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医归正 - 也论熬药:告诉你正确的中药熬法
也论熬药:告诉你正确的中药熬法
归正按:熬药方法的对错,关系到药力挖掘的多少。现行的熬药方法,或多或少,已与经典偏离。现代化熬药方式的出现,当然节省了时间,方便了病人,但归正认为,亲手熬药对于病人来说更是一种修行,对疾病的根除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Albercht Durer《青草地》
归正儿时体弱,寻医看病,常服中药。印象中,煎煮中药大都采用小罐密封急火,一般是水开后10-20分钟闻到药味浓时即倒出服用,是为医嘱,遵行弗改。现在要是去中医门诊看病,熬药的方法大致也是如此的。
归正近年为家人修治中药,对照中医经典《伤寒论》,常常煎煮100分钟以上。期间,反复亲手折断、掰开不同煎煮时段的桂枝、白芍、甘草、厚朴、杏仁等药物,并亲口咬嚼药物,品尝药液。
修治中药的归正
---Jacques-Louis David《 阿方斯·勒罗伊博士的画像》
老百姓寻医看病,很单纯地就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更好地生活,他们当然没有时间去钻研经典,字字句句去分析熬药的要点。然而,作为医者,归正觉得有必要将经典的真实记载、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告诉大家,公听并观,帮助大家对现行中药煎煮法的对错做出自己的判断:
一、中药材,特别是非花叶类,最好先浸泡30-60分钟,煮沸后略减火势,保持滚沸60-150分钟。从《伤寒论》桂枝汤用水7升得药3升,麻黄汤用水9升得药2升半的记载来看,熬药60-150分钟绝不会太久。
要说熬药,还是要有中古炼金术师的那份投入啊!
---Joseph Wright of Derby《The Alchemist in Search of the Philosophers Stone》
二、现在普遍以包药纸放置药罐盖下并塞住药罐嘴,以期封闭药气的思路,似乎不值得提倡。《伤寒论》并没有这等要求,从麻黄汤“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的记载看,将纸放置罐盖之间并塞住出药嘴的作法,应该是后世的画蛇添足。《伤寒论》113方中,在熬药的过程中去沫、去滓、另加药物的记载十分频繁,不可能将药罐捂住包住。
三、现代化的高温高压煎煮法,将药液以塑料袋包装好,节约了时间并方便了病人,但效果未必比得上传统方法。许多疾病,本质是人长时间魂不附体的结果(是的,归正坚定地认为外界的寒热燥湿只是病痛的诱因,让诱因真正发展成病痛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可通过亲自煎煮中药,暂息尘劳,安定精神。
很多宗教,都是通过信仰的方式,让人心安定。其实在中医的最源头,也有着类似宗教层面的精神控制和运用,可惜,当下已无人有这样的知识境界对这些文字进行解读。
---Salomon Koninck《沉思的哲学家》
四、用传统的陶土药罐来熬药是最好的。若家里没备有陶罐,用金属锅代替未尝不可,但火候掌握就有很大区别了。一般说金属锅加热快、退热也快,同样的水量、同样的炉火,滚沸蒸发却不一样,熬出来的药效也就有区别了。归正不清楚用金属锅熬药要多久,建议大家还是用陶土药罐来得好。
药材成自厚土,当然还是用陶土罐来熬化最好了
---Glaudio Bravo《Philippine Pottery》
五、汉末战乱连年,国人常在恐惶中逃命,医圣张仲景记载在《伤寒论》中的药物都是屋旁溪边随手可得之品。医理可繁,用药从简。后世医家,时不时开出珍稀药材,而这些药材基本上是质轻且薄的芳香药,因此,熬煮的时间也随之缩减。归正认为,芳香药在一定情况下确有它的特定功效,祈望诸位认真思考,以免被拽入邪伪而不自知。
总而言之,归正怕死,在还没吃透《伤寒论》之前,还是选择谨守医圣的叮嘱。后世的创新熬药法,或许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医圣张仲景的境界,两千年来无人能及,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好了,今天,大致就讲这些,祝大家周末愉快!
暂定下一篇文章为《千古谬论:胆大的人真“胆大”吗?》,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JPFAuTW8B6MEaC2npnyqFg
知诺浮想:
药效亨通的汤液,需要充分煮沸,充分浓缩。很多寻常药材,对症即见效,并非越名贵越有效。“心诚则灵”,从某些方面来说,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