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医归正 --- 史官的气节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
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归正先生 / 史官的气节
齐后庄公,名光,德浅行薄,本非为君之才,可却又偏偏借着宫斗上了大位。他贪恋权臣崔杼妻子的美貌,常高调出入崔府,私通后还不忘顺走崔杼的帽子赏赐他人。
这种作死的显摆,终于引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548年,崔杼设计,杀齐后庄公。杀的虽是昏君,但崔杼也不想留下“弑君”之名,便嘱史官太史伯写下“夏五月乙亥,国君死于疟疾”的记载。
太史伯拿起笔,庄重地写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怒,杀太史伯。
接着,改让太史伯二弟太史仲执笔,可太史仲一字不差地沿用了其兄的记载。崔杼大怒,再杀太史仲。
尔后,轮到三弟太史叔执笔,却依旧一字难改。崔杼恼怒,又一颗人头落地。
最后,崔杼唤来了太史家的最后一名史官——四弟太史季。然而,摆在崔杼面前的,依然是最初的记载。崔杼看罢,恶狠狠地问太史季:
“怕。但我是史官,若不能记下真实的历史,我无颜苟活!”
史官硬邦邦的骨头,愣是扛住了权臣的蛮横,崔杼无奈选择了妥协。就这样,太史季活着走出了宫门,迎面走来另一名史官南史氏:
“我一直在这里等你的消息。若你也死了,我会接着写你兄弟们留下的那几个字。这样,真实的历史就可以保留下来。”
谨慎起见,南史氏还检查了太史季写下的书简,确认无误之后,方才放心离去。
这则故事,在《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中都有记载。史官们守护历史的慷慨激昂,今日读来依旧震撼人心。恩师Williams教授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史书:
中国的历史记载从未中断,连贯且详实,远胜于其它文明,这是因为古中国人对历史怀有宗教信仰般的虔诚。
《礼记·玉藻》有云: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自有信史以来,我们的民族一直保留着在君王之侧配有史官的传统。历代君王的一言一行,皆被史官详实地记载着,并在王朝覆灭之后,修为正史。因此,有惮于后人的审视,古来君王多会留意德行。史官的存在,虽难以使明君辈出,但至少能够避免君王太过昏庸无道。
在《说文解字》中,“史”字有中立正直之义。华夏五千年,一代又一代的史官们不畏强权,秉笔直书,他们以卫道者般的勇气和信念,书写了我们的历史,如司马迁受辱宫刑,黄庭坚误贬黔州... 司马迁、黄庭坚,面对的虽是汉武帝和宋神宗这样的明君,尚且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和代价,更勿论那些生逢乱世,时至今日已泯没在历史烟云中的史官了。
其实,这些古来史官所要捍卫的,仅仅是“真实”二字。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让后人从中辨忠奸,识善恶,获得前进的真正力量,才能让这个民族从中获得源远流长的真正动力。借用莫言近来很有名的一句话:历史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历史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黑暗,包括揭示君王心灵深处的阴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