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知

知行诺一

问路何方:中医渐亡之殇

归正按:中医会渐渐消亡?这究竟是无病呻吟的杞人忧天?还是穷途末路的无奈感慨?几年前,屠呦呦靠青蒿素得了诺奖,中医界为之振奋。然而,屠女士使用科技手段,从青蒿中提取药用成分来治疗特定疾病,更应该理解成是对某一味中药研究的登峰造极。而正统中医治疗疾患,讲的是寻因而治,讲究各类中药的组合匹配。相较之下,不得不问,屠女士所依靠的科技手段,究竟还留有几分中医血脉?

---Rembrandt van Rijn《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毁灭》


当今的中医研究,很多的精力放在中药上,比如说疟疾青蒿素、非典板蓝根,而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却越来越荒废了。中医学两大经典《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在大学已降为了选修课。这隐隐约约让人联想到古代部落战争杀掉男人(中医理论),虏走妻儿(中医方药)的画面。

藏在屠女士获诺奖风光无限背后的,也许是正统中医的灭顶之灾!

一、衰败的缘起

中医衰败的直接原因,当然是西医的到来。

没有西医的到来,不甚了了的中医“理论”下,代代名医肯定层出不穷。要感谢西医的到来,以不同的目光审视,无情的棒喝,让中医在极不情愿的心态下有所反省。

归正认为,医学的宗旨是兼善天下,中西医研究的对象同样是人体,彼此融汇,取长补短,走向大同是必然趋势,也是人类为疾病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希望看到的最好结局。然而,可悲的是,相遇百年来,中西医能实现真正融合的领域却极少。

---Francisco De Goya《剧烈争吵》

中医将人体各内脏器官看作整体,再将人与自然界看作整体的思维方式(即“天人合一”),西医可能觉得玄乎了些,但并不反对,毕竟他们的老祖宗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Stoicism)也曾推崇人体是“小宇宙”的概念。

Zeno:仿佛听见有人说我帅?

(注:Zeno是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

然而,中医在天人合一的前提下,引出特有的核心理论---藏象学,却让西医人茫然至今。其实,中医人何尝不茫然呢?若非如此,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还没有把中医理论向西医解释清楚呢?

中医的衰败,深层原因是:中医弄不清楚自己是什么。

二、曾经的自救

西医人无法理解中医,中医人无法解释中医,面对着西医良好快速的治病疗效,中医承受的质疑越来越多。于是乎,为了寻找自救的出路,中医界开始研究中医。然而,至今为止所进行的,都不是正常意义上的研究,而是努力在西医学的理论思维里得到认可。

“哥么,要不咱换个思路学学他们?”

---Raphael《圣礼之争》

曾经何时,西医人本着他们的理论思路,从中药里提取了黄连素,认为中医清热解毒的原理在于某些中药含有的天然抗菌成份。多年后的今天,西医早已弃如敝屣,却仍然左右着中医对抗菌和清热解毒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的中药注射液,虽记录为中医研究成果,但却成了“废医存药”的帮凶。屠女士的青蒿素救人无数,归正敬佩,但仍然是以西医学的思路推敲中医,对中医的自身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国人因屠女士的成就高喊中医伟大,显然是外行人的兴奋,用中医行话说,是危险的无根之火。

中医人选择以西医的思路研究中医,原因有二:

首先,是盲信西医,这几十年的教育让绝大多数人相信西医等同于科学。在此,归正建议那些天天把“科学”挂在嘴边的市井学者们(比如某位方姓科普斗士),请认真翻读一遍你们所推崇的西方科学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若是看了他老人家对“科学”的真正定位,不知你们会做何感受...

对中医而言,选择了“科学”,就丧失了慧眼

---Rembrandt van Rijn《托比特的失明》

其次,是中医人对自己的学术心中无底,这最致命。这种灵魂出壳、离开本位的学术研究动向,使得今天中医的研究队伍,不再接受传统中医理论指导,清一色地都成了外“中”内“西”的伪中医。

时至今日,中医界依然无法提出能够统揽全局的发展方案,只是孜孜不倦地将精力放在“某某经验”这些原始的实践积累上。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医年轻学者,通读一遍《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尚且不易,想对中医理论有所入门,更是万中无一。

中医迄今为止的自救,不算成功。

三、未来的方向

中医人弄不懂中医是什么。这句话听起来很尖锐,然,行内人自己心知肚明。用西医的思维研究中医,只会落个里外不是,最终难逃灭亡。中医要自救,迫切需要的,是大踏步地回归传统经典,认清我们的源头,再谋发展。中医正源,唯《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二书。

浪子:爸,我在外混不下去了!

父亲:没事,你可知你爸叫李刚?

---Pompeo Batoni《浪子回头》

《黄帝内经》开头九篇基本都在谈天说地,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如:“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天明则日月不明”、“苍天之气,清净则治志意”,但是,藏在这满天神佛的经文后面的,是实实在在的人体。这九篇,极为系统地描述了古人如何顺着阴阳→四时→六节的脉络,推导出六节藏象学说(即另一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无处不在的三阴三阳理论)。中医正源,正是植根与此。但是,很可惜,当下已无哪位名医学者有能力顺着古人的思路,从难解的古文中还原出六节藏象的本来面目。

另一部中医经典《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因此书被尊为千古医圣,这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六节藏象学说真正用到了临床,中医正源,正是成型于此。然而很遗憾,因为该书的灵魂---三阴三阳,已然失传。今天的中医人对《伤寒论》这本书,更多的是心存敬畏,却几无偶有会意的欣喜。

中医的源头,就在这两本沉甸甸的书中。不论您是象牙塔中的学子,或是功成名就的名医,还是桃李天下的尊师,恳请您慢慢地从现行的教科书、成功医案、历代注解中走出来,因为那里没有出路。再恳请您暂时放下已有的中医知识,清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两本经典,书中大量的阴阳论述,也许还可以为我们寻回六节藏象学说提供宝贵的线索。

如果未来有缘,归正也会跟大家系统地聊聊六节藏象学说,不敢说彻底领悟,但或有闻所未闻的新鲜感。

只有寻回六节藏象学说,中医或有重生的希望,本篇到此。

下一篇见面时间定为8月20日,篇名暂定为“望闻问切:告诉你真正的中医如何看病”,敬请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Ito4tVkhegBFrjLmCP_K0Q

知诺浮想:
五行生克之说,与《周易》“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高下立判,相去甚远。
以五行生克等为指导的“中医”,与以“三阴三阳,六节”为精髓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同样差之千里。

归正先生讲什么?

在此,向新老朋友们说明笔者开立“归正先生”公众号的意图以及未来的运营思路。同时,笔者才学有限,形单影只,在此呼吁更多同道加入“归正先生”的队伍,共挽狂澜于即倒。笔者坚信,何日中医真正复兴,中华才能最终具备引领世界的软实力!

---Rembrandt Van Rijn《浪子回头》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正先生”的公众号名字,灵感得自《归去来兮辞》的开场白。

陶先生半世沉浮官场,最终归隐田园。究其原因,归正的总结是:身外之物皆非己,回归自性寻天真。

---Custav Carl Ludwig Richter《吉诺维瓦在森林中隐居》

现在的中医不是正统吗?需要回归正统吗?

笔者苦读医书,得来的领悟让笔者相信,《伤寒杂病论》之后的一千八百年中,学术承传出错,或多或少,是不容置疑的。当今,中医被西医挤压得生存困难,就是最好的证明。

面对中医的式微,笔者自称“归正”,希望能够和同道们一起踏踏实实回归中医正典《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先彻底弄明白中医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再考虑如何自我救赎。

把旧资料翻出来看看,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Jean Henri Coene《The Lost Manuscript》

运营此公众号,归正的大致思路有以下几点:

一、归正从纯中医立场出发,通过经典寻回正统中医。

二、归正所学所知,异于现今通行的中医理论,估计得不到大多数人的立即支持。希望大家本着言者无罪的胸怀审阅,若有异见,请引经据典,以理服人。

三、归正过去不隶属,未来也无意加入任何学派,所有见解完全出于个人思考。凡有引用,皆会注明出处。同时,欢迎引用本公众号中的所有言论,但也请注明出处,以免日后追究,有伤风雅。

四、所有文章配图都将引用西洋画派,要说原因,是由于归正不屑与“五行八卦四处摆,神医秘方不离口”的伪中医为伍,更是由于归正坚信中西医理终归大同,真理本无二致。

五、闲暇之时,归正也会谈天说地,内容不限于哲学、宗教、文史、游记等。

六、归正俗务缠身,能力有限,现诚邀有志于中医的各界朋友递送简历,踊跃投稿,共同参与到复兴中医的队伍中来!简历或稿件请同时发送至:

auldlangsyne33@hotmail.com

gg123am@gmail.com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K1chghb4FKSLq7Hu5TwrCQ

知诺浮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欲知归何方,唯寻自来处。

节气随想

立秋

秋冬养阴,阴性静、沉、敛。养阴,即顺阴性好静之情。
震居东方,一阳在下,二阴在上;兑居西方,二阳在下,一阴在上;分离之象。
离居南方,一阴函于二阳之中;坎居北方,一阳函于二阴之中;合和之象。
阴阳合和,则阳生阴成;阴阳分离,则阳杀阴毁。

夏至一阴生,阴阳性异,理当渐趋于分离。秋三月,经历春夏两季的生发、浮散,万物慢慢自内而外收敛。至秋分前后,阴气渐盛,阴阳大致相衡,势均力敌,阴阳分离,阴阳行肃杀之能。天气汇萃于上,地气敛聚于下 。

早睡早起,以得天阳。神志安宁,以平地阴。如此,则人体阴阳可稍和,肺气可清静。

不顺应秋气,收敛身心,容易伤肺,而太阴治节不力,冬天给养内脏的阳能少,不易消食,引发飧泄。自然冬时可供收藏的精气也少。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春夏养阳:也谈三伏天养生

归正按:三伏灸,盛夏时节的中医流行话题,近来已有不少朋友发信息希望听听归正的看法。归正认为:三伏灸的思路合理且有效,但就医理而言,只能算是一块璞玉,有心人细细雕琢,或许能有“石破天惊”的领悟。

---Michelangelo《先知撒迦利亚》 


这是本公众号到目前为止较为深刻的一次医理阐述,难免艰涩难懂,敬请读者们要做好静心阅读的准备。有一定中医基础的,花30分钟应可寻得归正的思考脉络;无基础的,需要匹配相应的关联阅读,费时自然更久。好了,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

首先,弄清楚概念:何谓三伏天

三伏天的说法,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德公。“伏”者,俯伏、隐伏之意也,阐述的是隐伏以避盛暑的道理。三伏天处在二十四节气的小暑至处暑之间,分为初、中、末三个时间段:

初伏: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起的10天

中伏:夏至之后第四个庚日起的10或20天(根据夏至距离庚日的长短而定)

末伏: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庚日夏至

,十天干之一,序数七,列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三伏天正当一年最热的盛夏时节,火热太盛而金为之敛伏(火克金),或者说畏伏。这种说法自秦汉以来就有,译成大白话:“火气太盛金会化,温度太高人会挂,赶快躲起来吧!”

在三伏面前,凡人应当俯伏为先,就像亚伯兰虔诚迎接天使

---Murillo《Abraham Receiving the Three Angels》 

夏至,太阳光照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在这一天经历了一年之中最为长久的日光照射,天地万物的阳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峰

在古人看来,夏至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日。盛极必反,其结果是---夏至一阴生。这是古象数学的根基理论,也有圭表测景作为理论根椐。那么,问题来了:三伏天为什么不以阳气最盛的夏至为始点,而是始于夏至之后的第20多天?不是说夏至一阴生吗?

理想的三伏天究竟应该起止何时?交给上帝解答吧!

---Albrecht Durer《Apollo with the Solar Disc》 

归正认为,这是邵康节先生没交代清楚的象数问题,应有更深层次的运用。秦德公的三伏说法,更多源自于古人对气候变化的客观感知,以及五行生克理论所造成的惯性思维,与邵先生先天学的严谨逻辑有所差异。

以上是常识普及,接下来是对医理的思考

对于三伏天,中医学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认为这是应该以寒凉、或者说滋阴的药物或膳食来调理过剩的阳气,这种看法十分普遍,但认知的层次较低,归正会在近期文章中重点谈及;

第二种:认为这是治疗宿疾的大好时机,于是乎三伏灸大行其道,这也是下文讨论的重点

近代医家对于三伏以及冬病夏治的思考,较为经典的出自清人张璐的《张氏医通》。书中记载了常发于冬日的哮喘病,在三伏天以白芥子末敷涂,让局部穴位产生烧灼感,乃至于起泡,以驱逼寒邪之沉积。

魏征:换身马甲就认不出你大爷了?

---Raphael《Saint George and Dragon》

张氏三伏医理的本质,是利用三伏天阳盛阴衰的身体状态,在阳气浮散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助推一把气力,逼邪外出,就如李世民赠三扇与魏征,追斩泾河龙。当下虽无疾,却为冬寒计。

考张璐生平,原是明末官家子弟,少时求学治国,后明亡弃绝科举而专心医学。其生平经历与傅青主类似,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心志高远纯良,造诣绝非一般医者可比。基于此,归正认定张氏的三伏医理有其高明之处。

唯有心志高洁方能不落世俗,最终领悟高深的医理。

---Murillo《Saint Francis of Assisi at Prayer》

正统中医认为:人体阳气的宣发,经春生升,夏浮散,在盛夏时节已臻极致。《黄帝内经》第四卷《移精变气论》提出了“阴居以避暑”的理论,天气热了,找地方纳凉,当然正确。然而,这却与位列第一卷的《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春夏养阳”的理论有着不小的矛盾。

归正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遵从古人重视先后次序排列的传统思维,列于第一卷的篇章,是最重要的原则阐述,后面内容反而是原则之下的学术展开叙述。因此,“圣人春夏养阳”才是医理的上层。

阳气多了就活,阳气没了就死,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古人对光和太阳的崇拜,绝非遥不可及的敬畏,而是自内而外的驾驭

---Luca Giordano《Offering Sacrifices to Apollo》

再回到张璐的医理,归正认为所谓的三伏灸、三伏穴位敷贴、三伏天治冬寒宿疾等说法,都抓住了“阳气为重”的正统中医脉络,然而还未达到“养阳”的境界,其实质仍是顺势趋附。对此,借用陈修园先生的一句话“虽未醇,亦足贵”。

同时,对于三伏灸的运用,归正认为不应仅限于冬季哮喘,但凡因寒邪沉凝而反复发作的痼疾,皆可参考使用,但必须注意火灸疗法可能导致的副作用。每个人对火灸的耐受程度不同,胃肠道的通畅情况如何,舌苔厚腻还是剥少,脉象在火灸之后的变化,都必须认真观察,前后对比。切不可把三伏灸当做一种时髦消费,有做就是挣。

身板不过硬,火灸之后感觉被掏空了....

---Eureka Tower《好热》

反过来讲,若是想借盛夏的阳盛阴衰来治病,归正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仅限于三伏灸,方法多的是:

比如:夏气在四肢,中午运动四肢,力透掌指/趾,必有益于痹症的恢复;

再如:归正曾经在仲夏初秋间用重剂桂枝汤加味,治愈过迁延二十多年的重症过敏性鼻炎;

上述两种方法的背后逻辑,都是借阳盛阴衰之际,张正阳、逼阴邪,捣毁病灶。三伏灸,是当下中医界少有的近于“养阳”治病方式,但其背后的医理,却鲜有人思考,更不用说活学活用,将同样的医理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掣引、汤药)运用于人身之上。

何日若将真理完美地契合到人体之上,上帝的荣耀必得彰显

---Andrea Del Sarto《圣徒奥古斯汀揭示三人的奥秘》

对阴阳的不同理解和运用,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状态的高低,上文说到过,稍懂医理者,都明白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道理,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仅是提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调治手段。那么,高于这层次的,就是听起来似乎与之相矛盾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建立在透彻理解并利用阴阳的基础上的,也是三伏灸有可能带领人们进入的全新认知境界。

三伏灸,是姑射山下的小石子,捡到了石头却没见到山,就太可惜了。

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

下一篇见面时间定为7月30日,篇名暂定为“归正讲什么”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f3UktKCIVlPDxRjrWMsIlQ

知诺浮想:
夏三月,太阳之开,时为之。当其盛极,太阴敛服。
人应夏气,太阳气盛。太阳之宣,自内而外,亨通畅达,发起生化,充身熏肤,益及体表、四肢,无不利。
阴阳一气,此起则彼伏。
春夏养阳,人应天时而扶阳抑阴,以五味、汤药、掣引等方法,助体内之阳壮大而广布于身,驱荡阴邪,则亨而利。

节气随想

大暑

夏之繁盛滋长万物,正因为有秋收冬藏春生三时的收敛蓄积和生发做为夏长的前提。

人体太阳的宣发也是如此,必须基于太阴治节,少阴敛藏,厥阴少阳生发,阳明合明这一系列的生化之上。

《周易》常以时、位来解卦,乾卦从潜龙、见龙,进而乾乾夕惕若,乃至或跃在渊,终至飞龙、亢龙。

儒家有中庸之说。

其实殊途同归。没有乾乾之阳,生命不得循环,万物不得生长,而阳之潜、见、飞、亢,时、位使之然。

大暑时节,如置身湿热之桑拿房,如煮似蒸。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太阳到达黄经120°。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阅读全文 »

知诺浮想:
2018-06-11:
阳,清扬,散发,健动不居,因而能够推陈出新;阴,沉浊,积聚,顺静常驻,所以趋向因陈守旧。
呼、吸,摄食、排泄,是人体常见的新陈代谢方式。人体心神通过这些方式,使新、陈得以代、谢,让人体可以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人体汗、吐、下,或者一些小毛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利用寒、热,排出身体糟粕或病邪的方式。

2017-07-16:
似乎有些象兵法中的“围城必缺”,这样城内至少部分敌人不会觉得毫无生机,以致狗急跳墙,鱼死网破。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归正按:都说小病延年,常见时不时咳嗽的老太婆活到八九十岁,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则一病呜呼。身体偶尔出现小症状,说明身体是非分明,一有小偏差就立刻“启动”病态来纠正。这种病态反倒是真正健康的表现。

---Jehan Georges Vibert《生病的医生》


归正年少时,曾苦读徐子平先生的《渊海子平》。有缘得见一名言,至今奉若至理:

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

大意是:有点小病痛是好事,别稀罕从来没病过的人。

在现代人看来,时不时患点小病是人体虚弱的表现。这显然与一千多年前徐先生的观点大相径庭。对于这个问题,归正做过很深的思考,最终认为徐先生的看法很有道理。今天,归正将自己的思路略作梳理,跟朋友们一起聊聊身体小病痛背后的故事。

发奋读书的美少年归正

----Lorenzo Lotto《学习中的绅士画像》

首先,先把定义弄清楚。什么是身体小病痛?

归正认为,感冒发烧、有痰流涕、斑疹、脚气都属于小病痛的范畴,也就是徐先生认为可贵的小病。

读到这里,定有朋友希望归正先把小病痛的范畴定义化。对不起,归正这里只举例,不定义。定义必须向张仲景先生请教,这是《伤寒论》的不传之秘。

偷窥,不过是世人的顽愚,真理哪里是偷窥可以见得的?

---John William Waterhouse《普绪克打开黄金盒》

小病痛一个个讲也烧脑,归正这里以脚气为例展开吧。

脚气、足廯、香港脚,并不光彩的名词,人人皆知,但多数人患而不谈。归正相信至少有50%以上的人患有此病,尤其是30岁以上的成年人。

很多患有脚气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包括归正自己):患有脚气,最怕脚气莫名奇妙地变好,因为,每次脚气的忽然好转,都会伴随着身体不轻的病变。最终,只有等这些病变都医好了,脚气才会重新出现。归正小时候听大人说“脚气不能好,好了生大病”,自身经历几次后,不得不由衷感慨,妙哉乡谚!

耶稣:“怎么我的门徒都是香港脚?”

---Ford Madox Brown《耶稣为彼得洗脚》

从西医看,脚气的成因清晰且明确:脚趾丫通风困难、光照有限,容易滋生霉菌,进而形成脚气。由于成因是霉菌(可百度一下白色念珠菌),因此,脚气被普遍认为是可传染的。

然而,归正认为,霉菌的滋生不应该是脚气主要原因,人体主动允许霉菌在脚趾丫的生长,才是问题的关键。

以归正自己为例,归正儿时,常与患有脚气的外公和父亲共用擦脚布,十多年下来,接触霉菌无数,怎就不见那时有些许的脚气症状?再如,一对夫妻,生活环境大致相同,同用一块擦脚布,其中一个有脚气,另一半却不受霉菌感染的情况也很多。西医轻描淡写地认为这是“个体差异”,但,就是这轻描淡写的“个体差异”,最终决定了霉菌可否真正滋长致病。

请允许众仆人在你高贵的脚间茁壮成长吧

---Herbert Gustave Schmalt《Where is my lord the king》

那么,这所谓的“个体差异”究竟是什么呢?

好,现在进入今天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每个人,体内糟粕的沉积量是不同的。

青少年,身体代谢功能极为旺盛,体内糟粕的沉积量自然很少,光鲜的皮肤就是再好不过的证明。

成年之后,人体代谢功能渐渐衰退,但还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肢体运动来促进代谢。

再不济了,人体就要开辟新渠道了,这时候,“个体差异”就显化了。

“哥么,指条路好不?”

---Edvard Munch《小路上的谋杀者》

有人选择感冒发烧、有人选择有痰流涕……当然,也有人选择脚气,因为有霉菌附着的脚趾丫,比起人体其它处紧致坚韧的皮肤,是最理想的糟粕拍泄处。

归正认为,脚气是身体的一种代偿性病理变化。展开了说,这也是许多顽固难治、屡治屡发的皮肤小顽疾的共同病理基础。这种以局部的病理状态为代价,维持了人体糟粕对外排泄的总体平衡,最好不要轻易打破。因为,一旦打破,糟粕无路可走在人体中堆积叠加,就有可能演变成更为棘手的病变。这也是“脚气不能好,好了生大病”的病理基础。

推而广之,时不时感冒发烧,或者有痰流涕,也是人体通过局部的病理状态为代价,去维持人体的总体平衡。若有哪位朋友,过去时常患点小毛病的,最近忽然变“健康”了,那么,有可能是曾经能够显化的病症开始向人体内部转移,归正建议您去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防止糟粕在体内的彻底固化进而演变成不可逆转的疾病。

“大爷的!多久没感冒发烧流鼻涕了?”

---Rosso Fiorentino《拿着信的青年画像》

讲到这里差不多了,归正总结并升华一下。

“有病方为贵”,其背后的逻辑是糟粕必须寻出路排出人体,以免糟粕在人体转化为更严重的病变。当然,排出糟粕的最后方式,就是令人谈之色变的外科手术,那基本上都是伤筋动骨,即便成功也没了半条命。

“有病方为贵”,其背后的实质是人体的是非分明,容不下一点点的不平衡,一有一些小偏差,就会及时寻找替代性的途径将糟粕外出体外,进而对身体做出最及时的调整。

实实在在的,归正真心认为偶得小病痛的身体才是最健康的。只有接受“不好”的,才能得到“最好”的。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1:https://mp.weixin.qq.com/s/3edceIO1c_RmyfuzVSlHhA
原文地址2:https://mp.weixin.qq.com/s/rQYydQ6X9W6PYFGZkkW6Gg

知诺浮想:
2018-05-27:
人体太阳覆盖之广,小至喷嚏排异反应,大至时间长短的感觉。有时时光飞逝;有时度日如年。
压缩时间感,多在愉悦之时;拉伸时间感,多在烦闷、痛苦时候。这些感受,或是人趋吉避凶的本能,警示身体预防应对。
梦境后的排异反应,可能是心神“模拟”现实,给身体一个行动的“理由”。
岳武穆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017-07-14:
人之太阳(心神)覆盖之广,小至喷嚏排异反应,大至时间长短的感觉(如归心似箭),无不因之。
岳武穆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心之功用其实一也。
修心可助太阳之普照。然而,欲得太阳之普照,非日夜之健行不可得。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梦境时空:丈量时间的长短

归正按:

归正前几天耗神太过。因此,本周略缩短了篇幅,内容也转为更轻松俏皮一些:

在Rosso Fiorentino的画中,大师可以借用修士的手指去丈量圣约翰的器量。而在这个时而现实,时而缥缈的世界中,我们又应该用什么来丈量所谓的时间呢?是日月晦明?是远眺北辰?还是伴随着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的“嘀嗒嘀嗒”?

别看主人公!看重点!看重点!请看图的中下部!!!

---Rosso Fiorentino《圣母的婚礼》


归正幼时常坐在榕树下,听坊间老人傍晚时谈天说地。

记忆较深的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说古代有人上山砍柴遇到神仙,七日后回家,人世间已经几千年了,人与物皆非旧时,可见仙境与人间在时间上的巨大差异。

---John William Waterhouse《山林女神与那喀索斯

仙境的非凡,凡人自是无缘领略,但也可以通过梦境来管窥世界的大奇妙:

昨日,梦见与狐朋狗友们踩单车出游,沿着少年时的路径追风。一路飙车,享受着同伴们歇斯底里的呼喊,重复了今天不再有的车技。

那些年,伴随我们一起骑单车追风的女孩

---Aphonse Maria Mucha《伦敦自行车制造厂产品广告

转眼半天,回来路上忽见前方一群蚊子,飞舞得如烟如雾,正打算从路旁快速骑过,偏偏有一只蚊子飞进了鼻孔。惨了,没办法控制自己了,狠狠打了个喷嚏,飞出的不是蚊子,而是一粒干燥的小鼻屎...

醒来细想,何故在梦中勾起这段往事?梦因,不就是这颗小鼻屎吗?刚才梦中的情节衔接得如此完整融洽,一气呵成,不就是为了一个喷嚏做准备吗?

但丁《神曲》一梦,为的是人性的顿悟,却硬生生地经历了地狱、炼狱还有天堂的三重境界

---Dante Gabriel Rossetti《但丁之梦

论时间长短,这颗干燥的小鼻屎脱落刺激鼻腔,产生喷嚏反应,应该不到一秒钟光景。然而,归正因此产生的梦境,却真真切切地经历了好几个小时。人间的真实时间,似乎在梦里被拉长了几千上万倍。

鼻屎喷嚏,幼时尿床,少年春梦,梦醒刹那才明白的梦因,总需要长得多得多的梦境作为铺垫。这到底是先前的梦境,合情合理地导致了梦醒的结果?还是梦醒刹那间才明白的原因,将需要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时间来酝酿的情节,硬生生地塞进梦醒之前的刹那?

---Henry Fuseli《牧人的梦幻

烂柯山上,人间的真实时间,被大大地压缩了

凡人梦中,人间的真实时间,被大大地拉长了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归正下一篇见面时间不变,内容待定,敬请关注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1:https://mp.weixin.qq.com/s/0PhicLAwW77NyW_2omWzJg
原文地址2:https://mp.weixin.qq.com/s/ppGH2NdJ4i3m3b7TBgeryw

节气随想

小暑

春夏之际,雨水充沛,通常河流水位上涨,若无盛夏的持续高温,蒸腾、转移水分至它处,则易出现此地水患,彼处干旱,如此则秋不燥不收,冬不寒不藏,长此则天道循环受阻。

《黄帝内经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曰:『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人体亦如是,春夏之初,气化繁盛,液化也相应频繁。若夏汗不出,心则难行宣布,充肤熏身之能,久之心反受其伤,导致火道不畅。到秋时,一方面气化已不畅,奉收者少,导致液化不足;另一方面,心难宣布,覆盖体肤,充任防御之能,所以易得痎疟,从而在冬时也容易犯病。

《说文解字》云:『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释名》曰:『暑,煮也,如水煮物也。热,爇也,如火所烧爇也。』

小暑节气,地表万物沐浴于天、地至盛之阳能中,自身亦由内而外敷布阳能,最为显著者如水之蒸发。置身天地之间,人此时觉得酷暑难耐,如煮似蒸。

小暑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度。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伤寒方理法运用·经方哲学(学庖丁解牛,则游刃有余) (2017-05-31 07:58:20)

顺着仲圣先后用方思路剖解伤寒方理法。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剖解:太阳病,脉浮,太阳病是责在心胸向外宣发阳气的问题。所以需要帮助心胸的宣发功能,桂枝甘草汤主治心下悸欲得按者,功能辅助心胸之宣发。太阳病,由于外感邪气,所以还需要向外浮散来使邪从汗解,麻黄能发汗,生姜也能发汗。此太阳中风证由于阴弱,汗自出,则阳气偏于向外耗散而至中气相对变弱,所以要同时兼顾补中,生姜温中,大枣补气补津液;阴弱,尺为阴,脐下为阴位,脐下悸之苓桂甘枣汤用大枣,证明大枣能强尺脉,能养阴。而此证之阴弱或尺脉弱兼自汗出,是知阳气涣散于外不得收敛而至阴弱。芍药益阴气,逐血痹,益者,外在阳分产生阴气使从内收敛然后入于器皿之中,达到养中之功,同时逐血痹,又能开拓阴降之道。功在养血逐邪。诸药合用,共成补心气散邪敛阴养血补中逐瘀之功用。于太阳中风证正相宜也。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78c240102wzvt.html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下篇)

归正按:古往今来,养生保健一直是人人都想了解的学问。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中医养生知识愈发开始普及。普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被低俗化,或沦落为快餐文化的走卒。中医养生,话题实在大,一文难尽,归正分上中下三篇,篇篇递进,向大家还原真实的中医养生。

本篇为《中医养生》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在此附上前两篇的链接。归正建议读者三篇按序通读,增强知识摄入的层次感,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获: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上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中篇)

能够在无限光明面前做到心如止水,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Sebastiano Ricci《Prayer in the Garden》


修心养生:没有心性修为的升华,养生终究欠缺

普通白领,时间和精力多用在衣食住行上,日常生活奔波不宁,养生很难。

市井小民,日常煞费心力,衣食难谋,常有病而无力就医,养生更是一种奢谈。

放下一切,简单无挂的心态最是宝贵

---Jan Steen《快乐的家庭》

低保户,不及普通白领和市井小民,他们虽然贫贱难以复加,却常闻健康长寿。或许,他们对现实已麻木到不予理睬。虽然没有优越的食品供给,但是简单无怨的心态已经足以给予他们长寿和健康了。

简单说了三类人,现在再谈谈社会精英:

他们当然衣食住行无忧,但也常为如何保持已有的地位煞费苦心。他们当然衣食住行无忧,却也受尽了各种心性上的折磨:可以是出位妄为的忧心忡忡,可以是路线斗争的水火不容,可以是情欲所困的寤寐思服……

---Edward Munch《忧虑》

《黄帝内经》第九篇《六节藏象论》有云: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归正认为大意是:倘若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扰不断,人心如何安定?

正统中医讲究形神合一。倘若某君天天忧心忡忡,魂不守舍,那么,想要健康长寿就太难了!有良方吗?归正认为,这只能在宗教的层面上寻求解脱:佛陀曰放下,基督曰虚空,老子曰恬淡……

这里以佛家为例:入佛门,一般先给做些挑水、砍柴、煮饭、耕种的辛苦杂役,让愤世嫉俗者、失意失恋者、自命清高者、逃债逃命者逐渐感悟自身的平凡,使曾经失衡的心态慢慢放平。

“小伙子,和哥几个一起干活领悟人生!”

---Edward Munch《雪地里的工人》

在此期间,虽也予以讲经解惑,但不会明确指点修道法径。有道高僧只是慢慢观察、评价,为佛选人。少则数年,多则三五十年,最终认定其心性已定,才授予修炼真法。归正听说传人一旦被选定,成道只在顷刻。

这就不同于后世道门授徒,什么寻找祖窍、先天后天、小周天进火沐浴,方法虽讲得清清楚楚,却由于“炼己”二字卅年无成。

一句话,不修心,养生终在门外。

真正有修为的人,不论信仰倾向何方,佛、道、基督、伊斯兰都不是问题,但做人一定是越来越从容了,遇事不惊、不怒、不争,得失不再重要,万事都可放下,近于道矣。

圣奥努夫里斯手执念珠,双手合十,在这一刻,宗教的选择已沦为形式,心性的修为早已超越了信仰的归属!

---Jusepe De Ribera《Saint Onufri》

如果还在争执你我对错,管是什么信仰,顶多是初阶之徒。养生的高级阶段,必然匹配高级的心性修为。没有心性修为的升华,养身终有危险,太上“吾所以有大患”道出了这条路上的始终顾虑。

归正实在地说:随着养生的深入,人是有可能在恍恍惚惚之中踏入圣凡交接的临界点,若此时心性修行未达,必在令人窒息的光明正大面前无地自容,最终落得走火入魔的下场。

---Marc Chagall《以赛亚的祈祷》

归正,从小怕死,十多岁就开始接触各类修行法门,多年波折后,最终在一门伟大的宗教面前双手合十,老老实实修心炼己。

到此,《中医养生》上中下三篇完结。饮食养生使人成长,运动养生使人延年,修心养生则有可能为凡人打开向生命更高境界进化的大门。当然,要寻得这门太难太难了,就像《圣经》新约里面说的,就好比让骆驼穿过针孔……

且待归正下一篇:梦境时空---丈量时间的长短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F2VHTG0BCxmaRH-ROvDq7w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