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归正健康 --- 千古误读,脾肾非根本,医圣经典揭示的生命真相

归正健康微信公众号原文:

心肺,才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真正桥头堡,此处疏于防范而失守,疾病才会进一步深入。

归正健康 / 千古误读,脾肾非根本,医圣经典揭示的生命真相

归正按:
什么是人体的机要藏腑,如果一定执着于“最重要的器官”,这种问法已落入窠臼。神圣之躯,乃一浑然天成之整体,诸藏腑各司其职,没有哪一个是或缺的。从总体而论,确实如此,然天尊地卑,贵贱位矣,各脏腑器官必然有次第层次之分,客观使然。本文观点,异于当下主流,望诸君涤除旧见,以澄明之心观照此文。

夜阑人静之时,月下人心如水。当我们囿于现代医学的语境,想去追问“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时,总会得到严谨、程式却略显冰冷的回应。

可是,如果转向医圣绝学「六节藏象」,我们或许能从那份对天人合一的观照中,探到更接近底层逻辑的回响。


壹、“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的月下沉思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这句流传百年的医论,出自明代医家李中梓的《医宗必读》。

其意为,人出生后之生机活力,需依靠脾胃消化汲取精微能量;而禀赋根器强弱深厚,则源于肾脏所蕴藏的先天元气。若是平心而论,确有其独到的地方,也是现今多数中医传于患者的口头佳话,让人人认为脾肾对人体至关重要。

然而,归正多年来的月下沉思,心中总生疑情。在浩瀚如宇宙、错综复杂的五脏六腑中,脾肾果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看说文解字中的“脾”字,从肉从卑,意为辅助、次等,恰如帝王之次等礼服,虽华美却非君主本身,买椟还珠,是椟并非珠。再看“肾”字,从肉从臤,乃臣牵之意,亦是臣辅之象。单从字形结构与本义而言,似乎与“至关重要”之地位都不相合。

当然,这仅是表象字义上的浅解,不能拿来直接为医理定论。真正的思辨,还需回归经典,回到医理本身。


贰、穿越《内经》的时光,心肺的崇高地位

打开《黄帝内经》这部医家圣典,看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 ,通论十二脏腑,篇章开始,心肺就赫然居于第一、第二之位。而脾列第六,肾居第九。

仅仅看排序,在古人“君臣父子,各就其位”的秩序观中,是何等明确而庄严!哪怕是今天,我们在新闻图片中,也会根据次序来了解人物的主次关系。

再回头看第九篇 《六节藏象论》 ,即便将五脏各封为“本”,却仍未明确定义脾肾为先后天之本,当然也没有深究此间玄机。反观心肺,依旧稳稳当当坐居首位,超然地位态势跃然眼前。

纵览《黄帝内经》全篇,凡提及五脏次序,除偶有为契合四时节气而调整外,多数仍遵循 心、肺、肝、脾、肾 之序。难道这是偶然之举?大量篇幅的叠加,隐隐约约透出的共识,是古人对生命律动与脏腑关系深刻洞察的体现。

心肺,何以如此?

它们是人体唯一位于“鬲肓”之上,即现代医学所称膈肌之上的两大器官。古人以极富诗意的笔触,将心喻为 “君主之官” ,主神明,智慧与精神之源;肺为 “相傅之官” ,行治节,辅佐君主,调理气机。或又称之为 “父母之官” ,其生理地位,无与伦比。

即使是身边不通医理的寻常百姓,亦能对胸腔内那永不停歇的心跳和绵延不绝的呼吸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心跳气喘,都是感受到的最直接的描述,这是生命最直接、最显化的律动,是最现实的反馈。倒过来看脾肾,其运行幽微,默默无闻,若非细致体察,大病爆发,很难直接感受到他们的动静。



叁、玄之又玄,阴阳之秘

文章至此,归正愿抛出一句玄语:

一阴一阳井泉见,三阴三阳会云天。

虽高度概括,却本质之见。

从身体的形构来看,肝肾深藏于腹腔下部(中医谓之下焦),如同深潭重泉,能量充沛却不轻易显山露水,他们是生命活动的预备之师,乃备兵马、屯粮草。脾胃居于中焦,运化之时有盛有衰(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饮食不辍),其职责更在于为生理活动补充给养,如营地之粮草。

而真正支撑生命活动12时辰绵延不绝的,只有那时刻跃动的心,与辅助心脏,不舍昼夜的肺。它们是生命之火的看守者,是天地清气与人身血脉循环不息的推动者。

归正以为,将五脏一概而论,已失古人洞察之精微;若将先后天之本凌驾于心肺之上,更是对经典的极大误读。现代的中医过度强调脾肾之本,不仅仅是对脏腑理解流于表浅,更是对人体整体观的意识淡薄,或者压根对整体观没有清晰的明见。

心肺,作为“父母之官”,其地位绝非肝脾胃可企及,尽管君臣一心,但还是君是君,臣是臣。魂兮归来,生命至要之脏,从来就在胸腔之中,鬲肓之上!



肆、心肺的医道与现代中医的迷失

既然心肺相对人身至关重要,那么中医对心肺的调理,又该如何?归正每览医书,内心总会有此疑惑,调养脾肾的方药车载斗量,比比皆是。而针对心肺者,方子寥寥无几

细思之,或许现代中医对正统经典中的心肺概念,已然模糊乃至无知。有的人甚至自欺欺人,讲什么心为君主,故不当病,诸病都由心包代之。也有人说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竟然将心肺排除在外,对此,归正实不敢苟同。心肺不易染病,即便有病,病源亦不在其身,真是奇哉怪哉。

孩子在外面受欺负,一定回家找父母;人身一旦发生异常,首先反应的,必然是作为 “父母之官” 的心肺。

风寒袭体,是否首先表现为上呼吸道不适,四肢冰冷畏寒?什么时候听说有人身体一有不适,便立刻脾肾犯病?日常生活中,我们茶语饭后人际交流的多是偶感风寒带来的普通感冒的谈资,怎么就没有脾肾的影子。心肺,才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真正桥头堡,此处疏于防范而失守,疾病才会进一步深入。

读医圣张仲景的 《伤寒论》 ,前前后后的篇章中,对心肺症候的描述俯拾皆是,而脾肾之论,虽有却篇幅较少。这字字珠玑的平淡叙述,实则蕴藏了医圣对生理病理的超凡理解。归正以为,研习《伤寒论》,当如儒生十阅《春秋》般虔敬,沉潜于斯,具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志向与勇气,否则连其门都难入。

相信真正能读懂《伤寒论》的人,必会对心肺的真实地位及其在人体中的“境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届时,或许会清晰的看到当下中医的诸多流派,或多或少都存在偏离古训的弊端。

言及此处,归正还是愿意多言两句,医者,当具舍己济世之“傻气”与“书生气”。如果学人对中医有所体悟后,心中却无济世之宏愿,其境界恐将流于俗而停滞不前,最终沦为医学江湖之俗流,泯然不可见。愿当今学人,多一份精诚,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深潜,少一份俗浅。


皓月当空,清辉流转,照彻古今。

心肺,并非简单的脏器,

它们是生命跃动的源泉,是抵御外邪的门户,

是古人智慧中“天人合一”的精妙体现,

是几十亿年生命进化的真实写照。


欢迎关注【归正健康】
复兴医圣绝学 守护大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