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唯物了太久,把心丢了。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上面这句话,我近来啰嗦了很多次...我深信大道至简。若无法把一门道理陈述得妇孺皆知,那一定是道理自身有问题。回顾过去的几十年,我们有着太多的唯物巨著,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这究竟说明唯物太高深,还是太脆弱?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在此,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不求博大精深,但求简单明了: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唯物只是哲学方法论的一种,而非全部。视唯物为最正确的基础,是要了解其它哲学观。在不了解哲学世界的情况下,贸贸然地把唯物视为绝对正确,非傻即坏。在做出判断之前,要有足够的思辨。服从是一种平庸,思辨是一种美德。其次,唯物的核心,是对有神论的否定。在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我持中立立场。然而,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很多道德伦理,都依存于各种宗教,这是客观事实。当宗教被移除,却又找不到一种可取代道德信仰的准则,那么人性的沉沦似乎就成了一种必然,当下所见的众多底线缺失的社会问题,多是唯物的副产品。再次,唯物的导向,是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在这种观念的潜移默化之下,人们必然注重对物质的追求,也必然忽视精神世界的丰富,进而,承载精神食粮的书卷也必然被边缘化,最终的结果,是精神层次的降级。这或许会带来暂时的“和谐”,因为傻娃一定比智者好管教,但长久来看,也将使人麻木又唯利。从这个方面来看,唯物更像是某种工具,而非哲学。当然,凡事皆有两面性。在唯物的主导之下,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确实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也是由于唯物的引导,造成了某种失衡。这已不是单单唯物所能解决的了,凌驾于物质之上的慈悲、良善和正义或许才是正道。其实,这与行医无异。初入医门,审疾问病之时,必聚焦于致病之物。但随着行医的深入,思考重心必转移并聚焦于人心。若不把心医好,病人将永远是病人。诚实而言,今日的中国,或许只能说是在地理层面上与曾经的中国高度重合,但在精神层面上,早已不是曾经的中国了。这是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必须找回曾经。唯物,很难塑造一个活脱脱的人,唯心可也。———— THE END ————点击“在看”,传播真知敬请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