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医归正 - 问路何方:中医渐亡之殇

问路何方:中医渐亡之殇

归正按:中医会渐渐消亡?这究竟是无病呻吟的杞人忧天?还是穷途末路的无奈感慨?几年前,屠呦呦靠青蒿素得了诺奖,中医界为之振奋。然而,屠女士使用科技手段,从青蒿中提取药用成分来治疗特定疾病,更应该理解成是对某一味中药研究的登峰造极。而正统中医治疗疾患,讲的是寻因而治,讲究各类中药的组合匹配。相较之下,不得不问,屠女士所依靠的科技手段,究竟还留有几分中医血脉?

---Rembrandt van Rijn《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毁灭》


当今的中医研究,很多的精力放在中药上,比如说疟疾青蒿素、非典板蓝根,而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却越来越荒废了。中医学两大经典《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在大学已降为了选修课。这隐隐约约让人联想到古代部落战争杀掉男人(中医理论),虏走妻儿(中医方药)的画面。

藏在屠女士获诺奖风光无限背后的,也许是正统中医的灭顶之灾!

一、衰败的缘起

中医衰败的直接原因,当然是西医的到来。

没有西医的到来,不甚了了的中医“理论”下,代代名医肯定层出不穷。要感谢西医的到来,以不同的目光审视,无情的棒喝,让中医在极不情愿的心态下有所反省。

归正认为,医学的宗旨是兼善天下,中西医研究的对象同样是人体,彼此融汇,取长补短,走向大同是必然趋势,也是人类为疾病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希望看到的最好结局。然而,可悲的是,相遇百年来,中西医能实现真正融合的领域却极少。

---Francisco De Goya《剧烈争吵》

中医将人体各内脏器官看作整体,再将人与自然界看作整体的思维方式(即“天人合一”),西医可能觉得玄乎了些,但并不反对,毕竟他们的老祖宗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Stoicism)也曾推崇人体是“小宇宙”的概念。

Zeno:仿佛听见有人说我帅?

(注:Zeno是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

然而,中医在天人合一的前提下,引出特有的核心理论---藏象学,却让西医人茫然至今。其实,中医人何尝不茫然呢?若非如此,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还没有把中医理论向西医解释清楚呢?

中医的衰败,深层原因是:中医弄不清楚自己是什么。

二、曾经的自救

西医人无法理解中医,中医人无法解释中医,面对着西医良好快速的治病疗效,中医承受的质疑越来越多。于是乎,为了寻找自救的出路,中医界开始研究中医。然而,至今为止所进行的,都不是正常意义上的研究,而是努力在西医学的理论思维里得到认可。

“哥么,要不咱换个思路学学他们?”

---Raphael《圣礼之争》

曾经何时,西医人本着他们的理论思路,从中药里提取了黄连素,认为中医清热解毒的原理在于某些中药含有的天然抗菌成份。多年后的今天,西医早已弃如敝屣,却仍然左右着中医对抗菌和清热解毒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的中药注射液,虽记录为中医研究成果,但却成了“废医存药”的帮凶。屠女士的青蒿素救人无数,归正敬佩,但仍然是以西医学的思路推敲中医,对中医的自身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国人因屠女士的成就高喊中医伟大,显然是外行人的兴奋,用中医行话说,是危险的无根之火。

中医人选择以西医的思路研究中医,原因有二:

首先,是盲信西医,这几十年的教育让绝大多数人相信西医等同于科学。在此,归正建议那些天天把“科学”挂在嘴边的市井学者们(比如某位方姓科普斗士),请认真翻读一遍你们所推崇的西方科学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若是看了他老人家对“科学”的真正定位,不知你们会做何感受...

对中医而言,选择了“科学”,就丧失了慧眼

---Rembrandt van Rijn《托比特的失明》

其次,是中医人对自己的学术心中无底,这最致命。这种灵魂出壳、离开本位的学术研究动向,使得今天中医的研究队伍,不再接受传统中医理论指导,清一色地都成了外“中”内“西”的伪中医。

时至今日,中医界依然无法提出能够统揽全局的发展方案,只是孜孜不倦地将精力放在“某某经验”这些原始的实践积累上。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医年轻学者,通读一遍《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尚且不易,想对中医理论有所入门,更是万中无一。

中医迄今为止的自救,不算成功。

三、未来的方向

中医人弄不懂中医是什么。这句话听起来很尖锐,然,行内人自己心知肚明。用西医的思维研究中医,只会落个里外不是,最终难逃灭亡。中医要自救,迫切需要的,是大踏步地回归传统经典,认清我们的源头,再谋发展。中医正源,唯《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二书。

浪子:爸,我在外混不下去了!

父亲:没事,你可知你爸叫李刚?

---Pompeo Batoni《浪子回头》

《黄帝内经》开头九篇基本都在谈天说地,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如:“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天明则日月不明”、“苍天之气,清净则治志意”,但是,藏在这满天神佛的经文后面的,是实实在在的人体。这九篇,极为系统地描述了古人如何顺着阴阳→四时→六节的脉络,推导出六节藏象学说(即另一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无处不在的三阴三阳理论)。中医正源,正是植根与此。但是,很可惜,当下已无哪位名医学者有能力顺着古人的思路,从难解的古文中还原出六节藏象的本来面目。

另一部中医经典《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因此书被尊为千古医圣,这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六节藏象学说真正用到了临床,中医正源,正是成型于此。然而很遗憾,因为该书的灵魂---三阴三阳,已然失传。今天的中医人对《伤寒论》这本书,更多的是心存敬畏,却几无偶有会意的欣喜。

中医的源头,就在这两本沉甸甸的书中。不论您是象牙塔中的学子,或是功成名就的名医,还是桃李天下的尊师,恳请您慢慢地从现行的教科书、成功医案、历代注解中走出来,因为那里没有出路。再恳请您暂时放下已有的中医知识,清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两本经典,书中大量的阴阳论述,也许还可以为我们寻回六节藏象学说提供宝贵的线索。

如果未来有缘,归正也会跟大家系统地聊聊六节藏象学说,不敢说彻底领悟,但或有闻所未闻的新鲜感。

只有寻回六节藏象学说,中医或有重生的希望,本篇到此。

下一篇见面时间定为8月20日,篇名暂定为“望闻问切:告诉你真正的中医如何看病”,敬请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Ito4tVkhegBFrjLmCP_K0Q

知诺浮想:
五行生克之说,与《周易》“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高下立判,相去甚远。
以五行生克等为指导的“中医”,与以“三阴三阳,六节”为精髓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同样差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