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迷思
迷思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时有规律的,物质的联系是相互的。大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小到某一件事,都遵循这些规律,按照一定的轨迹运行。几千年的经济也有迹可循,由发展、繁荣、停滞、衰落、再发展。。。成螺旋的缓慢上升。就像日升月落,月升日落,潮起潮落一样,有高有低。因此,国家,经济,事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预测,判断的。有人对历朝历代的繁荣时期做了统计,结论是每次的繁荣期都在30年上下,五千年有记录的历史,繁荣时间加起来也才四五百年。联想现在,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5年了,是否也已快到达这所谓繁荣期的终点了?
初略的划分一下,这三十几年可以分成3个阶段。
- 79年-97年,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其生产力是重点,所以有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 97年-07年,重点是加入世贸组织,制造业(实体经济的主体。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的迅猛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及和房地产、基建等相关行业逐渐的兴起。
- 07年至今,见证了制造业的逐渐萎缩和房地产、基建等相关行业成为国家经济支柱。
这三个阶段的共同点是,其基础,都是建立在三农支援城市,压低粮价,农地价格,普遍低工资,微福利之上。让大部分人帮助极小部分人先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发展是在第二阶段,当时由于欧美劳动力、土地价格等成本极高,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利润低下,经济发展缓慢,大量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急需开拓海外市场;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潜在市场,中国各级政府为发展经济采取吸引外资投资和技术的优惠政策(土地、人力、资源),和在此之上形成的极低生产成本,一拍即合。由此,有了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随着大量外国资本,技术的进入(外国货币进入央行,换取对应的人民币,流通进入市场。外国投资越多,国内流通的人民币越多,人民币越多,而长期的贸易顺差形成的出口多,进口少,使得国内的商品相对希少,因此物价越来越贵,即所谓的通货膨胀)加之成本低廉,生产的产品具有低价的优势,所以迅速占领海内外市场,中国也成为了世界工厂,常年贸易顺差。如此相对的,是大量农民,小城镇居民涌入大城市打工。为适应越来越多的人口和企业需求,各级大城市必须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立交桥,开发区等等,保证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政府在进行这些项目的过程,低价收地拆迁,并获取大量的建设资金或贷款,一方面拉动了地方经济,一方面官员们个人可以获得政绩和可观的私利,因此,乐此不疲。06年前后,房地产相对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各大城市的人口越聚越多和几年的积累,一部分人有了一定的积蓄,人们对住房的要求开始日益增加,而各级政府通过以往基建项目的经验,即刻意识到房地产的益处,(低价收地,高价卖给开发商,推动当地经济,获得政绩不说,而且还能获得私利。)于是纷纷转向土地开发。而与此同时逐渐推广流行的银行业金融手段,(如杠杆原理,按揭,分期付款等,使得人们能够提前预支未来的收入用于目前的消费)释放了大量的住房需求,给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狠狠加了一把柴,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保八目标,和基于该指标的官员考核体系,也从一定程度助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地方官员来说,于公于私都有利)和开发商,惜地,捂地,惜盘,捂盘,借着需求释放的东风炒作房地产,(此间, 08年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欧美政府施行宽松货币政策救市,导致大量的资金涌入中国,推高了中国的整体价格水平。另一方面,危机导致欧美各国需求锐减,直接影响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制造业,慢慢萎缩。房产等价格的快速增长,造成生活成本的提高,比如房租,土地价格,间接导致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增加实体经济的成本,实体经济利润减少,因此很多企业和社会个人资金转而进入高收益的房地产行业,参与买卖,比如前几年的海尔,格力等,和温州炒房团等。这些反过来又拉高了房地产价格。)水涨船高,因而造就了这几年的大牛市(涨的多,极少跌)。
但是,随着房地产价格的越涨越高,资源的配置也越来越集中到这一些行业,如土地,能源。负面影响也慢慢浮现出来,一方面,这些行业不遵守市场规律,人为的重复建设,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必定导致银行坏账的增多,另一方面,这些行业不创造价值,却吸引了大量资金,干预社会的分配和再分配,影响消费,从而更加恶化实体经济,最终引发消费的大幅减少。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形成一业兴百业枯的局面,其所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将近40%,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从好的方面说,因为其庞大,牵涉相关的行业众多,对拉动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一发而动全身;从坏的方面说,因为其低效,高耗能,干预正常的市场规律,形成社会资源的畸形分配,吞噬社会的消费能力,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各级政府也大量举债,负债累累。当社会的购买力不足以消化吸收众多的房屋时,房价下降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广泛的。因此中央政府左右为难,于是有了08年的四万亿救市,和这两年的限购,国五条等等,目的是避免造成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稳定经济和社会。然而,经济社会是一个平衡木,当需求趋于饱和,抑或社会的消费力跟不上房地产市场的开发节奏,房地产的停滞也就不可避免,众多的鬼城随处可见;一旦停滞,开发商的资金流(资金来源主要有借贷,信托,社会企业和个人资金,股市,自有资金)也将面临考验,当某一环节的资金流紧张或断裂时,大小问题便来了,如2011/2012年的鄂尔多斯,温州。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不一。比如债主催债;比如贷款买房者无力维持房贷;比如一些企业盲目借贷扩张,因经营不善倒闭,引发银行坏账。诸如这些情况,当它们达到一定数量级别,会极大地影响开发商的资金流,甚至银行的账目表,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的跌落。
上述这些情形,都和银行以及影子银行(民间借贷、信托产品、委托贷款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银行和影子银行是相对立的,存款入银行的越多,所能提供给影子银行可用的资金就越少。反过来,影子银行可用的资金越多)。银行的资金主要包含两部分(影子银行也类似这种情况,稍有不同),一是自有资金,相对较少。二是储户存款,占绝大部分。银行利用存款放贷给企业和个人,获取利息。但是,银行必须留存相当一部分资金,用来满足各储户的随时取款需求,即所谓的银行存款准备金,按规定约占全部资金的20%。余下的全部或者部分放贷出去。因此大头是放出的贷款,小头是存款保证金。当储户取款需求大于银行的流动资金(总资金﹣坏账﹣银行所持固定资产﹣预期可以收回的未到期贷款),不可避免就会发生储户挤兑,引发银行停业甚至倒闭。上面几种资金链断裂的情况,都可能引发大量储户的取款行为,从而引起银行危机,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银行贷款的好坏。现在的贷款因为杠杆操作,风险也越来越大。理论上,杠杆操作基本流程如下:储户A存入100,银行留存20后贷出80给B,B可以将80支付给C,C存入银行80,银行留存16后贷出64给D,D支付64给E,E存入银行64,银行留存12.8后贷出51.2给F……即100的实际货币量,派生出远大于100的名义货币量。名义货币量在经济扩张时,增加货币的流动性;反过来,在经济收缩时,降低货币的流动性,强化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存款在银行也有风险,而特定时期风险尤甚。通常情况,有政府作为银行的担保(政府调控挤兑手段主要有:借债印钞,对银行注资;限制储户每日取款额度;以国债或其他资本偿付给储户。),存钱在银行比较安全。而现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有巨大的负债,储户是否相信政府的担保也未可知。至于影子银行,因为立法缺失,监管困难,问题远为复杂,坏账比例更加严重。
如今,中国的处境非常艰难:1.出口为主的实体经济因为需求大减,成本高昂而萎缩;高企的房地产经济吞噬民众购买力;长期的低工资,低福利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整体消费力下降.2.固定资产的高价最终转嫁给个体消费者,而粗放型建设带来的资源大量开采,浪费,环境污染—生活成本增加.3.房地产和基建等的土地开发引起的农地锐减,11、12年以来进口粮食已占粮食总生产量的10%;污染渗入食品行业,镉大米,毒牛奶,假奶粉等等,所造成的可食用食品危机—粮食危机.4.高尖技术缺乏(没有核心技术),生产效率低下—竞争力下滑.5.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密集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对资本的吸引力降低。周边国家关系恶化和可能的战争预期,以及美欧日,尤其美国经济缓慢回升所引发的外资(包扩大量的产业资金、金融业资金、08年以来美国几次量化宽松所形成的进入中国热钱、套利资金)撤资回流。当外资撤离时,出售持有的资产和人民币,兑换成外币,使流通中的人民币减少—资产危机,资金短缺。(流动资金的减少,将使大众心理发生转变,更加倾向于持有现金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