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医归正 --- 让中医回归经典 / 痹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归正先生 / 让中医回归经典 / 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正如《黄帝内经 • 痹论》所云,传统中医认为痹是指因风寒湿侵袭人体,导致经脉不通畅而引发肢体关节疼痛或麻木等症状的疾病。这种论断也被后世医家奉若至理。
在此,严肃地重申一下,不可迷信《黄帝内经》。我不止一次地说过,《黄帝内经》是上古医家谈医论道的文集,各家高论汇集于此,没有良好的甄别水平,终究会被带入歧途。就痹症的论断上,我认为《黄帝内经》所述有所不逮。
在《黄帝内经》无方以载道的同时,另一经典《伤寒论》却提供了平实却厚重的113条药方。《伤寒论》一书,虽未明确提出痹症,但却在少阴篇第305条中有着典型的痹症记载: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此外,太阳下篇第174和175条也有着如下记载: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
并拟出了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方剂。
纵观《伤寒论》全书,医圣平生所医痹症并不少,也不否认痹症与风寒湿有关,但他却宁愿将对痹症的治疗散落在书中各个角落,也不愿如《黄帝内经》那般为风寒湿立论。
论医,生理从来就在病理之前,这是不容怀疑的。究竟是人体自身出现了何种偏差进而产生痹症,还是真如《黄帝内经》所云是风寒湿的侵扰导致了痹症?在风寒湿的环境下,是否绝大部分人都会得痹症?为什么有许多人从来不得痹症?为什么还有许多人即使暂时得了痹症也能快速回复?
一切,还是要回归到最质朴的辨证思维:外因,若无适当的内因相呼应,就无法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痹症出现的前提,必是人体先出偏差了。
有感于此,循医圣六节藏象的思路,在此献出我治疗痹症的心法,为痹症的治疗提供截然不同的思路:
诚然,我无力推翻现有的痹症论述,但我也深信只有立足六节藏象,才可能为痹症治疗困境寻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张介宾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思路,大方向没错,但若无法立足六节藏象去思考痹症,就算引来三昧真火也未必能烧通微细的痹阻。
近代出现的中药雷公藤和西药秋水仙碱,毒副作用大,不应该是痹症研究的方向,广泛使用说明我们对痹症的医治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这本不应是自诩圣哲之后的我们要走的路,然而,却又是当下短视又浮躁的我们自找的路。
洗杓开新酝,低头拭小盘。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