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知

知行诺一

节气随想

小寒

从海平面到高原,高山,温度越来越低。从赤道到两极,气候趋于寒冷,而生物种类趋向减少。以陆生哺乳动物为例,温带地区的熊、狼皮毛远不如北极地区的熊、狼皮毛厚实,细密。而树木,热带地区的多为阔叶林,而寒带地区的基本是针叶林,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其实这也是常识,寒冷不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我们人类也不例外,四季都应该避寒就温,尤其冬秋末春初时。记得看过几个极地生存纪录片,几个主人公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在低温环境下要尽量避免出汗,否则很容易造成致命危险。汗,多在夏季高温时,或在剧烈的运动后从人体排出,《伤寒论》提到脉阳浮者,汗之则愈。反过来说,汗出而愈者则阳不再浮。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汗因阳而得出,汗出则在某种程度上说阳损了,而阳气损耗,对身体不是好事。这么说来,冬泳,冬季锻炼,应该少作或尽量避免。

太阳于小寒到达黄经28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同样是冷,小寒和小雪有什么区别?小雪之时,阴将盛,地阳将尽未尽;小寒之时,阳将兴,地阳将生方生。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告别2017—关于快乐与痛苦

即将告别的2017年,我们都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快乐和痛苦。快乐与痛苦,这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和处理的一对矛盾。上帝总是给我们一些痛苦,同时又在快乐的彼岸等待着我们。

归正半世修学,书馆悟道的狂喜,曲高和寡的失落,经历了太多的悲喜。悲喜之余,成败与否,归正慢慢地把这些磨砺当做一种修炼,惟愿大道普传,惠及众生。

2017年的最后一天,且让归正与大家一起聊聊归正最喜欢的苏格拉底,一起告别过往,迎接崭新的2018。

---Francois Boucher《Death of Socrates》



    苏格拉底盘坐在床榻之上,用力揉捏着自己的大腿,说道:“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情啊!我的朋友们,人们把揉捏肉体的快感称之为快乐,但这种感觉与他的相反面---痛苦,又仅仅只是差之毫厘。”

---柏拉图《斐多篇》

 

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这是古希腊享乐主义哲学(Epicureanism)的最高目标。乍一看,这目标确实很吸引人,但仔细想想,归正要问,有不伴随着痛苦的纯粹快乐吗?美食美色?高官厚禄?符合享乐主义的标准码?古罗马著名的享乐主义哲学家卢克莱修,毕生追求纯粹的快乐,最后却在半疯半癫之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马上要被执行死刑,卸扣被拆下来的时候,苏格拉底曾经感叹:快乐与痛苦总是不可避免地共生在一起。

越是深刻的痛苦,越是能带来巨大的快乐。反之亦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如果人们没有欲望,就没有欲望的被满足,只有当欲望被满足了,才会有所谓的快乐。然而,快乐似乎也有上限,因为过多的满足最终难免化为厌倦,而厌倦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沮丧的痛苦?也就是说,当一种令人快乐的事情反复不停歇的时候,快乐就变成了痛苦。

因此,没有痛苦的纯粹快乐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尝试着免除痛苦,那这个人也同样得不到快乐,必将过着不温不火的生活,并且,这不温不火很快也会变为一种叫做无聊的痛苦。

快乐和痛苦就像一根筷子的两端,如果你尝试着截掉痛苦的那一端,你就缩短了快乐与痛苦的距离。对于那些厌倦了快乐的人,痛苦也就成为了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比如历史上的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

很难给快乐一个恰当的定义,尤其当快乐的表现形式如此多样的情况下。快乐可以是肉体的满足、思维的超脱、艺术的高雅、为善的安宁。而痛苦,就像上文中说到的,也能够变为一种特殊的快乐。

归正觉得,我们应该把快乐定义为一种能够确认并增强“自我”存在感的感觉。换句话说,判断一种感觉是否是快乐,关键在于能否让“自我”感受到丰满的存在感。因此,快乐绝非肉体所能感受的那般简单,让人感受到快乐的关键是能否通过权力、物质这些元素支撑起一个更为丰满的“自我”。举个比较俗的例子:在性的快乐中,真实肉体的快乐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更多的应该是“自我”的肯定(她喜欢我),或者是“自我”的彰显(她被我占有)...

好了,12月之约到此完结,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阅读。归正过年之前俗务缠身,只能在忙碌之余抽空争取发布一两篇文章。归正自六月份以来所发布的一系列文章,涵盖内容很广,某些文章已经触及到了医理精深之处,有心人可以先好好研读。我们相约明年再见!

归正2017年以来25篇文章汇总: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上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中篇)

中医养生:向你展现养生的三重境界(下篇)

梦境时空:丈量时间的长短

有病方为贵:告诉你身体小毛病背后的故事

春夏养阳:也谈三伏天养生

夏日凉茶: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

归正先生讲什么?

问路何方:中医渐亡之殇

从号脉谈起:真正的中医应该如何看病?

Cul De Sac:关于“我”的一些思考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

也论熬药:告诉你正确的中药熬法

秋分时节话养生 / 归正先生

千古谬论:胆大的人真“胆大”吗?

太阳中天照:告诉你高血压的本来面目

从苏格拉底说开来:也谈西方哲学中的灵魂

我的外公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水断上源:告诉你吸烟背后的故事

鬲肓之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关于补肾---也许我们都错了

归正先生---告诉你圣诞节背后的故事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2z8VnXuMTFskQEnijf5mzw

归正先生—告诉你圣诞节背后的故事

---Stevan Dohanos《Christmas Decorating》


冬至刚刚过,在此送上冬至祝福

圣诞马上来,预祝大家圣诞快乐

冬至与圣诞节,每年都是几乎相同的时点,如期而至。东方西方,不同的历法,难得的重叠。

圣诞之于西方从西方地理观来解释,每年总有一天,阳光会照射在南回归线上,自这天起,每过一天,阳光就多照耀北半球的人们一刻。基于此,古罗马人将这一天设立为太阳神阿波罗的生日。这就是西方圣诞节的原型,早于基督教出现好几百年。圣经新约中,耶稣基督为救赎而来,是道路,是生命,是阳光,对于阴暗中的万物而言,阳光是最大的救赎。因此,古罗马太阳神的生日渐渐演化成为基督教中救世主的生日。

冬至之于东方:冬至,是华夏文明中最重要的节日,位在“春节”“正月初一”之上。古天文历算,为万事之本的黄钟,八字命理,都是在冬至的基础上推演。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在中华特有的丹道文化上,冬至及其重要。圣凡之别,全在能否寻得“冬至”,以及有否足够的定力驾御冬至带来的圣礼。《参同契》有云:“于是仲尼赞鸿蒙,乾坤德洞虚,稽古当元皇,关雎建始初”,学人思之思之再思之!

相较而言,东方有明确而清晰的冬至,而西方只有个强权历史背后僵硬又世俗的圣诞节;华夏丹道十分明确地教化人们寻找冬至,而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却隐化于圣经众多的比喻和故事之中,归正修学至今,从未见得称得上是“入门”的解读,这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一大遗憾。归正遥想圣人当年,骑青牛西出函谷,真的就这样隐没于历史尘埃之中了吗?还是冥冥之中神灵庇护,让他到达了日后的圣城---耶路撒冷?

不好意思扯远了,总而言之,东西方相比,冥冥中的巧合,告诉我们的是万宗殊途而同源的道理。不管当下我们信仰的是什么,也不须争个孰是孰非,当这个世界的正能量开始回归的时候,且让我们舍弃冷漠,与人为善!神是包容神是爱!祝大家圣诞快乐!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A4BACQCr9Xr8voFvoi_c6g

节气随想

冬至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三》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秋冬收藏之精微谓阴,阳以之起复。

《周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复卦之象,一阳震动起于五阴之下。阴极而阳生,一阳来复,阳气复始于地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此谓天地之心。然一阳尚弱,必休息呵护以待其长。

归正先生曰:“六节藏象从人体生理出发,将四时人道化,使藏象内容进一步完整。在春夏少阳太阳之间加入阳明,为圜道立个开口,就如在震乾之间安装一丸红日,照见凡夫步云之路;在秋冬太阴少阴之后加入厥阴,为圜道留个出口,就如在巽坤之后安装一轮明月,映现神仙下凡之踪。阳明化饮食水谷之精华,厥阴传男女血性之精气,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谓人道化。这既丰富了圜道的内容,更让封闭式圜道与外界有了沟通。”
因二生三,人体六节所以承四象。少阳太阳,太阴少阴,四象之序。阳生后乃可起用,阳明所以承少阳在三阳之中;阴藏后乃可有成,厥阴所以承少阴在三阴之末。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关于补肾—也许我们都错了

吃什么补肾最好?

这是病人和亲友最常问归正的问题,却也是归正最无法给他们满意答复的问题。

若单纯论补肾药材,似乎可以找出一大堆:鹿茸、人参、冬虫草、海马、海狗肾、蛤蚧、巴戟天、仙灵脾、肉苁蓉... 太多太多了。病人和亲友时常求归正从这一大堆中药中,帮他们挑选最好最适合的,然而,归正极少给他们一个明确的回答。

你们天天问归正同样的问题,归正实在不堪其扰啊!

---Vincent Van Gogh《Doctor Paul Gachet》

几天前,有个久病成医的朋友(说实话,他的中医水平已经不低了),也如此烦扰归正。归正给了这位朋友一连七八个的摇头。

他有些不满地问归正:“那你自己用什么补肾?”

归正半开玩笑地回答:“伟哥啊”

朋友更加不满地望着归正:“我是正经地请教你!”

归正反问:“你是要问我如何壮阳增强性功能?还是真正意义的补肾呢?”

朋友听归正这么一说,顿时没了声音。

归正:停下!再吃药你就真傻娃了!

---Duccio《The Annunciation》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通于冬气”

这是记载于《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中的经文。其大致意思是:肾的功能,就如四季中的冬天,冬天的基本属性是封藏万物,此时动植物都蛰伏不动了,它们的身体能量都被封藏起来,为来年积蓄足够的能量。若有疑问,或需要延伸性阅读,朋友们可以前往中医修正新浪博客阅读《藏气流传》全文。

归正真心认为好好睡觉是最好的补肾方法了

---Botticelli《Venus and Mars》

性生活后疲劳,去熬鹿茸人参冬虫草来吃,还不如直接躺下来睡个大觉。睡觉,就是入冬,以恢复肾的封藏之本,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补肾。任何壮阳药都不可避免地扰动人体阳气的封藏,那是把身体提前“透支”和“掏空”的节奏啊!在超支肾脏功能的情况下,肾又如何履行“主蛰,封藏之本”生理功能呢?

好,本期就讲这些,下周圣诞节,我们暂定聊一聊圣诞节背后的故事。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eHN46A75irp63o0Xx_cSGw

鬲肓之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归正按: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在归正看来,神圣的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没有哪个器官不重要,都在各司其职,都是不可或缺。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体器官有着层次之分。这才是本期文章要讨论的重点。

本期文章所阐述的理论较现行的中医理论有着很大的差别。归正希望读者能够清空曾经的所学,理性客观地看待本文。

纯心于医,才可能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Rembrandt《Doctor Faustus》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这是中医界传承了几百年的妙论,首见于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大意是:人出生后的所有生命活动都靠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而人体禀赋的强弱和发育的迟缓都靠肾脏中的先天能量。

平心而论,归正认为先后天之本的说法相当有道理。当下,绝大部分中医都接受先后天之本的说法,并因此认定脾肾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然而,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脾肾真是最重要的吗?归正认为未必。

首先,从脾肾二字的字面来看:

脾:从肉(月为肉)从卑,脾之为言裨,意之所指,乃帝王次等礼服也;

肾:从肉(月为肉)从臤,臣牵之意也。 

从字形结构和所要表达的意思上看,都不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当然,从字义引申出的疑惑,不可作为医理的依据,质疑必须出自医理或中医经典。

请大家翻开《黄帝内经》第八篇《灵兰秘典论》:该篇通论人体十二脏腑,其中:心肺列第一第二,脾列第六,肾列第九。按这排列顺序来看,脾肾的重要性似乎被忽略了。

再翻开第九篇《六节藏象论》:该篇虽将人体五脏(心肺肝脾肾)分封为五“本”,但却没有明确指出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也没有专门讨论先后天问题,而心肺二脏依然高列第一第二。

纵观整部《黄帝内经》,谈及五脏次序的时候,除了需要与四时节气相匹配外,更多是按心肺肝脾肾的次序排列,如《灵兰秘典论》、《五脏生成》、《本脏》、《九针》、《病传》、《阴阳系日月》、《胀论》、《五癃津液别》等等。

先后顺序,在崇尚“君臣父子”各就其位的古代,是明确而严格的。心肺,是人体唯一位于鬲肓(即现代人所谓的膈肌)之上的两大器官。古人形象地将心肺称为君主和相傅之官,主神明而行治节,抑或称为父母之官,其生理地位无与伦比。就算毫无医学知识的人,都能感受到胸腔内心跳动不休、肺呼吸不止的生命活动。然而,有谁又能够感受到体内脾肾的生命活动呢?

文行至此,归正先说句玄乎的:

一阴一阳井泉见,三阴三阳会云天

此话怎解?从人体解剖学上来看:

肝肾幽潜重泉,位于整个腹腔的下方(中医称为下焦),当然有能量,但不会轻易用,只能说是生理活动的预备队脾胃位于中焦,运作时盛时衰(说白了就是人不可能不停地饮食),只能说是为生理活动增补粮草;而真正让人体的生理活动可以存续的,主要是时刻跳动的心和辅佐心脏而不停呼吸的肺。

归正认为,将五脏平等看待,已经偏离了经典思维;先后天之本的提出,对脾肾自身的理解没错,但若凌驾心肺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现代中医过分强调脾肾为先后天之本,既是对脏腑理解的肤浅,也是对人体整体观意识的浅薄。作为父母之官的心肺,绝非肝脾胃能够比拟的。魂兮归来,最重要的脏器从来就在胸腔之中!

心肺既然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那么,中医对心肺的调养手段又是如何?归正闲读各家医书,调养脾肾的方药却比心肺的多无数。为什么?那是因为现代中医对正统中医的心肺概念已然非常模糊了,乃至于无知。无法正确理解正统中医里的心肺,就自欺欺人地说心肺不会得病,自圆其说的功夫倒是不错,美其名曰:心既为君主,就不应该病,诸病皆心包代之?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说白了就是:心肺可牛逼了,不会得病,即使有病症,病原也不在心肺。对此,归正实在不敢苟同。

小孩在外面被人欺负了,一定是回来找父母;人体一有异动,找的也首先是作为父母之官的心肺。身体若受了风寒,是不是上呼吸道先出问题?是不是四肢冰冷且畏寒?有谁身体一有毛病马上脾肾犯毛病的?心肺,是人体应对外来病患的桥头堡,桥头堡垮了,疾病才能深化。翻开医圣的《伤寒论》,满满的都是对心肺症候治疗的描述,脾肾的当然也有,篇幅毕竟很少。《伤寒论》虽然用字平淡,却留下了医圣高超的生理病理理解。对于《伤寒论》,中医人必须有儒生十阅《春秋》的敬畏,否则连入门都难。归正相信,真正看懂《伤寒论》的人,对心肺的真实地位及其在人体内的“境界”都会有全新的领悟,届时,一定会感慨当下中医皆是伪学。

说到这里,且让归正多说两句:归正认为,医者,必须要有舍己济世的傻气和书生气。当学人对中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之后,若无济世宏愿,那么他的境界将就此停滞,终归沦落江湖世俗。愿当下的学人多一分精诚,少一点浮躁。

本期文章关联阅读较多,可供参考学习的归正文章包括:

水断上源:告诉你吸烟背后的故事

千古谬论:胆大的人真“胆大”吗?

太阳中天照:告诉你高血压的本来面目

秋日进补:你深以为然的养生误区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Nak34IUdu0NbxFOjo9ev9g

水断上源:告诉你吸烟背后的故事

本期文章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吸烟当然不利于健康,但从中医生理学的角度究竟应该如何解释?

2、吸烟会带来暂时的快感,这快感究竟从何而来?

3、当下中医对吸烟、对肺的理解,是否及格?

本篇与前期文章《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归正建议读者将两篇文章合而阅读,也许对神圣人体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自古神水出高原:寻找人体能量的源头

人体的江河是否顺畅,不能指望眼前的河流,要看到远方的高原雪山

---Frederic Edwin Church《The Magdalena River》


“差不多所有的作家都是瘾君子”

这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当然,老马本人就一把老烟枪。无独有偶,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也是。再说远点,文人墨客无比向往的魏晋风流,不也是青烟袅绕的吗?更不论改变近代中国的两位巨子,毛泽东和邓小平,他们从没鼓励国人抽烟,可自己却烟不离手。可见,吸烟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

大致来讲烟瘾大的就两种人:天才和神经病...

---Vincent Van Gogh《绷带裹耳嘴含烟斗自画像》

吸烟危害健康,这是当今医学界的共识。医生用药以矫枉,但也知道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同样的,抽烟给人带来一时一面好处的同时,也必然留下诸多副作用。在此,归正从正统中医的角度出发,谈谈吸烟对人体的影响,但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归正鼓励吸烟,千万不要。

烟火入肺,熏灼克金。当今中医人的对吸烟的思考最多到此为止。归正认为这结论即使不算错,也是非常非常肤浅的。

在谈吸烟之前,归正先向中医人提两个问题:

1、什么是太阴?

2、肺是不是太阴?

是否觉得这些问题问得莫名其妙?若是,那么很遗憾,归正认为您还是中医门外汉。若要对人体的脉络做一个系统梳理的话,归正认为肺才是人体内真正的太阴,而不是很多人推崇的脾,当下中医人的知识结构太有限了,死抱五行的后果,就是对人体认知的彻底迷失。

没有正确的指引,怎么摆脱旷野中的迷失?

---Jean Baptiste Corot《旷野中的夏甲》

在抱定肺为太阴的前提下,大家还必须认识到,在正统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气化--液化--再气化的一个大循环。所谓气化,就是人体能量自少阴肾开始蒸腾向上,提供人体运动所需能量;所谓液化,就是太阴肺部将蒸腾向上的能量再次凝结,并将能量再次收藏入少阴肾。

好了,继续讨论吸烟。接下来这句话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重点的重点要说三遍:肺部(太阴)吸入高温浊气,烟熏火灼,严重妨碍了太阴化湿,水枯上源,白虎声嘶,导致了人体太阳之气难以被转化和抑制,但同时也带来了暂时的两大益处:

一、提振精神:这是吸烟人最原始最主要的临时受益。天气阴冷、精神萎靡无聊时,点支烟吸几口,提振精神确有其效。归正从19岁在餐馆打工时就开始时而抽烟,断断续续至今,没什么烟瘾。吸烟提振精神,深有体会,但感觉多抽未必就更精神,抽多了还可能引起烦躁不宁。抽烟,就如喝咖啡、喝茶,一时多抽或不恰当地抽,不但不会更清醒,反而会醉。不信?问问身边的吸烟人,是否如此?勤于思考的朋友,可以结合归正上文讲到的,想想为什么。

吸了一口神清气爽,给你一个眼神就知道了

---Gyula Tornai《荒野吸烟者》

二、减轻体重:这是不宜宣传的秘密。就归正多年所见,吸烟的人相对偏瘦,是概率较高的事件。当年归正初来美国之时,曾惊讶于社会上的大批女烟民(尤其是少女),这迥异于中国男性烟民居多的情况。在中国,男性吸烟或许始于社交和装酷,而女人吸烟向来被认为有伤风化。而在美国,女性吸烟却有着实实在在的考量:减轻体重以保持苗条的身材。Virginia Slim是美国较为出名的女烟,曾经广告说“To keep a slender figure, no one can deny/吸烟保持苗条身材,没人能否认”。

---Alphonse Maria Mucha《卷烟纸广告》

上述的这两个暂时性好处,是建立在人体太阳之气无法转化,进而长期耗损神圣人体的基础上的。这种耗损的危害,自是罄竹难书,标准化的答案可以问百度,归正在此就用一句话归纳一下吧:吸烟严重阻碍了太阴化湿。通俗一点讲,水断上源。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z68iPvMJq6nrdqIpFHj6jA

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

归正按:在生命亿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地球上的生灵曾无数次脚踏着这片厚实的土地,仰观天上星辰,感受宇宙浩荡。慢慢地,随着人类的出现,生命完成了在精神力运用方面的本质蜕变,对天地动静的深刻思考成为了可能。

---Tiziano Vecellio《圣母升天图(局部)


本文篇幅较长,预计需要三十分钟时间

好久以前,有个叫庄周的人,倚着大地厚土,望向穹顶苍天,叹曰: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之于人,浩荡无极,蕴藏着无限的未知。庄周的感慨,是几千年来人类“领悟”浩瀚天际的一个缩影。然而,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天的探索,逐渐从偏唯心的“领悟”转向了纯唯物的“观测”。在此,不敢对这种转向妄加评论,归正只是单纯地想在这篇文章中向大家解析古人曾经领悟到的“天”,并由此展开,还原古人对神圣人体的认知。

概括地说,古人眼中的天,分为三个层次:圜道之天、覆盖之天、行健之天。

一、圜道之天

我们的先祖,俯仰天地之间,最直观的感受是地静止不动,而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在运动:一颗星星当下在某个位置,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星位开始逐渐偏离,直到次年的同一时刻,又回到了原位。似乎星星在天际之间走了一圈之后又回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圜者,天体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其注曰:“体者,道体,非形体也”)。自此以后,古人“天圜道也”和“天道好还”的概念也确立了。

---Frederic Edwin Church《The Evening Star》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古人在圜道之天的基础上,产生出了阴和阳的概念,阴阳对立变化着,最直观的便是日月明晦、昼夜旦昏、气候冷热的相互更替。阴阳再进一步细分,便出现了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少阳的次序流转,即周天以四象(即天际中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为主体的众星流迁旋转。

在天际阴阳依次流转的同时,地上万物便由于春夏秋冬的更迭而感受到了温热凉寒。草木秋枯春萌之收发,赖以为生的昆虫、草食性动物及相伴而生存的肉食性动物乃至人类也都同步跟随着,甚至无机物之夏胀冬缩,万物之可睹者,皆因时序流迁而显密更替。覆载之间,人与万物无不受此天际四时变化的影响:此自然不可违之命,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由此孕育而出的,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万物的生长和劳作,都在天际之下

---Victor Gabriel Gilbert《La Moisson》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从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开始谈论人体,思路就是遵循天际四象的循环往复,呼应《周易》“变通配四时”、“变通莫大乎四时”的世界观,将人体能量的流转活动归纳为:肝应春,主萌发;心应夏,主生长;肺应秋,主收敛;肾应冬,主封藏。循环反复,如天际四象,周而复始。

圜道之天,始于天际,纳入人体,最终达到了人体和宇宙的完美和谐。归正旧读西方哲学时,曾在古希腊的Stoicism学派中读到过“自然乃大宇宙,人乃小宇宙”这样的表述。在此一刻,令人赞叹的共鸣!

二、覆盖之天

阳光下,万事万物的活动都在进行着,湖泽的水荡漾着泛起涟漪,植物通过叶片排出水气,动物通过皮肤排出汗液… 这一切水分,终究要化成水气,朝天升腾归集,到了一定的境界,又凝结成水珠,化为雨水甘露,润泽大地。这让水气重新化为液体的天,就像是一层弧形的薄膜,笼盖于大地万事万物之上,此为覆盖之天。

---Frederic Edwin Church《哈德逊河谷上的日落》

我们的先哲遵从“天人合一”的思路,也将覆盖之天纳入了人体。《灵枢》有云:“五脏之应天者肺也,肺者,五脏六府之盖也”。

从人体解剖学上来看,肺位于五脏六腑之巅,有如华盖,挡住了人体从肝到胃、再从胃到心的升腾宣发之气,这些被挡住了的升腾之气,要么化为滋养肉体的玉液琼浆,要么变作排出人体的痰饮糟粕,一切,都取决于这覆盖之天的甄选。云腾终化雨,肃肃出乎天在此证见。

此谓覆盖之天,列上下之位,相对于地之天,虽也见上下循环,毕竟有异于穹顶苍茫圜道之天。

三、行健之天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究其所云,大致意思是:你看那日月星辰周而复始,亘古不变,君子也应如此,谨守天真,方能达到最完美的生命状态。因此,这行健之天,虽尚有“天”之名,实际上需要很高的思维境界,才能着实地将“天”联系到人体。

何谓天真?天真天真,天命之真也!应有两重境界:

第一重:《大学》有云“所受之谓命”,天地所赋予生命个体的本质,即是天命之真。朝菌生而难见天日,一朝终其一生,此朝菌天命之真;燕雀出卵,一月比于父母而能飞,此燕雀天命之真;人十月怀胎成形,二七二八比于父母,七七八八终归尘土(这里不是说女的到了四十九岁或者男的到了六十四岁就活不成了,而是说生殖功能的基本丧失),此人天命之真。因此,古人谈人命生理者,常说女七七男八八,这是人的天命大数,凡夫俗子终难免。

心无旁骛,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是寻回天真的第一要务

---Simone Martini《Meditation》

第二重:恬淡虚无之天真。即不掺杂任何人心妄念,使虚明清健的生命能量在肉体率行无碍,这样不但可以颐养天年,更有可能让生命达到更高的形态和境界。说到这里,已经触及人体奥妙的禁区了,各类宗教,教义各异,最终都交集于此。顺便一讲,《黄帝内经》的开篇《上古天真论》,有超过一半的道家内容,讲的都是恬淡虚无之天真。此乃医家最上乘,归正修习未达,不敢不讲,不敢乱讲。

行健之天,此无色无住之天,不关日月四时也。

四、结语

写到这里,似乎早已忘了动笔的目的,毕竟这苍穹所包容的太多,最终都化成了一片恬淡的苍苍虚无。然而,归正还是想给个总结:

穿越满天星辰,最终尽数纳入人体,这就是古人眼中的天。

本篇文章始于庄周《南华经-逍遥游》,且让我们止于康德的名句: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KX92YsA9mixR_P3B9YZTxw

上古天真:也谈阴阳学说下的人体潜力

归正按:

本期文章由《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展开,讨论古人对阴阳的认知,并分析不同的阴阳运用对人体的深远影响,有一些文字描述可能超出现代科学的理解范畴,但就如归正在开立此公众号之初所说的,归正所写,皆是实在学问、良心文章。

此外,本期文章还对《黄帝内经》中无处不在的阴阳略作梳理,归正认为若不将遍布全书的“阴阳”进行分层分次,读者只会迷失,难有“原来如此”的领悟。

---Master S《St.Mary Magdalene and St.John the Evangelist》



阴阳,从来不是容易理解和运用的概念。

归正认为,谈阴阳,先要回归概念的本源:一动一静、一升一降、一寒一热、一明一暗,皆是阴阳。但是,要进一步认识阴阳,那就不容易了,因为存在着阴阳叠加和拆离的问题,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阴阳的概念,要么一言即中,要么流散无穷

---HONORÉ DAUMIER《Comment on devient un grand mathématicien》

然,其要一也:若以天地为炉,人与万物置身其间,则阴阳如炭。养生治病,就如调理炭火,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参同造化之工矣!

要说古人对人体的理解,不可避免地要提到《黄帝内经》。这书虽以阴阳为核心,但很多表述现代人已经看不懂了,这可能是由于在历史的长河中,核心理论已经失传。归正在这里不敢铺得太开,今天主谈《内经》开篇的《上古天真论》,这篇结合医与道的神作,视野已然超越了狭义医学的范畴,其中记载了理解和运用人体阴阳的四层境界: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小朋友们,你们对神作的认知还太浅薄了...

---Mather Brown《Bible Lesson》

一、真人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如何把握阴阳?或许古人认定后世读者鲜有善根厚德,说透了也无福消受,因此,就数句带过,用意很明显——你们知道有这回事就可以了。至于“把握阴阳”后所能达到的“肌肉若一”,又怎么理解?

要说真人,那死而复生的耶稣基督当仁不让

---Master of the Boccaccio《The Resurrection》

我们现代人,早已习惯了以实验结果为导向、可重复的科学思维,在这“肌肉若一”面前,就如同冲撞到了科学无法穿越的天花板。这是人体境界的最上层,也是诸多宗教修炼的最终目标。熟悉基督教《圣经》的朋友们可以翻开新约看看,保罗书信里面有着大量关于“Transformation”的记载,也属这个范畴。

二、至人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亦归于真人”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古人在“和于阴阳”之后加了句“调于四时”。四时,即春夏秋冬,是阴阳理论的衍生概念。

顺应于四季之生长,是凡人超越肉体束缚的唯一途径

---Stefano Della Bella《Heads of the Four Seasons》

古人将四时与阴阳并提,其实是一种善意的提示:如果未曾十世行善,福慧欠缺,那就从相对实在且容易的四时变迁着手,修好四时,以便和于阴阳。

当然,至人养生“亦归于真人”,说白了,还是停留在宗教和神秘主义的层面上。....

三、圣人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瞋之心”

圣人的境界,原文中没有提到“阴阳”二字,但留下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瞋之心”的描述。所谓“适嗜欲”,即适当遵从肉身的需求,但也须“无恚瞋之心”,即对欲望的追求不可太过。圣人常无心,具备无缺的智慧,对世间万物是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春夏,则顺逐阳气之生升,秋冬,则顺应阴气之收藏,归正将这种状态归纳为顺从阴阳。

在归正看来圣安东尼在西方名气虽大,但终究不过圣人

---Albercht Durer《Saint Anthony》

圣人虽然具备了“心无所执”,但终究未摆脱凡体的累赘。要达到教化世俗的使命,圣人行不欲离于世,只能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而顺从阴阳。

四、贤人

真人至人,彻底超出了医书的范围,故《黄帝内经》述而不论。圣人的境界,也非医书所论的重点,因此,基本也只出现在《黄帝内经》的头四篇。而贤人,则是世俗与医术的共同起点在此开始:

“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

写了《忏悔录》的圣奥古斯丁,在归正看来,至多是贤人罢了

---Jacques Callot《Conversion of St.Augustine》

贤人的境界,则是“逆从阴阳”,归正的理解是:作为人体四层境界的末流,这类人不得以将养生与治病糅合为一体,不得不逆从阴阳了。审疾问病,有病就医自这类人开始。

五、展开

“逆从阴阳”,虽是人体境界的最末流,但《黄帝内经》对此的经文数不胜数,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书本身就是一本给凡人看病的书啊。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是《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经文。初看篇名,似乎是整书最主要的阴阳论篇。尽管开篇就是统论春秋的语气,并高度概括地谈了天地阴阳静躁生杀形气寒热清浊,但这篇经文所谈的,既不是“把握”、也不及“和于”、甚至“顺从”都及不上,只是对贤人逆从阴阳的展开。

归正劝各位读书人,莫执迷于眼前幻境,要有跨过山丘觅风景的勇气和信念

---Ralph Albert Blakelock《Transcendental Landscape》

类似的理论,诸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些被认为具备高度概括的阴阳论,也无法纳入阴阳运用的高层境界。就算《移精变气论》这样似乎有高级养生意义的篇名,其中“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的养生方式,好像连动物都懂得这些常识,当然也应该被归入阴阳养生治病的末流。

那么,比“逆从阴阳”高一档的“顺从阴阳”又该如何做到呢?圣人的教训就在那里——《四气调神大论》,收起人心,让人体与四时同步,概括起来仅此而已。凡人只要能够坚持,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效果,当要说是否能够入真入至,决定于个人的夙业,没人可以帮助。

按我们今天的知识结构,去理解“逆从阴阳”尚有难度,但这境界在古人看来已是最低一等了。那么,说到这里,归正不禁要问:今天开口闭口不离吃什么最养生的国医大师们,又还处在哪层境界呢?

暂定下一篇文章为《仰望苍穹:向你还原古人眼中的天》,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OwNM1pPm7tPle8m8DroaEA

知诺浮想:
逆从阴阳,顺从阴阳,一被动适应,一主动调节,“圣”、“贤”之别。
若一直迷于名相,所以“日用而不知”。原始返终,方可“举一而反’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