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医归正 --- 药之神机 / 方之用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

非玉烛之能调,岂璇玑之可正

归正先生 / 药之神机 / 方之用


此篇,为往期文章 药之神机/心之力 和 药之神机/药之势 之姐妹篇。

几日前,一女患者来诊,年约五十。耳鸣欲吐,夜间尤甚,持续一月余。观其人,精神略倦怠,易疲劳,舌质红,舌苔黄且薄。审其脉,脉细且弦,肝胆尤甚。食欲一般,四肢僵疼,睡眠差,大便欠通畅。

究其症状,乃是典型少阳之症。予下方五帖:

柴胡         木通         赤白芍
知母         厚朴         龙胆草
黄芩         蚕沙         草豆蔻(杵)
木瓜         蔓荆         石菖蒲
大腹皮
注:为免用方不当,特将用量隐去,敬请见谅。
服用当日,耳鸣即销。二三剂之后,诸症皆除。在惊喜之余,患者坦诚此前曾在西医五官科多次治疗,无效。无路可走才试着寻治中医,也做好了喝个十天半个月中药的准备,所谓中药疗效慢... 未曾想到,偏偏却是这喝下肚的汤药,迅速地治好了头上的顽疾。
这里,不得不讲到中西医对人体认知的不同。
西医的分科治疗,确有其针对性,但却忽视了人体的整体性,最终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死胡同。我所见过的疑难症,多是由于当下医生缺乏人体整体观所致。
中医眼中的人体,乃是一气上下周行之人体。能量向上,须化水为气,所谓“地气上为云”,能量向下,须化气为水,所谓“天气下为雨”。五官位于人体之巅,若无清阳之气向上的滋养,自然出现各类问题。
清阳之气向上不力,因此,就要通过补气来解决。这是当下很多中医的思路,也导致了补气益气之方的盛行。不客气地说,这些医生并没有达到中医的水平,缺啥补啥的逻辑妇孺皆知,要你中医何用?
就以上文的病例来看,病人出现了耳鸣,确有清阳不达的症状,但绝非气不足,因为舌苔黄和大便不通等症状都说明了是病人身上的湿热之气阻碍了清阳之气的上升。就如同在潮湿杂乱,虫蛇丛生的热带雨林中,大地升腾而起的清阳之气也难免变得浊重,很快就会失去了清轻向上的动力。这时候如果再补气益气,只会让人体内环境更加污浊,不但不治病,还会生大病,害人不浅!
回到上文病例中的药方,在此对用方思路做简要梳理:须以达原饮去其水谷污化湿热之气,为清阳之气的升腾创造先决条件;须以木瓜白芍之类,增强清阳之气的持续性,所谓至柔乃为至刚也;前面两个条件具备了,再以小柴胡汤拉动并提振少阳之气,就能够起到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之效。
需要注意的是,此方中用于头面部的仅蔓荆、石菖蒲二味。我曾所见过不少专家名医的方,但凡知晓不适之处,或通过西医检查得知疾病所在之后,即会在药方中加入大量的对症之药。仿佛对症之药用得越多,病就好得越快...
曾闻岭南乡谚: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用方的关键,在于梳理人身的气机。只要气机顺畅了,再辅之以数味对症之药,病即得治。这就如行军打战,正规军和特种兵都要用得好,才能算是一流高手。何谓正规军?梳理气机之方也;何谓特种兵?对症所下之药也。行军打仗,正规军定要占大头,特种兵起的是辅助作用,不可以没有,但要用得对且准。当下医家,但知出制胜,不管合不合适先来个特种兵一波流,正面战场都扛不住了,你还想在敌后当游击队长?找死吗?
纵观《伤寒论》一书,以三阴三阳六气为纲,却不以五藏六腑为主线。通过这种书写逻辑,几乎可以认定,在医圣眼中,并无当下医学中机械定位的各个器官,而是只有一气周行之气机。在这种质朴思路的引导下,医圣所用之方,皆旨在梳理人身之气机:
外邪羁绊,汗而越之,桂麻首选;实邪内结,引而竭之,承气之属。倘若中枢蕴闭,则解郁升降之,泻心诸方。唯气蕴则津液化痰饮,多有化热趋势,故斡旋多佐以寒凉,后世所谓辛开苦降。须审病情而熟药性也。
不知气,无以用方。是为药之神机——方之用。
———— THE END ————
点击“在看”,传播真知
敬请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