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小思
节气随想
文王八卦以“震☳”居东方。一阳入地,正应太阳初升之象。
《黄帝内经》以春、木、肝、少阳应象东方。
秋冬两季,阳收而后藏,阴由盛而趋衰。春夏两季,阳复生而长。震于春之初,仅为一阳生升,然其势不可挡。震阳之入积阴,如滴墨入水,彻入而启荡群阴,使待后来之阳施。
中医修正先生在《六节藏象(二)》说:“六节藏象从人体生理出发,将四时人道化,使藏象内容进一步完整。在春夏少阳太阳之间加入阳明,为圜道立个开口,就如在震乾之间安装一丸红日,照见凡夫步云之路;在秋冬太阴少阴之后加入厥阴,为圜道留个出口,就如在巽坤之后安装一轮明月,映现神仙下凡之踪。阳明化饮食水谷之精华,厥阴传男女血性之精气,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谓人道化。这既丰富了圜道的内容,更让封闭式圜道与外界有了沟通。”
于人而言,六节圜道,生生不息。因二生三,六节所以承四象。又阳之用需藉阴,阴之成必凭阳,阳明(藉胃)所以在三阳之中,而厥阴(凭肾精)在三阴之末。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