也。
且夫屯虽交而难生,然物生之始,则其固有而不得辞者矣。一阳动于下,地中之阳也。自是而出震入坎之交,物且冒土而求达。乃离乎地中,出乎地上者无几也。水体阳而用阴,以包地外,物之出也必涉焉。出而畅也,则千章之由条,无所禁其长矣。出而犹豫徘徊以自阻也,则夭折而不可长。故方春之旦,雷发声,蛰虫启,百昌将出,必有迅风、疾雨、骤寒以抑勒之,物之摧折消阻者亦不可胜道。非资乎刚健,见险而不朒nu者,固不足以堪此。上六与坎为体,与五为比,借五之尊,资阳之力,谁足以禁其长者?而柔不知决,其“乘马班如”,犹二、四也,于是而不能出,则竞不出矣。犹乎发土而遇寒雨,乃更反而就暖于地中之阳,首鼠狐疑,楚囚对泣,将欲谁怨而可哉!
呜乎!二、四之马首不决于所从者,在坎中而畏险,人情之常也。上出乎险而远乎初矣,然且栖迟迷留,顿策于歧路,夫何为者?甚哉,初九淫威孔福之动人也!震主而疑天下之心,五虽欲光其施,岂可得哉!唐文、周墀所为洒涕于一堂也。周衰而苌弘诛,汉亡而北海死。虽壮马难拯,而弱泪不挥,非所望于懦夫之激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