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知

知行诺一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缓而有待也。乾之三阳欲进,而为六四之阴所阻。九五阳刚,履乎中位,而陷于二阴之中,与三阳相隔。三阳待五之引己以升,九五待三阳之类至,交相待而未前,故为健行而遇险之象,不能无所需迟,而固可以需者也。孚者,同心相信之实也。阴与阳合配曰应。阴阳之自类相合曰孚。凡言孚者放此。旧说谓应为孚,非是。九五与三阳合德。虽居险中,而诚以相待,秉志光明,而情固亨通,终不失正,吉道也。此以赞九五之德。利涉大川,为下三阳言也;虽为四所阻,不能不有需迟,而性本健行,不畏险而自却,且有九五以为主,非阴所能终阻,涉焉,斯合义而利矣。

:需,有所待。上下同心合德,如是则吉无不利,靖难克险。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险在前,不容不有所待而后济。凡天下之陷于险者,皆由锐志前行,而不虑险之在后,致陷于困穷,讼之所以终凶也。险在前,知之已明而健以行,踌躇满志以有为,虑已熟而无可畏葸xi,见义必为,不忧其困矣。

“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九五位乎天位,足为群阳之主,而得位秉正,不以在二阴之中而生疑阻,则信著光明,亨通可俟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健以济险,虽需迟而不陷,往斯利矣。九三以近险而进,致寇至,然则往且犯难,而彖云有功者,全体乾而有恒,则利九三独动,而不需群起立功;抑必有独撄其难者,则先动者当之。凡彖、爻异占者,大率类此,所谓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也。

:可见之险,多不为其所困;不可见之险,多为其所陷。

阅读全文 »

节气随想

小满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春夏之时,阴寒渐衰而趋亡,阳热渐繁而趋盛。若常则白昼地阳生升,黑夜天阴沉降,天地气交渐畅而频,所以化云成雨,因此春末夏初雨水较多。

夏气渐长而日盛,万物感阳热,涤荡阴寒,遍宣阳热于内,又得雨水滋润于外,阴阳遂以循环不息。周流不息,乃可谓阴阳和合。万物得此而生、长。小满之时,谓物至此小有所成,花渐繁茂,果趋丰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时太阳到达黄经60度。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安安宝贝:

  五载的期盼和等待,终于在2016年5月29日凌晨(丙申年四月二十三日)成真,我们家迎来了新成员安安小宝宝。

  叻地一声啼叫,既宣示着新生命的开始,也承载着旧生命的延续。

  奶奶从护士手中小心翼翼的抱过刚出生的你,满头黑卷发,宽宽的额头,淡淡的眉毛,眼睛紧闭,和鼻上的纹路连成一线,大大的鼻子,小小的嘴,肤如凝脂,白白胖胖,甚是可爱。

  仿佛眨眼之间,你就一岁了。

  这一年,你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欢笑。虽然爸爸妈妈不能记住你的每一个瞬间,但是很多时刻让我们记忆犹新。

  你是一个强悍的宝宝,声洪力大,但你不会无理取闹。
  你是一个爱笑的宝宝,时常无忧无虑的“傻”笑,“假”笑,可是在我们眼里都是那么笑容可掬甜美动人。
  你是一个乖巧的宝宝,有时没人搭理你的时候,你会尝试用你独特的叫声召唤他人;你会拉着大人的手帮你拿东拿西;你会跟着音乐声前后晃动……

  这一年,你的成长喜人。从刚出生时五十厘米高,七斤四两的个头,到现在七十五厘米身高,十八斤重;从只会啼哭到笑到叫爸爸妈妈;从光喝母乳到摄取米饭,包子面包等固态食物;从卧不能转侧到翻身打滚可以扶着站立……这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这一年,你也首尝人世疾苦。一次是扁桃体发炎,反复高烧;一次是发烧。看着你痛苦而又无法言语的样子,我们顿时感受到人的渺小和无力。

  不管怎样,未来你的路还有很长,你可能会尝遍酸甜苦辣咸,经历艰难坎坷,阅尽人生百态。《周易》有言:“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道德经》云:“慎终如始”。希望你在体、悟中成长,壮大。

阅读全文 »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 通: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tiáo),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鼯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阅读全文 »

节气随想

立夏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曰:
『夏三月,此谓蕃秀(夏三月承春三月之发陈出新,而滋长繁盛),天地气交(夏三月,白昼阳升,黑夜阴降,畅而不悖。泰和而离明),万物华实(阴阳合和之融洽,万物资之以长,于此而渐趋于盛极)。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人宜应夏日蕃盛之阳气,早起晚睡,利用体外的阳气扶助人体内的阳气宣布),使志无怒(怒伤肝,肝伤则发陈乏力,无以滋长),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季人体太阳亦处于全盛时期,阳气生升旺盛,宜避免人为干扰身体的自我调节机能,让人体太阳宣布的道路通畅,如适量的出汗,使繁盛的阳气可以宣泄而出而不至于长时间汇聚体内的某些部位,造成机能障碍)。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立夏,夏三月之始。立者建、成。夏含壮、大之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宣告夏日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时太阳到达黄经45度。

!!!“悟”分类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个人偶思偶得的碎想。请独立思考,切勿轻信。
如若这些小言琐语能引发您的遐想、感悟,不亦乐乎!

六节医话(十七)迟暮莺啼话血压(2010-11-01 00:08:14)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高血压,在人口老化的今天,几乎是人人都听说、讲过、甚至有所了解的病症。这虽然是西医的东西,中医人可不能不理睬,因为您平日诊治的病患中有高血压的太多太多了。作为救死扶伤的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西医高血压概念和诊测手段,否则就会沦为货真价实的鸵鸟医师。

 

实际上,中医研究治疗高血压已经好几十年,当然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心得,是否也体会到些许挫折教训呢?应该有吧!不但有,我们还有严重失误:1)方向错误:以西医理论来引导、筛选中药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去医存药、阉割国学;2)路线错误:沿八纲糅合脏腑辨证的思路,推理出阴虚或内热导致的肝阳上亢,便是路线错误的具体产物——八纲脏腑辨证误导了中医人。

 

常见症状:头痛头胀,眩晕耳鸣,心悸易怒,口苦咽干,腰腿酸软,步履轻飘,并在情绪波动或起居不宁时加剧。

发病机理:虽然认为有不同的辨证类型,基本病理是阴虚内热导致肝阳上亢。从临症所见得出这样的病理认识,并非某一门派的一两位权威之口说了算,而是近代中医人广泛临症后的共识。这里有个严肃的治学问题,当中医人为了“辨证”而罗列众多症状时,故意忽视了两个极端重要的事实:

年龄患者集中于老年人,中年人次之,青少年很少见。若将年龄划分为少、青、中、老,人的一生就如经历了春夏秋冬:少年如春,草木发生向上;青年如夏,万物蕃茂相见,体力活动达到了巅峰;中年如秋,停止生长,收敛向内向下,生理功能走下坡;老年如冬,生理功能进行性衰退中,等待死亡。站远些看,高血压集中发生于中老年身上,可是典型的秋冬之病,金风肃杀、天寒地冻的时候竟然发生了“肝阳上亢”?天天奢谈天人一体的中医人:您们的思维怎么啦?思考高血压病理时,为什么就悄悄地溜出了天人一体的大格局, 难道他们尽是些肝气有余的老顽童?

体态进入中老年,大多数腰身臃肿、大腹便便、行动迟缓,他们像阴虚阳亢的体质吗?还是用形盛气衰来形容更恰当?

阅读全文 »

叻地一声 (2013-12-06 12:16:36)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叻地一声,乾失中爻,虚而为离,落入后天。少年读丹经,就对这句话映像良深。这乾失中爻,虚而为离,从卦画上看确实如此。不过,将这么直观的卦画运用于经胚胎期揉面千遍后的人体,太虚玄了吧?

从医学角度看,这叻地一声,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医人从来不敢碰过。从六节藏象学看,这叻地一声,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修正先生为中医学讲一句半开玩笑的真话,“这叻地一声的结果够严重的:天半开,地全开”。 这天地二字,中医人讲得够多了,应该不难理解吧?

中医人学而不问,时时刻意以玄理、秘传掩盖自己的无知,今天的困境该怪谁?易曰:驯致其道。谁能正确理解这“叻地一声”,免其背诵《伤寒论》397条。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ee16d0102eir8.html

招魂《六节藏象论》三 (2010-10-05 04:32:21)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六节藏象论,列《素问》第九篇,是经典记载中最重要的一篇,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构架在此完成。若后世学者对此能理解清楚,中医学就不必蹉跎一千八百年,滑向今天的困窘。

看着“六节藏象论”这标题,傻瓜都明白其大体内容,再聪明善辩的人也无法扭曲其中心议题是用六节(三阴三阳)来讨论藏象。由于不明原因,六节藏象学的关键内容被汉末贤哲隐藏起来了。更由于历代学者对其前的《四气调神大论》疏忽,对《阴阳离合论》没有用功,对这篇本该是《黄帝内经》核心内容的篇章便无可奈何了。综观历代注家,大约有三类:

  • 1) 敷衍走过场的。有些,但不多见。

  • 2) 用五行论乱说一通的。不懂装懂,多数如此,多着。

  • 3) 努力抱住三阴三阳来注解的。少而又少,无奈六节已经失传,注解难免支离破碎。

今天,修正要向第三类少而又少的经典注家致以深深的敬意,毕竟您们没有昧着良心欺世盗名,认定真理方向,跨出了虽然失败却十分自信的一步,您们才是中医界的真学者。

失去六节灵魂,中医学就如行尸走肉,乱打乱撞,根本就不曾有过“有秩序”的承传、发展。为什么仲景后的医书总免不了非议?是中医人总喜欢挑剔吗?显然不是,我们的师祖们并不在意那些卦爻斤两的细微繁琐,所谓“医者意也”,从来都着眼于“大体”上探索议论。可悲的是,师祖们很早很早就不识大体!请问《内经》《难经》《伤寒论》中首屈一指的三阴三阳理论,中医史上的名家、大家们继承了多少?发挥了多少?下传了多少?可有一人能讲得让人点头?

六节藏象学不明,“五行藏象学”便不打旗号地顶下了领导重担。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也算顺理成章。当年汉家向吕、唐祚周替,天下百官照当不误,百姓日子不也照样过?无须讳言,一千八百年来中医界遵行的核心理论,都是以五臓为中心、以五行生克为灵魂的“五行藏象学”。让人纳闷的是,这实际上使用了千年的“五行藏象学”始终没有被学术界正名,原因大概有三:

  • 1)《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各81篇中,明确以“藏象论”命名的只有这素问第九篇的《六节藏象论》,从来没有见到或听说过有《五行藏象论》。历史沿用至今的“五行藏象学”,虽似中医学术界的无冕之王,若究其血统承传,经典中却找不到哪篇愿意承认“这是我的子孙”,能说不是历史大糊涂?

  • 2)《伤寒杂病论》397条正文中,从来不提起“五行”二字。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医学圣人,为何就这么看轻五行生克在中医学运用?因为,五行生克说理就如母鸡“咯……咯……咯………………”般鸣叫,只能用来向凡人报卵,根本就传不到太阳神羲和的心耳。

  • 3)医学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有太多的三阴三阳论述(其篇幅本来就超过五行论)无法理解,特别是《内经》素问的“七篇大论”明确记载着“天以六为节地以五制会”,似乎在告诉我们: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五行生克可能因六节理论的明白而更清楚,也可能因六节理论的失传而乱成一团麻,毕竟在天地格局中五行只是扈从而已。

细玩《六节藏象论》经文,在回应“藏象何如”时只提及心肝肺肾为阴阳太少。前面高谈天以六为节,地以九制会,至此只剩下“四”了,显然是有人故意将阳明厥阴隐藏起来,剩下的只有“四节”,四象了。这样,“六节”这一篇名就有名无实,难怪后学无法明白。虽然如此,其阴阳太少的命名和次第可是与《四气调神大论》一模一样的。再慢慢琢磨《内经》谈论的三阴三阳,或许只有本篇的剩余“四节”可称为最纯正的《四气调神大论》血统。后来王太仆在《至真要大论》中想为此解说,“气有多少,异用也”,“两阳合明”,“两阴交尽”,都是先世贤哲的真心话,可惜中医人水准太低,没有一人看得懂。

阅读全文 »

招魂《六节藏象论》二 (2010-09-01 00:55:30)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由谈天说地,再谈论藏象,不但结束语彼此呼应,其主体内容也是如此。谈天说地,既然以六为节、九制会,后面谈论人体藏象时,也同样以六节(天也)经历了九藏(地也)。《内经》采用了《诗经》相同的兴比作文方式,都是借他山之石以为错。然而,这对久违六节真理的今天中医学者来讲,相当难以理解,毕竟六节经于九藏的确切内容已经失传1800年了。

对此,修正今天要说句似乎“西倾”的话,以诱导自诩为正宗中医的学者们从这篇《素问》经文中读出些味道来:中医藏象学也有着类似西医生理学的大小循环,藏象小循环便是六节经历于九藏,是大循环六节经历于十二藏四肢百骸的核心,大小循环都从少阳开始。《太极图解》曰“动而乾分壬甲,壬大而甲小,壬如天河之水,甲乃地雷之卦……壬甲分乾之初,六节肇始,再会之际,太阳中天”。由于小循环始于地雷复(不完全与康节先天圆图一致),所以才有谈天说地后的“求其至也皆归始春”句,以及“藏象如何”后的“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的通篇结束语。

今天中医学者知道“七篇大论”有六节经于五藏的论述的可能还不少,讲的好像是天地运气。启玄子的伟大贡献,常被中医空头理论家、甚至命相神棍们引作黄老清谈,却无法在自己的肉体里找到“用武之地”。至于六节经于九藏,就只有少之又少的《内经》专家们知道有这样的记载,却没有一人讲得出、并理解这“九藏”的确切内容。六节经于九藏,是本篇的中心内容,读经者必须认真思考:“七篇大论”以六节经于五藏,那五藏是泛指,可以理解为“归统”于五藏的所有藏府、器官、形体,谈的是囊括血肉之躯的大循环;而这里的九藏,则被明确限定为“形藏四神藏五”,很清楚九藏都是特指,谈的是位处内核的小循环。

那么,本篇的六节是否也经于十二藏呢?是的,从本篇结束句“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六节藏象论》中的六节传变不但经历了九藏,同样经历了十二藏。这样交叉共存的天运形式,保证了乾元之“大哉”、“大明终始”,行无不周。本篇既然以“六节藏象”命名,按理说,以六节理论来解读经文内容才是正确的。然而,修正从《四气调神大论》——《阴阳离合论》——《六节藏象论》这条纵轴思考(中医修正,四——归宗祭祖(二)),却认为本篇虽以“六节藏象”命名,始终没有脱离四象框架。读经人若能超越本篇经文,进而打破六节迷思,兼顾《素问》前九篇,以四象经于九藏,先作为内核小循环,就有可能找到被有意删除的六节经于十二藏、四肢百骸的大循环。为什么在“藏象如何”之后,经文采用阴阳太少四象、而不是篇名所用的六节经于九藏来回答?认为故意隐藏六节的猜测是有理的,不过修正整合《素问》前九篇、顾及后面的“七篇大论”,却认为这里以四象取代六节更合理。

《六节藏象论》显然经过了精心的删减,与其前的《阴阳离合论》无法读懂是同一原因。或许是智者百虑后的一疏,或许就是隐藏者故意留下了蛛丝马迹,以试探后学者的心智和精诚,“人以九九制会”、“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还是被保留在本篇经文中,比起《天元纪大论》的“地以五制会”,显然更加精确。特别是结尾定音的一句“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既呼应了前面谈天说地时的“求其至也皆归始春”,也给后世以五神藏为不二法宝的“中医核心理论”留下了千年嘲笑。

后代注家多着,多是随笔议论,未见哪位写出了通篇理解之后的整合词。修正估计,除原作者外,张机是历史上唯一看得懂的学者,有《伤寒杂病论》为凭。今天的中医学,从来就是山寨版,根本不是《内》《伤》正宗。如果有哪位大师、专家、名家、博士、院士不服气的话,请站出来讲道理,修正一定找时间奉陪。不过,敝人可不担负振兴中医的重担,没时间去寻找数不胜数的鸵鸟学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这些千年经文,就如被云雾遮住的太阳透出的一束光芒,明眼人应该很清楚,今天的中医著作都是伪书。著书立说时最好思考、思考、再思考,别给后学留下嘲笑和羞耻,六节藏象学即将重回杏林,会证明修正在这里说出的话。

修正,常人也,识及于此,疑岐黄秦张姑纵我于蠹纸残卷,真心感恩。戴罪之身岂敢让真理永久地沉默?中医再生之苗,必定在此生根成长。中西医真正结合,也只能在这块土地上实现,将来以中医理论来指导、修正西医的前景也可以预见。不过,请允许我保留这块自留地到2017年,自然会归还人民公社,归还国土局。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ee16d0100kzgm.html

阅读全文 »

招魂《六节藏象论》一 (2010-08-01 07:51:11)

修正传真(771)03182919

《素问六节藏象论》谈了些什么?中医人没有勇气说不知道。实际上,单单“六节藏象”标题这四个字,中医人就已经眩晕了,更不用说其详细内容。然而,读经人却对结尾一句“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映象良深,多般注解,传讼千古。

从今天的五藏五行为中心这一中医“核心理论”思考,可以轻易排除胆统领十一藏的可能性。《伤寒杂病论》后一千八百年,直到今天的中医“正统”理论,都无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见解。胆,在五行藏象构架中,根本谋不到“决断”的职位。不过,这句话是该篇经文的固有内容,历代医家并没有否定、或轻忽,否则何来众多的注解和争讼?

那么,胆决断的是神志思维活动吗?修正读书曾见到“胆者,担也。有胆量方足以担天下之事”。(见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卷一,藏府易知,胆说)。对此,是否可以联系《素问灵兰秘典论》的心主神明,肝主谋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从而认为决断的是神志思维呢?可笑的联系!首先必须明白,五神藏虽然皆可影响神志活动,但决断神志活动的也只有心这一君主之官;再者,《六节藏象论》明确指出“形藏四,神藏五”,胆不列五神藏,更不可能作出思维决断;况且经文明确指出“十一藏“,而不是五藏,取决于胆,请问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可有任何神志活动?得通过胆来决断?

或以为胆纳干在甲,纳支在子,甲子列60花甲之首。颇有根据!不过,这在医学上究竟说明了什么呢?尊敬的“医学家”们,请不要误导读者,将思考扯离人体!

感谢历代医家,您们的注解争讼,让后人对这句经文不觉得陌生。然而,修正只能给您们打零分!因为那众多的思考都无法联系上这句经文所在篇目的标名——六节藏象。您们对这句经文感兴趣的原因?应该是其断然截然的语气和所处的结尾位置,对读经人震撼强烈所致。哈哈,不懂得本篇的中心内容,却牢牢记住最后一句话,不引起争讼才怪!

这也不对,那也不是,到底谈的是什么?修正老矣,患远视,看书得把手臂伸直直的,嘿嘿,全部经文都在这16开的一张纸上:

1)经文先谈天说地,然后纳入人体谈藏象。

2)谈天说地,占用了一半篇幅时,写下了重要的一句“求其至也,皆归始春”。修正认为,这结尾句“凡十一臓取决于胆也”,正是呼应其前的“求其至也,皆归始春”。

阅读全文 »
0%