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医归正 --- 论气
知诺浮想:
气之于人,若水之于鱼,日用而不知。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皆气也。
辐射、光亮身体者,阳也,譬如气质之彰显;滋长、荣养身体者,阴也,比如皮肤之质地。气之用也。
蒸包子,火过旺则易焦裂;火过小则易塌陷。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
心澄天地远,气定百脉通。
不逐尘中欲,常存寂里风。
归正先生 / 论气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圣经·创世记》2:7
这是《圣经·创世记》中对造物主赋生命以形体的庄严描绘,启示世人:身中无气,则不可谓之为生。在近代科学尚未主宰人类思想之前,这样的生命观在西方文明中从无异议。而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华夏上古圣人对生命本源的同悟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南华经·知北游》
抛开血肉之形,生命之真,在于一呼一吸之间。那周流不息的“气”,才是存在的根证。然自近现代以来,医学的目光愈趋微观,对可见之形孜孜以求,却对更为根本的“气”视而不见。这种舍本逐末的发展方向和流散无穷的研究逻辑,已将当代医学带入死地。
在此,分享我对人体病机发展规律的见解:
一切可观测的病变,皆始于一切不可观测的气变。人体内气机周转的顺逆快慢,最终导致了人体产生各类疾病。
放眼天地,气行不畅之地,秽浊必然滋生,如山谷和丛林。气行过速之所,生机必难依附,如荒漠和戈壁。我们人体生活在天地之间,身体的运行规律与天地必然同步,天地间发生的一切,在人身皆有迹可循,此即天人合一之旨。
我曾无数次说过,中医眼中的人体,乃是一气上下周行之人体。气行到哪里,就会把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带到哪里,因此,气所到之处,就有滋养,也就有生命。这是造物主在人体内植物神经中设定好的原始代码,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一气上下周行如天地四季更迭,行健无边。这也是一切宗教修行想要把世人重新带回的原始状态,即所谓道家之天真,佛家之无住,圣经之伊甸。
然而,人体除了植物神经外,还有着另一套自主且受情绪控制的躯体神经系统。正是由于这套躯体神经系统,人类出现了造物主般的精神和灵性,但也由于人类尚无法驾驭这种高级的精神力,常因情绪的波动干扰到植物神经中的正常气机运行,从而导致人体气机的阻塞和消耗。
气机阻塞,进而导致人体某个部位的滋养过度,最终出现有形物质的淤积。最典型的例子有情绪长期郁结所导致的脂肪肝、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由于负面情绪的无法宣泄,导致本应短暂停留在上述器官的气长久淤积在这些器官上,从而出现有形的病变。于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能让生命得到升华;滞所住而役其心,也必然会导致生命质量的沦陷。
气机消耗,进而导致人体某个部位的滋养不当,最终出现形体生命的困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期用神所导致的各类心脏疾病。我在八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本不该出现于这个世代的文章——请慎用你的精神力。在这篇文章中,我详细阐述了节制使用精神力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生气通天论》有云:阳气者,精则养神
《灵兰秘典论》有云:心,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这两则经文阐述的是:气的高级状态,即是人的精神,而统领人体精神的器官,是我们时刻跳动的心脏。当人们殚精竭虑地要在这个世代获取地位和财富之时,那些本应用来滋养心脏的气也在被超量地消耗,失去了气的滋养,心脏的衰竭仅仅是时间问题。这也是心房颤动这种疾病大众化和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的深层原因。
针对气机阻塞所致的藏腑病变,医治的核心不应在于形,而在于用疏气、泄气、行气、下气之药重新理顺气机,如柴胡、厚朴、桂枝、半夏、青皮等。气机得顺,有形病变因失去气机的供养,自然逐渐干涸。
针对气机消耗所致的藏腑衰竭,医治的核心当以滋阴养血为要,因此必用生地、阿胶、龙眼、麦冬等药。同时,也必须同时顾及气机的重回安宁,若不停止神气的外耗,滋阴养血的效果断无法得到巩固,因此必用炒麻子仁、酸枣仁、茯苓、夜交藤等药。
当然,一切的一切,其最终的病因皆是精神。伏定精神,才是治病祛厄的不二法门。所谓人欲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生命之理,不止于血肉与器官,而在于那贯通天地的人体之气——此所谓生气通天也。医学的终极目标,不应只驻足于有形之体的研究和治疗,在其之上,应是气与神的调和,使人重新成为“有灵的活人”。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