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归正先生 - 冬伤于寒---告诉你“温病”的前世今生(一)
冬伤于寒—告诉你“温病”的前世今生(一)
归正按:温病,是人体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派的源流,始于宋金刘河间,此君倡导用寒凉药治热病。经明清吴有性、叶桂、吴鞠通、王士雄等人努力开拓,时至今日,温病学派在中医界已成主流,清热泻火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只增不减。相反地,伤寒学派却日渐沉沦,放眼杏林,实在找不出传承仲景衣钵的学者。那么,温病学派的兴起,对中医而言究竟是创新进步还是挥刀自宫?
归正认为,温病只是伤寒病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应该独立乃至凌驾于伤寒之上。在这里,归正未来将用四篇文章,对自己的观点递进阐述。若有疑问,欢迎君子之辩,谢绝市井之争。
---Isaak Iliich Levitan《Early Spring》
凡事皆有缘起。“温病”也非无根之说,这个概念最初演化自《伤寒论》,该书的第六条就有相关记载。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中有这样一句话: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前半句无需解释,冬季严寒,寻常人衣着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感冒“风寒”。后半句却让人费解:为什么到了春天就必定会得温病呢?
据归正多年所见,绝大多数学者不敢直面并认真注解这八个字。归正认为,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问:既然冬日受风寒容易导致春日得温病,那么在春夏秋三季受风寒是否也可导致温病呢?
考《生气通天论》原文: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原文中四季并论,并没有忽视春夏秋这三季的外感,同时以“春必病温”语气最为肯定。估计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预见到后学读时的困惑,于是乎在下一篇《金匮真言论》补充说道:“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提醒大家注意:在《金匮真言论》中,关于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的讨论明显少了,但古人却以同样肯定的语气说出“春不病温”来呼应此前的“春必病温”。
书读到此,是否觉得《黄帝内经》中的“温病”,更像是人体处于某种特定状态下,因时序迁移等因素而诱发出一系列临床表现相似的急性病呢?而这种急性病,并不具备完全独立于伤寒之外的生理病理。
中医经典虽然也认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皆可致病,但独重伤寒却也是不争的事实。《黄帝内经》的《热论》一直被认为是温病学的理论依据,可古人却偏偏在《热论》中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写下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的经文。
正统中医的临症第一书《伤寒论》,更是直接以“伤寒”命名。就算被认为是“别有师承”的《难经》,也写下“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的经文。
伤寒,这经典中医的重中之重,根本就没有被后世温热派及江湖中医所理解过,仲景之后一个也没有。温病,只能说是伤寒诸多病症的一种表现,绝无资格与“伤寒”并列乃至凌驾其上。温病理论兴起的背后,正是正统国医的沦丧!
且待下一篇:
冬伤于寒---告诉你“温病”的前世今生(二)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CNsxXYEdJZwa3sqbM3EZqA
知诺浮想: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少阳司天,其化以火』(气化),又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正常身体反应,也是医生治病的一般对策)
春时生机勃勃,人体亦是,少阳司命,又有阳明帮助,破冰驱寒,欲成太阳”德施普“(气化,熏肤充身,滋养细末),然阴寒之积已久,时之未至,不可一旦而达。
冬伤于寒,那春季气化之路前壅后堵更甚于常,身体就会加大力量驱散寒邪,或使沉渣泛起,人体通过发热等反应,应对调整,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温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