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归正先生 - 冬伤于寒---告诉你“温病”的前世今生(四)
知诺浮想:
我们的物理世界,遵循能量守恒,比如分子裂变会生热,例如,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细胞分解会发热,例如,白细胞消灭细菌;腐肉分解。而反过来,则需要吸收能量,如氢氧合成水;如光合作用,细胞生长,等等。
生长(聚合)吸收能量;收藏(分解)释放能量。
人体受寒邪侵入,阻滞了局部或整体循环,能量不能被有效利用和存储,因此被释放出来,造成局部或整体温度升高?
归正先生微信公众号原文如下:
冬伤于寒—告诉你“温病”的前世今生(四)
引言:温病,是人体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派的源流,始于宋金刘河间,此君倡导用寒凉药治热病。经明清吴有性、叶桂、吴鞠通、王士雄等人努力开拓,时至今日,温病学派在中医界已成主流,清热泻火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只增不减。相反地,伤寒学派却日渐沉沦,放眼杏林,实在找不出传承仲景衣钵的学者。那么,温病学派的兴起,对中医而言究竟是创新进步还是挥刀自宫?
归正认为,温病只是伤寒病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应该独立乃至凌驾于伤寒之上。在这里,归正未来将用四篇文章,对自己的观点递进阐述。若有疑问,欢迎君子之辩,谢绝市井之争。
我愿虔诚拜倒,让瞎眼今得看见
---Carl Heinrich Bloch《治愈盲人》
本篇“冬伤于寒”系列文章末篇
时值清明,在开讲之前,先介绍并纪念一位杏林先师---吴有性,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一部叫做《大明劫》的电影,讲的就是关于吴先生的故事。
在杏林史上,吴先生著有《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厉气从口鼻而入的温病发病医理,这与西医的研究思路基本相同。在归正看来,吴先生的思路说明其对经典医理已经陌生,但他特有的“膜原”思路,却似乎又是对经典医理的深化。吴先生根据“膜原”思路所演化出的新方---达原饮,在所有温病学新方中是最有水平的。
在归正看来,吴先生是杏林史上少数几位接近到伤寒真理的先贤。可惜,吴先生在深入“膜原”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转而从最容易观察到的上感症状归纳出“从口鼻而入”的结论。这结论让吴先生彻底偏离了自己原有的“膜原”思路,功亏一篑,令人浩叹!
吴先生的迷途,也深刻地影响到后来的医者。多年后的“一代宗师”叶桂先生,在其所著的《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开篇便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杏林不幸,从伤寒真学退却彷徨约1400年后,中医主流终于绕道别行,彻底疏远了神圣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经典成为望得见却摸不着的杏林传说。“热盛者桂枝下咽即毙”之类的高温恐怖,从此笼罩中医界直至今日。
吴先生迷途的根源,在于对六节藏象和阴阳离合的迷茫,但归正仍然敬仰吴先生是仲景后唯一能涉足“膜原”的医者,虽无继承者,但吴先生的踏实和勇气着实让人钦佩。至于那些被后人认定与吴先生有着传承渊源的河间学派,以及他们所倡导的“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治”、“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证”、“名曰热病通谓之伤寒”等高论,只不过告诉后人他们思维层次的简单低下,怎能与吴先生相提并论? 吴先生往后迅猛发展的温病学派,无一人能够扛下吴先生沉重却又正确的“膜原”思路,而是拼命去寻找那注定要消失的乌托邦。
中医史封吴先生为温病学先驱,对吴先生本人而言着实冤枉,这就如通史认定东汉的魏伯阳先生是化学家一样,可笑至极。在此,归正要向吴先生献上一杯清酒,毕竟在越走越孤独的路上见过您,并惊讶您能走到这里。来日谒坟长沙,一定奏告医圣:您只是被困在山脚下的蒿蓬中。
附言:有部分朋友发来消息,希望归正将道理说得更加直白一些,归正感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提醒,但归正坚信经过系统思考之后学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归正在公众号中的所有文章,已经包含了足够的信息量,余下的功夫也许真要靠各自的修为和缘分,归正鞠躬!
《冬伤于寒》系列文章此毕,可点击链接阅读此前文章:
做实在学问,写良心文章
敬请继续关注“归正先生”---Fu_Academy
[请关注中医归正(中医修正)先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