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医修正 - 冬伤于寒(续)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ee16d0102ekxc.html
冬伤于寒 (续) (2014-03-19 06:10:03)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温病,可以是散在的个例,也可以造成大面积流行。 从散例看,个案差异相当大;但瘟疫流行时,却不难看出明显的共性。 中医史上多如牛毛的医案,基本上都是自吹自擂,目光如鼠的江湖中医对瘟疫的理解常常不如普通人。 “大兵过后必有凶年”,一句话就超过1800年中医人对瘟疫的认识。 今天中医人对防治禽流感开方板蓝根,还可见到一丝中医血脉? 这既是天大的笑话,也让人明白中医学术的现状正是如此。 传统的江湖中医应该不会这样,迷路于经典真学的门外中医更不会如此,历史上早就有过、却于近代勃然兴起的挂名中医已经为我们奏响了哀乐。
遥祭医圣当年,汉末天子失政,群雄并起,兵灾战火连绵。 汉衰而魏蜀吴兴,兴也百姓苦、败也百姓苦,百姓逃难于战乱中,流离失所,生命尚且早不保夕,更遑论衣食之温饱? 在那强凌弱、众暴寡、饿殍遍地的岁月,张机以素盛之家族尚且死亡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再看看才高七斗的曹子建《说疫气》:“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嚎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鼎食殿处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矣。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 而愚民悬符压之,亦可笑”。 哈哈,当中医学者在高倍镜下迷惑于下冬伤于寒时,史学家、政治家那些非中医专业人士却于低倍镜中为中医经文点头。
开时有几分相信“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了? 问题是医理上如何解释,这才是中医人必需深刻反省的。《内经》有“热论”专篇,谈的好像是后世的温病? 不过圣经上很清楚是谈伤寒。 河间师徒不懂装懂、以低劣的伎俩偷换概念为“伤寒热病”,竟然也为后世温病学寻找到了圣灵。 实际上,《素问》和《灵枢》并没有温病专篇, 《难经》同样没有温病专篇,还是乖乖地看看医圣的《伤寒论》吧。 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湿。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 《伤寒论》既然记载着“为温病”“风温为病”,已经承认温病是相当独立的病种, 显然比《内经》《难经》前进了一大步。 网友藏德无限在数据库中“为病”概念的学习与理解一文中曾经指出《伤寒论》中“为病”的记载只有8条:六节,风温,阴阳易。 推测在医圣心中,温病相当重要,但在397条中只是记而不述,这是伤寒的变种,说来话长。或许,仲景另有专文,随不可考的变故,失传了。
1400年后,温病再次被世人提起,病因病理的认识却完全不同于《内》《伤》。 叶天士作为一代宗师,对“巨阳者诸阳之属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虽然目慌慌脑茫茫, 还是凭良心对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见解——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虽未醇,亦足贵。 然而,差若毫厘,缪以千里。今天请问叶桂:真的是古经今病不相能? 还是您对“巨阳”、“风府”展卷兴叹之余的无奈迂徊?(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