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医归正 --- 正常地聊个天吧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归正先生 / 正常地聊个天吧
毕竟读书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应来自思辨,“良心学问,实在文章”,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承诺。但在二十多天前,当这家科学院和颜姓学者闪亮登场之时,我对他们并不了解。因此,当时写不出太多文字,也很遗憾地错过了蹭热点的机会。
尔后,我认真地聆听了颜姓学者的归国演讲。说实话,若不了解她的背景,我情愿相信她是一位高情商的情感类节目主持人。从演讲中,我没有听出一位顶尖学者应有的雄辩,更多的是顺势的旋律和煽情。也不知这是听者胸中无术,还是说者言不由衷。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也认真地研习了颜姓学者的专业领域——结构生物学。
简而言之,结构生物学致力于研究生物体细胞内存在的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大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通过对相同物质所构成的不同空间结构的认知,探索人体疾病的发病机理。
说到底,结构生物学是一门观测科学,与天文学有着相同的前提——成果取决于设备。当下的天文学家,可以在射电望远镜的帮助下,遥望宇宙深渊,而400多年前的天才伽利略,却只能透过自己手工打造的多倍望远镜,苦苦观望着木星。能够由于当代天文科学家比伽利略看得远,就因此认为他们已接近或达到伽利略的智慧和高度了吗?显然不可以。
若说天文学是一门宏观的观测学,那么,结构生物学即是一门微观的观测学,需要极为精尖且昂贵的设备。据我所知,在这类设备在世界范围内都屈指可数。一旦脱离了设备,结构生物学连学说都谈不上,因为其并不具备深厚的学术基础和衍生空间。判断一门学科先进与否的标准,是它更多依赖于精神的思考,还是肉眼的观测。以此标准衡量,结构生物学显然不是高深的学科。
客观地说,不高深不说明这门学科无意义。在AI算法问世之前,世界各大医药研发公司对结构生物学还是趋之若鹜的,因为结构生物学的精密观测确实可以协助新药的研发。然而,结构生物学止于AlphaFold2的横空出世。人类在过去的百年中,共解析了近20万种生物大分子。颜姓学者在美国的实验室,一年也可以解析出数十种大分子。而AlphaFold2一经面世,立马解析出上亿个大分子,进而导致人工观测彻底落伍。
当下欧美科学界,用于结构生物学的经费已不及巅峰时的10%。我想,这可能是颜姓学者归国的一大原因吧。但我的疑问是,一位既非正统医学家出身,研究方向又已在欧美彻底落伍的科学观测人员,真的可以撑起某医学科学院“在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的宏伟愿景吗?以颜姓学者的专长看,要统揽全局,差之甚远。
医学,不论中西,首先必须是整体医学。割裂地研究人体,是以科学的名义去盲人摸象。在人体基本器官间的相互关系都未梳理清晰的情况下,就无限聚焦于微观世界,无异于又错了一步。以微观世界为切入点研究整个人体,就好比本应由上帝视角去参悟人体,一下子转为了蝼蚁视角。
人体,是生命体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搭建出的最契合天地规律的生命结构。这是古中国人信仰天人合一理论的基础,而古希腊的斯多葛学说(Stoicism)也曾有人体是小宇宙的经典表述。在这质朴世界观的基础上,古人将天地规律融入人体,进而有了古中医的脏腑理论,同一时代的西方也有类似的思维,只可惜已灭绝。直至今日,中医和西医的人体观,都还停滞在脏腑层面,并未完全取得突破。
在这种情况下,超前的微观观测当然可以提供参考,但在缺乏整体观引导下的过度深入,只会让我们远离真相。切入维度的错误,以及领路人的局限性,极可能导致某医学科学院成为大型烂尾工程。
再回头来看看某医学科学院引以为豪的创新机制:
灵活的引才用才机制、联动的多维合作机制、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创新的研究资助机制、科学的评审评价机制、协同的产业转化机制...
从这文字中,我隐约读出了体制八股的味道,看似包罗万有,实则空洞无物。真学容不得浮躁,一个以产业化为目的的学术机构做不好学术,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产业化即是最好的证明。
其实,若说要建立一家独步世界的医学科学院,中国是最有优势的。古代的东西方文明都曾孕育出较为完善的整体医学,西方一脉已绝,但东方的中医却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将纯正的中医思维揉入当下医学精英的认知中,或许能孕育出凌驾一切的新医学,这也是我神往的未来。
在这门医学之中,必须要学会博古,进而直接获得上古圣贤参悟世界的第一手信息,推荐书目包括东方的《吕氏春秋》《淮南子》《周易参同契》《南华经》,以及西方的《圣经》《Timaeus》《Monas Hieroglyphica》等... 人体的运行必顺从于外部世界,这是生命演化的过程所决定的,而古人对外部世界的思考和认知,以及对人体和药物的反观,远超今日的科学观测。
在这门医学之中,还必须要学会中西兼修。医学的核心,是对人体生理的认知,而在这方面,中医早已失传。然而,若能在熟知西医解剖学和胚胎发育学的基础上,清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难经》四大中医经典,就可能在满纸阴阳的无章乱象中,抓住当下医学达不到的精微认知。这对于每一位医者而言,将是石破天惊的神圣时刻。
个人认为,穷一世之须臾,把上述几本书读至一知半解的程度,就已很了不起了。若能集众人之力,推动成立这样的研习机构,勇敢地后退,从经典中挖掘和传承真知,相较于耗费巨资的科学院,或许才是当下医学的真正出路。至于文章伊始提到的诸如结构生物学一类的前沿科学,一定有参考作用,但不可本末倒置。医者是经天纬地的先生,而非离不开显微镜的化验员。
当然,还有最重要,最简单,也是我最经常说的。一名合格的医者,首先必须是有信仰的读书人,这是他爱人如己,不断进步的源泉。若无济世宏愿,反成了权力和金钱的走徒,纵然来时高高在上,最后终成戏子侏儒。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闻一多《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