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医裘万吉 - 试论五脏体位之妙理
试论五脏体位之妙理
试论五脏体位之妙理 (2019-02-16 10:20:41)
试论五脏体位之妙理
上焦膈上,清净之地,心肺所居,行荣卫,主宣降,上焦如雾;中焦膈下大腹后天土气生化之地,肝脾所居,主化水谷,中焦如漚;下焦脐下少腹乃藏精起极之地,肾行气之所,两肾靠背,位居五藏之最下者,艮其背,此先天八卦图,艮卦位居西北,乃阴气入中,阳气入地,封藏之象。此五脏脏位之布局有何妙处?
试观五脏神气之职能便了然矣。心肺居膈上,所以行水谷化生之精气,心主宣布水谷精气于周身,可谓德施普也,故名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阳极则阴生,所以心之上位覆之以肺,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主收敛肃降,液化行也,有此液化,才有机体的荣养,由此液化才有藏精起极。藏精者肾也,肾至性为至阴,而却为生气之源,生气之源开发利用即藏精得以起极,产生少阳生气,其目的全在开发利用后天之土气。所谓肝肺主升降者,肺主降,降的是后天被宣发的土气;肝主升,这个升的功能就是少阳生气,有了少阳生气,才开始开发后天水谷精气,后天水谷精气经过少阳生气的蒸腾气化而上行,以供心肺行荣卫,所以这个肝升,升的是后天化生出的土气。而不是肾水。所以肝没有居位于肾之下,反而列位于中焦。若能会得此中理,中医生理阴阳升降之疑案顿然冰释。
分享:药香小屋 - 有一种咳嗽会反复发作
有一种咳嗽会反复发作
经常会有家长为孩子咳嗽不停而担心,但是孩子却又没有感冒的症状。有些细心的家长,还能观察到孩子早上吃了生冷的水果或喝了冰饮料,晚上就咳得厉害,更严重的到了半夜,可能突然就喘了。
还有各种数不胜数的原因。比如剧烈运动、紧张、兴奋;或气温变化、吸入冷空气和刺激性气体如烟雾、气油味等;或接触尘螨、甚至还没有任何原因呢,孩子就咳嗽了起来。而且这种咳嗽甚至会数月不好,反复发作。
这种情况下,早期家长通常是急的不停换止咳药物,期望有一款药品用后马上缓解。可是吃了药呢,有时有效,可是过了几天又咳嗽了起来,有的干脆就没效。时间一长,家长也疲倦了,拖着拖着也有自然好的。可是好景不长,遇到变天,孩子的咳嗽就会更加严重。
此时,孩子很可能患上了一种咳嗽叫做变异性哮喘的疾病,也是哮喘的一种。
典型哮喘大家都能认识,但并不是所有的哮喘都有喘息症状。咳嗽变异性哮喘,就是以慢性咳嗽为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
其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一个月。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少,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情况;或经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无效,而用支气管扩张剂则能使咳嗽发作缓解;患儿多为过敏体质, 多在婴幼儿时期患过湿疹,多数有哮喘家族史。所以,如果孩子长期咳嗽不好,又是过敏体质,家长就要考虑是不是此病了。
我们再来看看哮喘的症状:哮喘是一种气道炎症,患者的气道较常人敏感,一旦受到寒冷刺激或出现过敏反应,由于气道出现水肿,空气进出的通道变窄,患者会有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伴有哮鸣音,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样痰;严重者可出现心率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和发绀,甚至呼吸衰竭。
小儿哮喘在呼气时可以听到类似小鸡叫的声音,严重哮喘发作还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大汗淋漓、面色青灰。
与哮喘症状相似的另一个疾病是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往往伴随有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严重的时候都是坐着呼吸,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等。坐着呼吸在小儿表现为哭闹,不能入睡,需要家长抱在怀里,不能放下。
一、家长对哮喘的治疗,通常的错误观念
1. 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立马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再哮喘,无明显症状就是治好了,也就不必再吃药了。
结果是患儿气道的慢性炎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稍有风吹草动,又会使哮喘“死灰复燃”。
这是因为在缓解期间,支气管腔内仍有炎症潜伏,只不过是尚未接触到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而未爆发。若是有感冒、运动过量、紧张、兴奋或气温变化、吸入冷空气和刺激性气体(如烟雾、气油味等)或接触尘螨、动物皮毛等诱因,便可能出现明显的哮喘症状。
因此,缓解期是需要继续治疗的,其目的是减轻或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急性发作。
2. 儿童哮喘到长大自然就好了。
确实有些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哮喘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甚至不发作,这与孩子自身发育逐渐完善有一定关系。
而事实上,长时间的平稳状态并不等于治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哮喘患儿进入青春发育期,虽有30%~50%的人症状消失,但到成人期仍有“回潮”的可能,约有2/3以上者继续遭受折磨,有的貌似恢复了正常的人,其肺功能仍就异常或持续存在气道高反应。
轻度小儿哮喘预后良好,仅5%演变为严重哮喘,而中度至重度儿童在整个一生常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髙反应与哮喘发作。重度哮喘,尤其是长期依赖激素、屡次住院和症状不易改善者,约95%最终“定格”为成人哮喘。
这就提示哮喘须在儿童期给予积极合理的医治,主要原因就在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具有可塑性。
如果孩子患上了哮喘,千万不要迟疑,必须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预防。
二、中医怎么看待这个难治性疾病?
以现在人们的习惯的观念里,初发病都会找西医治疗,尤其婴幼儿疾病。以我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来寻求中医治疗的患者,少有任何不适都愿意先用中医治疗的,更多的人是先到西医去诊断治疗,效果实在不好,才来找中医试试。很多患儿家长,都是辗转于各大医院,效果不理想,焦头烂额、疲惫不堪,才拿着厚厚的几摞病历找中医治疗的。
为这些患儿治疗过程中,我发现北方城市患咳喘的患儿比例没有南方这么大。原因是南方湿热,体内容易湿热聚集,人们又容易贪凉饮冷,就更容易变成寒湿在体内聚集,幼儿发育不完善,阳气稚嫩,寒湿更容易侵袭幼儿,偶然的感冒因治疗不彻底,会让痰饮停聚在气管、肺部、脾胃,为日后反复发作埋下隐患。
还观察到另外一个原因:北方城市,主要以点滴为主,雾化吸入的治疗不多;南方城市,父母们认识到了点滴的危害,更愿意接受雾化吸入治疗。雾化治疗虽然相对于点滴有很多优势,但也会有很多不足之处。
吸入性雾化治疗,是避免了过多的液体直接进入人体,可以把药物直接带入到气管等病灶,直接进入气管起效快,同时也还是带入了很小量的水分,尽管这个水分量微之又微,但还是把中医认为的痰饮病邪直接带入了气管,成为伏邪,为下一次发作埋下了种子。
这些微乎其微的小水滴成为再一次咳喘的病根,中医认为就是肺部的痰饮之患。但凡有一些气温、饮食变化、以及各种致敏源的刺激,就会引发体内的痰饮之患,患儿就会出现咳喘。这些快捷的治疗手段会为下一次发作的埋下来定时炸弹。
临床观察到小儿一岁之内患过肺炎,日后更容易患呼吸道疾病。从中医角度来看,不单纯是幼儿体弱,也不是什么过敏体质,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脏器本身感染后受损,成为日后病邪攻击的薄弱环节。更主要的原因就是雾化治疗的过程中在体内留下了痰饮。
三、怎么才是最合理的治疗?
首要一点就是预防感冒。因为感冒会诱发哮喘,而且严重干扰康复进程,临床经常可见“十天大治,一次不防而前功尽弃”的情况。由于公共场所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建议哮喘儿在治疗期间不去公共场所,如幼儿园、学校、公园等。
所以积极预防感冒非常重要,哮喘儿童在病情发作前往往有先兆,如连续打喷嚏、不断咳嗽、心情烦躁、精神不振及呼吸加快等。当发现这些先兆时,一定要及时就诊,稳定病情,减少复发次数,以防哮喘反复袭扰。
咳喘,简单的说,就是咳嗽、痰壅,严重了会气急,呼吸困难,伴随哮鸣音。严重的患儿,家长抱在怀里能感受到喘鸣音,夜间熟睡会有听到吼的打鸣音,严重的甚至白天也有;轻一些的患儿没有任何不适表现,该玩玩,该吃吃,但是用听诊器搭到胸部会听到肺部喘鸣音或散在干湿罗音,这种类型最容易引起家长的忽视。
可是家长往往对这些先期症状不重视,认为症状轻,可以扛过去,岂不知是导致孩子此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
哮喘缓解期应当鼓励患儿适当参加运动以增强体质。坚持适宜的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并可消除紧张状态,减少哮喘发作,营造良好心情。但运动量宜从小到大,强度从弱到强,逐步适应。
哮喘病的治疗,治疗宿根也很重要。很多家长在为患儿治疗过程中容易有疲劳心理,觉得这次咳嗽、喘急治疗症状完全消失了,就停了治疗,不久就有发作了,频繁发作,认为治疗无效,不停的换医生和治疗,坚持治疗很重要。
四、介绍几个治疗小儿咳喘的方子
这些主要包括了西医诊断的三个类型: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哮喘。西医的疾病名称虽然不一致,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只要是同样的的原因导致的,中医就可以用同样的方子。
下面的方子,对西医诊断的这三种类型的疾病都可以治疗,主要在于病症的表现状态不一。
治疗咳喘的常用方子包括: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麻黄厚朴汤、细辛干姜半夏无味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和麻黄厚朴汤是类方。其中小青龙汤解表力大、通常在发热情况下使用,往往二三副烧退就要停止,要换方治疗,小青龙汤证是中医所谓的外寒里饮,症状痰涎清稀而量多,很多时候表现为躺倒咳喘的更加厉害;射干麻黄汤和麻黄厚朴汤,有无感冒症状都可能会使用,射干麻黄汤主治咽喉及可逆上气,咳痰声音相对比较浅,在喉咙部位;麻黄厚朴汤则偏重内饮化热,相对射干麻黄汤,咳嗽位置较深,脉摸起来偏浮;细辛干姜半夏五味甘草汤主治内饮为主,多在久病之后遗留的咳嗽不止。
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方用于肺部湿热下移肠道的咳喘。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宣肺解热平喘,通常会容易看到草莓舌的干咳,像吉娃娃叫的那种清脆的咳嗽,而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和麻黄厚朴汤的咳嗽会让人感觉到小孩肺部有很多痰那种呼噜呼噜的咳嗽声。
这几个方子,南方和北方用起来是不一样的,郝万山曾讲麻黄在东北小儿都可以用生的到15克,在南方成年人也用不到。北方寒冷,皮肤腠理致密,需要麻黄的开泄平喘,南方多汗泄,更容易阳明热喘。
这些方子用起来多数家长反应会出现半天到一天的咳嗽加重,也有个别的反应孩子会睡觉多。中医有个名词叫“若药弗瞑眩,厥疾不瘳”,体内的有毒物质排出体外,会显现各种症状及反应,依体质而不同,有的很轻微,有的很重,此反应叫做“暝眩反应”。当暝眩反应消失时,整个人都会感到非常轻松,而且很有精神。
当然这个一定要和药物的副作用严格的区别开来。药物副作用会引起患儿症状持续加重,而排病反应是有个短暂的症状加重后,患儿精神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当患儿咳嗽剧烈吐完痰甚至连食物一起吐了出来之后,这种食物的粘液也很多,患儿的咳嗽一下减轻的很多。为什么会容易呕吐,当服用药物后,气管本能的会通过咳嗽往外排痰,小儿不会吐痰,这些痰液会刺激咽喉引起再一次的咳嗽,小儿的食道较短,也更敏感,容易引起呕吐,所以连痰带食物会一并吐出。
还有一种呕吐的情况是小儿一哭闹就呕吐,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总结经验,要知道一次喂多少合适,不要喂多了药刺激太过而引起呕吐,这样才有助于药物吸收发挥作用。吃下去能吸收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为了吃更多,这个道理和吃饭一样,吃饭能消化吸收才是最重要的,吃多了没法消化就容易成了积食。
中药和西药的治疗机理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给小儿口服药物时,小儿的抗拒哭闹,让很多疼爱孩子的家长觉得,西药的治疗效果又快又不让孩子痛苦,为何要用中药呢?于是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家里就分成了几派,坚持中医治疗的家长既要顶着巨大的压力,还要担心万一病情加重,就成了众矢之的。
故而来寻求中医治疗的家长,一定经历过一个心里路程。孩子初始发病,用西医治疗确实好的很快,孩子也恢复的很快,心中窃喜,幸亏来治疗的及时。当再次发作的时候,轻车熟路的去寻求治疗。
反复几次之后,家长发现每次发病的间隔越来越短,孩子的体质也越来越差,是甚至脸灰暗,毫无生气,一点没有别人家孩子脸上的红润,连走路都叫喊累,没有别人家孩子的生龙活虎。随着进医院的次数越来越多,影响了孩子幼儿园的出勤率,也严重影响了家长的工作,家长开始不淡定了,也开始重新思考孩子的治疗,这个时候有中医治疗经验的朋友就会推荐中医治疗,或者自己有过中医治疗经验的也会反思开始寻求中医治疗。
只有经历这个求医过程,在中医的治疗中孩子身体逐步恢复健壮,发病次数也越来越少,家长才会成为中医治疗的坚定支持者,才会明白很多时候中医西医都是治病,治疗疾病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END·
探寻经典中医本源
追求健康人生品质
分享:中医归正 --- 中医简史
知诺浮想:
道家注重心性,本对学人要求甚高,出类拔萃者也寥寥可数。千百年来,随着世界日益物质化,解构化,信众基数也越来越少。苗子少,长成参天大树的平均成活率相应也小,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中医源出道家,却是入世之学,也少不了被名利的熏染,门派之分,私藏学说,留一手,无不是在截流、掏干中医这条大江。
司马迁曰:“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因其时实有难言之隐,不可明说。而中医虽亦有难言之隐,更多的还是物质化下人才的稀缺吧。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归正先生 / 中医简史
关于中医的历史,应该说找不到准确的始点。若真要说起点,归正认为所有的医学起点都是相似的:
原始人吃了某一样东西,引起了严重的呕吐或泄泻,有人因此死了,有人却反而因此感到轻松,于是乎,对这样东西的医疗作用便有了初始认识;
采食捕猎,外伤出血,有人因此死了,有人曾经缠身的病痛却反而因此得到缓解,于是乎,放血、砭刺类的医疗活动便有可能演化而出;
雷电勃发,猛兽突袭,有人因此恐惧而瘫软,有人却反而因此振奋且清醒,于是乎,就感受到了情志活动对肉体的影响...
诸如此类的原始医疗经验积累,其他民族一定都曾经历过。因此,药物疗法,精神疗法,放血针刺疗法,并非中华传统医学所特有。
当下,有人说针灸是中华特有医学,似乎没错。现在其他民族确实不再使用针灸放血一类的疗法,但把历史往前翻个2000年,谁敢说他们的祖先没用过?归正认为,我们的圣贤在针灸过程中所运用的十二经循环和奇经八脉理论才是中华所独有。
同样的,中华传统医学使用得最广泛的汤药,其他民族肯定也有,过去有,现在肯定还有。然而,藏象学说,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和理法方药的一贯性,才是中医的本源。
中医在中华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始于战国时期。秦越人师从仙人长桑君,用上池水服下了神药,开创“诊脉”之宗,救人无数,世称“扁鹊”(归正注:扁鹊,在那个时代象征着带来福音的喜鹊,以扁鹊称呼秦越人,可见那个时代的病患对秦越人的爱戴)。在那个神话与史实相互交织的时代,秦越人的神迹究竟从何而来,他的医理是何面貌,在他死后又归向何方,早已无从考证,其所著的《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也不幸失传。
这是中医在中华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短暂而辉煌,随即又如隐者般归入云雾山林之间。在此后近200年的历史里不知所踪,留给我们后人的,就只有太史公笔下《扁鹊见蔡桓公》的千古名篇,而篇中所记载的疾病“腠理-血脉-肠胃-骨髓”由浅入深的思路,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刻。
一直到了西汉,又出现了公乘阳庆和淳于意一脉。在太史公对此脉医宗的记载中,出现了大量关于“阴”和“阳”的论述,且出现了阴阳太少之分,归正认为,那时先贤对人体的认知已趋于完整,但很遗憾,此脉的经典也隐没于历史,无迹可寻。后来再过了200年的东汉末年,终于出现了医圣张仲景先生,将中医推上了巅峰,他的医理极可能与公乘/淳于一脉相承。公乘/淳于一脉,承上启下,实为中医的奠基之祖。
在讲医圣张仲景之前,归正觉得有必要先引出一位活跃在秦越人逝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的历史人物---庄周。熟读《南华真经》的朋友不难发现,整本经书中充满了天马行空,令人似懂非懂的荒诞文字。诚如日本汉学泰斗白川静先生所言:庄周“应是在原始宗教世界里冥想的祭司”。归正坚定地赞同白川先生的观点,也认定庄周就是那个时代掌管着形而上领域的宗教领袖。
庄周一脉,是中华道家的雏形,更是中医系统成型前的关键源流。归正认为,《南华真经》中的《大宗师》和《达生》等篇章,对中医的最终成型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宗教,直接左右着人体的情志状态,而上古医家对人体情志的重视程度,远超后世中医。先秦时代成书的《胎胪药录》,就是道家修行者在完美情志状态下服用药物后,所记录下来的药理经典。
庄周一脉,最终发展成为了道家内丹学说,赋予了中华民族羽化飞升的理想主义色彩(归正注:之所以说是理想主义,是因为归正认为可能性几乎为零)。而其对人体情志的细腻认知,也圆满地融入了中医,成为了传统中医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不认同归正观点的朋友,可以翻开《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认真阅读,没有疑问,《上古天真论》必是正统道家修行者所著。
顺着公乘/淳于一脉对于人体的精微认知,也伴随着庄周的野马尘埃,中医终于在东汉末年达到了直至今日都未能超越的巅峰。
说到东汉医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华佗。归正认为,《三国志》记载的基本是离医学常识实较远的神迹。与史书对秦越人的记载类似,华佗被努力描绘得高不可攀、超凡绝世,早已幻化为“神医”的代名词。而历史的事实是,无论是扁鹊、还是华佗,都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这是中医史的严重缺失,让后人有神医止于神话的遗憾。
东汉医宗对后世的最大贡献,是医圣张仲景,及其所著的神书《伤寒论》。张仲景先生,并未被正史所记载,《伤寒论》则是中医界众口称誉的圣经,归正认定至今没有任何中医著作能超越。
张仲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写下了《伤寒论》,此后就不知所终。直到晋统一中国后,太医令王叔和才找到了《伤寒论》散乱的残简,并进行整理编排。再后来,唐甘伯宗收集历代野史,认定张仲景是长沙太守,然而史籍及地方志都查不到此人,中医界还为此出现了种种猜测。
归正不认为张仲景真做过长沙太守。在战乱的环境中,一名太守很难保护人民,而医术高明并有良心的医生,倒可以救护一些伤病中的贱民,于是乎,张仲景成为了当时长沙一带贱民心中的保护神,“长沙太守”的由来,应作此解释。
除了医生的身份之外,归正更愿意相信张仲景是一位经天纬地的全才。归正曾读《古琴疏》,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日,仲景入桐柏山觅草药,遇一病人求诊。仲景曰: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以实具对曰:吾乃峄山老猿也。仲景囊中丸药畀之,一服辄愈。明日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斫为二琴,一曰古猿,二曰万年”
这则故事向大家呈现的,是一位有着隐者风骨,绝尘于世的张仲景。归正认为,张仲景先生应该是那个时代介于人神之间的修行者。而张仲景先生展现给世人的精微医理,也侧面印证了他确有凡人不可及之处: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让人眩目而无法逼视的“六经”,这是神书《伤寒论》的核心内容。张仲景先生的医圣地位,因“六经”而雾列空中,后学因其困难而止步,1800年来无数后学为此耗尽毕生精力、终归还是无法学得“六经”的精髓。
这六经,在《黄帝内经》中有过相当多的论述,归正认为早期的中医用得相当普遍。可惜的是,此脉医宗在被张仲景发挥到极致后,突然断层,全面消失。归正常昂天长叹,历史上究竟发生了变故,亦或是有谁受了什么样天大的委屈,让真理彻底埋入的黄土,这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
在张仲景之后,中医才正式成为了中华历史中的常客。由东汉到北宋的700多年中,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葛洪著《肘后方》,雷斅著《炮炙论》,孙思邈著《千金方》,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王焘著《外台秘要》,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这是我们当下所熟知的中医奠基铸魂的时代,汇集成了《伤寒论》和《黄帝内经》两大经典之外的核心羽翼。虽然此中没有一本达到《伤寒论》的境界,但也都具备了较高的水准,其中,归正最敬重的是皇甫谧和孙思邈。
可悲的是,这奠基铸魂的过程,却伴随着中医核心理论的进一步丢失。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第九卷清楚地记载:“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伤寒论》之作,实为杏林昙花一现,张仲景先生之后一千八百年不复再见。中医学系统地临症运用,发萌于此,随即夭折。再往后的中医著作,由于没有了核心理论的支撑,逐渐沦为三大类:经典注释、方书集成、小发明小杂耍... 虽然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极少。
特别要指出的,过去几百年中层出不穷的本草类书籍,最典型的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是前人用药经验总结,虽然十分宝贵,但没有成系统的理论升华,远达不到归正心中经典的标准。反倒是几十年前长沙出土的辛追导引图,极有价值,已经触碰到了张仲景先生的核心医理,足以秒杀百年来的各路名家...
到了近代,中医正经历着断崖式的垮塌,这一切始于西医在近代中国的出现。
当年,年轻的康熙皇帝饱受疟疾之苦,奄奄一息,宫廷御医绞尽脑汁,用上各类方剂,疗效甚微,手足无措。耶稣会传教士白晋、张诚献上奎宁,立马药到病除。康熙欣喜地接纳了传教士和西医理论,并严惩了无能的御医。
康熙时代的中医,早已没有了先贤往昔的辉煌,却渐渐有了江湖郎中的影子。此时的西洋传教士,开始用前所未有的眼光审视着中医,而我们的中医却无法给予西医一个实在且信服的解释,这种情况最终变成了一种各说各话的一种僵持。其间,中医还偶有自鸣得意的时候,那就是人称“天士”的叶桂先生。
叶先生所著的《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开章便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历史性的转折:中医在张仲景的六节真学面前退却彷徨了1400年后,终于绕道别行,疏远了神圣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热盛者桂枝下咽即毙”之类的高温恐怖,从此笼罩中医界... 也许,叶先生的医理对于某些疾病确有很好的疗效,但却难挡中医的日薄西山,再也没有核心理论的支撑,中医逐渐褪去了古来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情怀,成为了下九流行走江湖的技艺。
近几十年来,随着西医疗效的显著提高,中医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中医纷纷开始用西医的思维去研究、解释、并证明中医,寻求西医的认同,渐渐地,出现了一大批外中内西的中医学者。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就是用西医的思维去研究中医的典型案例,屠女士救人无数,归正敬仰,但对于中医的发展而言,却可能是致命一击。这是继叶桂之后,中医人再进一步地摒弃了中医经典。
直到现在,《伤寒论》和《黄帝内经》在各大中医学院已沦为选修读物,中医的魂魄也快被抽干了。中医现在之所以还可以如植物人般苟活着,是因为我们一代一代的主政者都不想当历史的罪人,不想中医在他们的手上彻底覆灭,仅此而已,仅此而啊!
望着狂澜即倾,庙堂上的圣贤于心不忍了吗?多年之前,福州长乐的庐峰山下出了一个少年。天性冥顽,却奈何在机缘巧合之下,偏偏就得着了仲景真传,后自称“归正”。归正知六节,凡夫得天道,不知这个世代是否还能够匹配得上高阶的真理。
若天意不在斯,归正愿意沉默一生。极上的智慧,必自由地穿梭于时空之中。不须文字,没有终点,心诚则可得万一...
谨以此文,纪念中医曾有的辉煌。
推荐阅读:
我的外公(归正一生的楷模)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
日月随想
日月随想
阳,阝日,山南水北为阳,因日而名。
阴,阝月,水北山南为阴,因月而名。
阝在左边时即为传统字书的“阜”(fù)部,“阜”字本义为土山,故从阜部的字本义多与山地、地形相关,如“陡”“陆”;在右边时相似的写法即为传统字书的“邑”(yì)部,“邑”字与城市有关,故从邑部的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如“郊”“邦”。(即左阜右邑)
《易》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明,日月合明,月继日明。乾健于终始,行乎坤内,天包地外而入地中。
阳恒动易亢,阴常静易迷。
阳戒其亢,所以得居而存,义和,秋实;阴克其迷,所以去朋而吉,善长,春华。
动乎静内,润物无声,流水不腐;静乎动中,云行雨施,海纳百川。
作而不息,昼而无夜,饮食不节,《易》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新陈代谢随想
新陈代谢随想
《周易·系辞》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放在阴阳之中亦然。乾健不息,健而又健则亢,所以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坤顺受物,类聚无主则迷,所谓『东北丧朋,安贞吉』,『履霜坚冰至』。
阴与生俱来有惰性,因积聚一起,越来越多则易沉迷,造成停滞阻塞,谓之”陈“,顺阳动而随之而出,谓之”谢“。阳为活性易向外发散,且以无形驻于有形之躯,受有形之滞阻,需不断补充,谓之”新“,以无形驱动钳制有形使之更替,谓之”代“。
”新陈代谢“的持续运转,有赖阳的健动,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新陈代谢正常,则身体比较健康。反之,身体会反馈并呈现各样的问题。
野外自然条件下的动物,除了老幼和较少的病弱,基本都是体态匀称健壮,而反观动物园人工饲养的动物,反应迟缓的比较多见。
体态比较胖,应是一种阳不能制阴,运化失衡的状态。除了运动较少之外,不能有效节制食欲也应是主要原因,导致消化重负,造成身体失衡。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立秋浮想
节气随想
阳健而不息,阴顺而厚载,然阳有时而隐,阴有时而显,非失其性,应时位之变化而已。
“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
日乾乾独照,月继日而明。金不浮于水,其象沉而下。
日月各合其宜,无过和不及,则宣发通彻,时过位迁则止,知终终之,和义利物,不伤物、不伤于物,各尽其性,丽(离)所以利矣。
寒暑轮换,有生有死;昼夜交替,有作有息,一因其时位。
夏之丽然后有秋之实,夜之幽乃彰昼之明。有些人置身四时、昼夜之中,夏汗不彻,冬寒不避,昼劳而夜亦不休,精气不能得到补充反而被“蚕食”消耗,身体必然会不畅而致病。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夏至浮想
节气随想
《周易》以时位释卦。时位者,时序(时乘六龙)和德位(德不配位)。
时序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之先后显象;德位指,春,夏,秋,冬,分配乾之四德元,亨,利,贞。
夏季万物蕃盛,天地气交频繁,迅雷疾雨,生长快速,是滋长之时。夏之德亨,含畅而无阻,透彻之意。
《黄帝内经 素问 》曰: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无厌,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都是让心情亨畅的做法。
夏气繁盛,物产丰富,适宜生长,人体此时由内而外宣发阳能,新陈代谢也相应频繁。正常情况下,人体夏天出汗较其他季节多,既是适应季节的需要,也是“使气得泄”的一种途径。(人与天地气交的)汗道通畅,既可以排出废物、寒邪,又滋养人体毛皮四肢末梢,加强阳气的御外护卫。时(夏)位(亨)相合之下,实现人体的“德施普”。时位不配,则“德施普”或不能实现。
夏至,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夏至时,阳气盛布华夏之地,白昼时间也最长。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三岁和一岁
时光飞逝,安宝三岁了,想宝也快一岁了。你们出生时的啼哭和模样,似乎还声声在耳、历历在目。但你们早已不是口不能言、目不能视,手脚柔弱的婴儿了,你们已成长为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活波可爱,精力旺盛,有初步自我意识的幼儿了。
你们极富感染,一动一静,牵引着家人的心。
你们生机盎然,哭笑吵闹,让家里欢声洋溢。
你们时而精灵搞怪,时而礼貌懂事,性情初略成型。
你们初尝人间疾苦,痛苦溢于表却不知表达,让家人揪心不已。……
儿女,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复刻。终其一生,父母能够给与儿女最好的财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处省略一万字……
而爸爸妈妈今天赠给你们的礼物是一个字:蒙。
蒙学,源自《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
蒙,有覆盖、遮蔽之意,以之为卦名,大概因象而取意。从上下卦来看,二、五爻以阳居阴位、阴居阳位,皆失其位,阳杂阴中而无纪,五爻以柔下比于二阴。从大象来看,艮上坎下,山水之间,草木丛生,遮蔽路途,险阻隐匿其中。
然而,九二刚而得中,亦得六五之应。上九比于九二,一阳覆二阴之上,止其得朋而迷。因而亨,利贞。
幼童,生长蓬勃,好奇心重,幼而无知,浸染模仿而不知择,所以谓之童蒙。
《周易蒙卦》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周公的彖辞多从大象的角度解释卦辞。高山仰止,坎险在下,知难而止,不蹈其险。于孩童有所择时,告其善,正其不善,以使知行止之有时,知行止之可宜,知行止之所必。
《周易蒙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孔子的象辞多从人事解释卦辞,所取角度或异于大象。江河海洋,始于涓涓细流,曲折萦回,孜孜不倦,聚溪泉而江河,汇江河成海洋,其势由弱而强,其数则合百而一。志识之士,当以此鞭策激励。
宝贝们,祝你们儿童节快乐!愿你们健康平安快乐!
想宝的一些第一次:
2018年6月16日(戊戌狗年五月初三日)
前一节气 (6月6 四月二十三)芒种
后一节气 (6月21 五月初八)夏至
20180616 九点左右 洗澡
13:00 左右 胎便
20:30 左右 鼻塞呼吸不畅
20180715 满月
20180923 百日
20181120 支气管肺炎 住院四天
20190131 学步车较多
八个月 踢被子
八个半月 下门牙
九个月 手指物
201903 闹口奶奶妈妈爸爸爷爷
20190402 洗澡双手打水
201905 学会摇手拜拜
201905月底 开始玩汤勺
201905月底 不做学步车 慢慢学爬 扶站
20190605 阴历一岁
20190607 第一次扶着站起来尝试抬脚爬沙发
20190608 可以松手站立两三秒
20190609 晚上开始断奶 吵闹两三次 头一次一点多醒来两点半才睡
20190616 上午玩耍时从客房床上掉下 屁股先落地 幸而无事
20190619 晚上独自爬上沙发
……
立夏浮想
节气随想
立夏,夏三月之始。立者建、成。夏含壮、大之意。夏配亨,亨者,气彻而通,物达而彰其性。
夏时,人体阳能蒸腾,彻身而外散,随之引发显著的新陈代谢—充肤熏身,温润毛细末梢,又通过毛孔、汗液等方式排出废泄、病邪。
这些都离不开阳能的循环和消耗补充。
现在大行其道的“清凉”、“泻火”,实则是人为压抑人体的阳能。阳能不壮大,如何德施普?阳能的循环不能均衡、持续,身体的给养、代谢也会随之问题连连。
伤于寒,常常会有发热、发烧的症状。发热、发烧是人体的一种应对系统。百度百科说:“发烧时体温升高,有些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会变得不那么活跃。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等。所以发烧是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
甫一发烧便使用物理、西药降温等人为干预,便是一种妨碍人体自身保护性机制的行为。人体本能以“增兵”来御敌、驱敌。而人为干预则是内耗式的“撤兵”甚至“不战而降”,如何御敌、驱敌?时间一久,有生防御力量消耗殆尽,病邪在由表而里、由外而内的入侵之途,将遭遇很小的人体本能“预警”甚至“零抵御”,结果如何?敌人可以随意长驱直入,我们的身体也将变换“大王”旗了。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